6月22日下午,由LEPC和AECOM联合主办的“愿景 · 未来”主题论坛在AECOM公司大会议室举行,风景园林新青年作为LEPC官方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报道。本文为主题论坛嘉宾的发言精要部分,展示给读者们以分享更多行业和学科的前沿经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刘晖老师首先为大家分享了她们在创办发展LEPC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LEPC是由清华大学杨锐老师和李宝章先生于2014年4月发起,至今已有四年的时间。搭建平台之初是因为从事教育的一线人员在为业界培养人才时发现当学生们走到行业中反馈知识用不上的问题,针对这些困惑,开始思考如何做教育?行业需要怎样的人才?设计院需要怎样的人才?LEPC群不同于一般微信平台,更多的是鼓励大家发言,致力于搭建风景园林教育者与实践者沟通的平台,凝聚东西方智慧,贡献学科和行业的健康发展。更确切地说应为“微言群”。
LEPC提倡纯净、健康、原创、自我反思四种文化。纯净就是希望君子之交淡如水;健康是欢迎一切有利于学科与业界的言行,抵制不利的言行;原创是鼓励独立的思想与自由的精神,尊重知识产权;最后是自我反思。LEPC的口号是“清淡为主,但不流于清淡,小众起步,进而影响大众。”LEPC在2014年由两位老师发起后,逐渐扩大,由业界与学界的人士来组建年度召集人。每一两周会讨论一热点话题,并由LEPC官方媒体风景园林新青年整理发布。
不仅在线上,LEPC也开展了很多线下的活动。第一次线下活动“我与风景园林的一生一世”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2014年7月创办“梓人禅境”暑期设计工作营,老师与学生亲身进入白马招觉院,实施测绘、设计等工作。通过一些照片可以发现,很普通的庙在选址上都有一定的远眺性,基于这一点发现,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设计时的营建尺寸、视觉尺寸和心灵尺寸。通过活动之前的一周禅修,学生们有了早起的习惯和觉知自己的感悟,收获了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启迪。2011年开展了“行知”旅行奖学金,学生们通过体验、感知、设计到最后的汇报,收获颇丰。去年的主题是探访灾后家园,今年的主题是家乡的变革与变迁。
针对今日“愿景·未来”这个主题,刘晖老师提出三点思考:
- 今天大学的使命——思想的产生与科学的精神。
- 我们如何面对本科与研究生的培养?是培养有思想的人还是能干活的人?
- 大学与企业的关系?公司对学校培养人才有什么要求与作用?90后的热情与未来是怎样的?
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东方园林的李建伟先生,他就“正本清源——景观设计的含义与范畴”展开分享。
首先,李建伟先生向大家提出了最近的两个思考,一个是如何理解设计?另一个是这个行业的未来与传统的关系?通过字面与词语解释的方法,他对“设计”进行了解读,“设”就是筹划、布置、安排,“计”就是核算、策略、谋划,而谋划重在创新、理念与艺术,是设计的核心。所以设计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活动,不只是为生活与商业,同时伴随着艺术性的创作过程,具有提供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审美的两重意义。就像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每个艺术家的心灵感受,设计师在创作中则是通过传达情感来告诉使用者的。设计是服务,同时又不是服务,因为其服务是有限度的,服务中不能牺牲艺术表达与对场地的情感。艺术的表达是由情感驱动的,是一种精神活动,设计与纯艺术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甲方说的按照我的想法来做设计是一种错误的思维,设计师一直猜测老百姓的思想,会丢失本心。所以追求好的设计,就应建立一个很好的理解机制,处理好设计师与甲方、使用者的关系。
从星空(日出日落、风霜雨雪、四季变迁)、地球(陆地海洋、高山草原、江河湖泊)、国家(地域疆土、历史文化、经济民生)到场地(山水、林地、人居、草木)都属于景观的范畴,景观是土地上的物质与空间所构成的场所,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总体。景观是一门关于空间的艺术。景观最早起源于院落,后来有了市井里的山水情怀(小庭院),再到公园、休闲绿地、别墅、居住小区。
李建伟先生以纽约城市为例强调无论是滨水景观还是中央公园,在城市之中都只能说人居环境,而不能谈生态,因为其对鸟类、猴子、小动物的生活并没有被过多的考虑。面对今天日益严重的生态、资源枯竭等问题,李建伟先生指出景观应承担起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而“国土景观”便是解决整体生态问题的大思路,而且景观应多与农业、建筑、交通等合作,立足于整体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规划,对区域进行重新定位,并带动发展。
接下来,来自北京大学的李迪华老师从该校学生的问题、思考与焦虑出发,并对其前两天在杭州做一席后业界反响进行了分享。他指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行业与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提出国家要承担管理全部国土空间的责任,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规划与设计;提出要改善民生,就是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完成这个样的任务需要精细化设计。这些都是我们这个专业需要努力去做到的。景观的尺度从脚下的几平米到大流域与区域发展,然而,而今的教育并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充分准备,还是停留在服务城市园林建设的风景园林教学状态,在结合国家战略改进教育方面没有取得突破。
接下来李迪华老师分享了亲身经历的两个例子。一是参加某国际招投标项目的深化设计成果评审,设计方文本中近一半的意向图来自其他公司的的建成项目。二是参加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多个设计项目评审,某高校设计学院院长总是说方案没有体现该城市的历史文化,但反过来他自己也举不出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建成项目。
面对行业需求与社会发展,李迪华老师针对当今高校教育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是教育要保基础,确保学生土壤、植物与植被、气象气候、水文、地质地貌、生态学、行为与环境心理学等基本知识扎实。其次注重设计表达、制图的规范和思维能力培养,要培养学生画好图、画有自己想法的图、画规范图的技能,而不是画好看的图。要追求做机器不能做的事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培养不能之能。最后,李老师强调,现在这个时代是重构学校与企业关系的时代,企业不要把画好看的图这种具体技能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而是衡量专业基础是否扎实、是否有事业开阔能力、独创思维作为企业的考察要求,这样行业才能向教育反馈积极信息,一起推动教育的发展。
