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8-30日,IFLA第47届世界大会在园林胜地苏州隆重举行。这是有着“风景园林行业奥林匹克大会”盛誉的IFLA大会第一次走进中国大陆地区。6场主旨报告、7个议题专场、80多位专家发言、2 200多名代表参与,共同探讨并回答“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当三天的紧张议程结束后,我们邀请到7位专家学者再启观察与思考之门,或点评,或感悟,或探索,或求解,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去解读这一场风云际会。特别指出的是,在与三位外籍专家的交流过程中,他们欣然应邀为杂志读者写下自己的感言与寄语。我们随文章一并刊出他们的手稿,希望与广大读者共勉。(以姓名首字笔画为序)
传统的追溯与现实问题
Traditions Inheritance and Reality
尼尔·科克伍德(美)
Niall KIRKWOOD (USA)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与技术专业教授
Fellow,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FASLA) Professo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Harvard Design School
题词:《风景园林》杂志自公开发行以来,不断探索行业发展动向,反映行业存在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声音。继往开来,共创中国风景园林行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资深会员业的美好未来。
在现代社会,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不局限于环境,还包括文化、价值观念及思想精神等,它们对于城市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在欧洲,传统的景观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德国、法国或西班牙等国家,传统景观与城市、街道、公园和公共花园已经融为一体。然而在亚洲,传统有时候被移除或者隔离了。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它极少有传统的文化及价值观念,而更多地为现代价值观所主导。我们也许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风景园林师奥姆斯特德所创造的风景园林传统,以及殖民地文化和早期定居者的文化。
这一主题在中国有其自身的现实问题。中国正在经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风景园林能够像过去那样,在组织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过去,建筑工程、道路、桥梁、港口、工厂地区、私人住宅区、公共空间等景观都是全部连接在一起。苏州是通过河流、湖泊以及运河将整个城市组织起来。尽管这里的建筑非常漂亮,但是与景观相比,它们的作用是次要的。苏州的结构就是水流系统。如果中国继续以这样方式组织新老城市,那将有利于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比如,我们该如何面对旧城重建,尤其是如何重建那些后工业用地。这也许需要稍有不同的方式,借助景观作为结构。另外,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跟苏州一样拥有明显的河流水系。有的城市有山峦,有的四面围海。在设计之初,设计师最重要的工作便是了解、发现当地的特色、自然条件以及场所精神。
文明转向与风景园林的使命
杨锐
YANG Rui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Tsinghua University
作为IFLA会议的主题,“和谐共荣”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世界是不太和谐、不太共荣的。物种快速灭绝、气候变化显现了人与自然的不共荣,金融危机揭示了经济社会间的不和谐,如果将现在的人类文明比作一艘行进中的大船,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①已经把这艘大船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危险海域。
幸运的是,人类的文明似乎正酝酿着生态转向:“由人类蹂躏地球的时期,转向人类以一种共同受益方式存在于这颗星球上的时期”②。人类文明也只有通过生态转向才能实现自我救赎。生态转向具有两个特征,即超越物质主义和超越人类自身利益。这里的超越指的是“涵括/ 超越”③结构,即人类在适度物质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均衡;在适度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推己及人,推己及“非人”,促进人类社会以及人与其他物种的和谐共荣。
在这个人类文明转向的关键时刻,风景园林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风景园林又怎样通过自己的贡献确定其在当代人类文明、国家和历史中的地位?农耕文明时期,它以宗教园林、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形式沉淀了那段文明的精华;工业文明时期,它以城市公园和国家公园的形式回答了那个时代的呼唤。在人类文明生态转向的历史时刻,风景园林能够做得更多,也理应做得更多,这是由风景园林所具有的三个特性决定的:它是协调人和自然间的桥梁;是沟通物质和精神的桥梁;也是连接科学和艺术的桥梁。“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④。上天已赋予我们特质和时机,我们不为,谁为?此时不为,何时为?
参考文献:
①杜维明,卢风著.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杜维明先生访谈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②托马斯·贝里著,曹静译. 伟大的事业-人类未来之路[M].北京:三联书店,2005:3.
③肯·威尔伯著.万