李迪华老师提出促进景观设计教育与行业良性互动,推动优秀设计人才培养的三点呼吁,获得与会者认同:
第一,呼吁设计企业选聘应届大学毕业生不再测试快题,改为考察他们的平时学习(作业集),考察他们的基础绘图表达能力(手绘),语言与写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行动与完成能力。
第二,呼吁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终生都会用到的基础能力,包括绘图表达(手绘),语言与写作,交流与沟通,行动与完成,认知与合作,培养他们成就不能之能的自我教育与事业开拓能力,呼吁终止“把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能力给废了”的功利想法的快教育。
第三,呼吁在校学生追求慢成长,要清醒认识到哪些终身都会用到的基础能力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反反复复穿插互动中逐渐积累。思维能力的进步,自由思想的养成,自主行动的信念都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学生不这么认为,教育就没有改变的机会。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胡洁老师与大家分享了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动态,并从七个方面提出风景园林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方向和机遇。
第一,在生态与景观结合的领域风景园林还有很大的欠缺,风景园林师应该介入区域生态与国土生态安全的规划设计,在以行政界线为边界的土地规划与大尺度分析上国内风景园林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第二,宜居社会的设计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基础研究,公共开敞空间的规划设计本应与心理学、行为学息息相关,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是空白。近年来兴起的园艺疗法概念缺乏量化指标分析和科学手段支撑,适老园林等专项设计应建立健全的反馈评估体系,这些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三,在与其他规划设计进行合作时,风景园林师一定要跨出心理的舒适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跨界合作,才能有所成长。
第四,传统的园林文化在继承的同时要赋予现代的意义,传统文化的研究是设计师的基础素质,而对古典城市、古典小镇和经典村的学习与应用要深入到精神文化层面。
第五,新技术在各行各业内都产生了一定的变革,也包括风景园林。数字化、大数据、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都是行业的前沿,尤其航拍测绘技术和场地三维设计信息的获取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第六,风景园林应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估、批评机制。
第七,在新时代下风景园林师应该有全球视野,着眼生命共同体,主动模糊设计边界,以一个大区域为系统进行研究。
胡洁老师在最后提出“蓝绿地球,共同家园”新时代的新尺度,规划从公园、社区、城市逐渐扩大到区域、国土,最终把视野放大到全世界的格局,对行业提出了新的高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韩炳越先生以“城之重地”为题与大家一起探讨了大型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
首先,大型公园是城之重地,是城市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绿色空间,为城市提供更优良的景观体验、城市内涵、生态价值和历史承载,可以引领城市的发展,使城市更富有挑战和梦想。
他提出大型公园绿地在城市内发挥的作用,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 应环绕大型城市公园布局城市的核心功能区。
- 在交通规划上,大型城市公园可以提供更多元的绿色交通服务。
- 与城市绿地规划系统点线网结合、互相联通,在城市内形成蓝绿交织的完整生态系统。
- 大型公园绿地的边界形状对效益也有影响,形状越复杂的边界线对环境的综合贡献越大。
- 要注意大型公园绿地的效益影响范围,效益的衰竭与距离有关,在600~800米处衰竭最为明显,进行城市绿地布局的时候要注意衰竭距离的因素。
此外,大型公园绿地要注意生态环境综合贡献,交通、节点、水系和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从生态角度建立人与自然的共享生境空间。绿地设计要能建立多功能体系,提供多种活动和功能,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科普教育和创新精神,达到对城市文化的再现。
最后,由来自AECOM的沈同生先生进行了其工作、教育等方面的分享。
沈同生先生从斯里兰卡水利工程遗址和吴哥窟的衰败为切入点,引出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未来二十年,还有二十亿人口将要进入城市,这将会带来各种环境资源问题,需要完善基础设施来支撑庞大的人口。
完善的、韧性的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的蓝图需要将各个专业整合,不能仅仅是单专业的规划。而景观就是能把各种不同的基础设施、不同的系统联系起来的专业,解决社会、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复杂问题,风景园林设计师应保持谦卑的态度整合各个专业、协调各方面来解决问题,用景观基础设施系统来构建城市蓝绿网络。
对于景观是什么这个问题,沈同生先生做出了解答:景观是自然本身与发掘或体会自然的人之间的接口,土地是人与景观的界面,景观是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运作过程产生的附带现象,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缺失的反思。
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包含弹性,呈现景观的过程中要有所干预,不能任其发展。景观作为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景观设计要解决城市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优秀的景观设计师能提供设计框架,使自然在框架内按期望发生,来打破灰色基础设施的边界。
论坛最后嘉宾们就高校专业教育,教师职责与困境,企业责任与导向,个人景观设计师的职业选择等话题进行了有益探讨,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碰撞,在积极热烈的氛围下结束了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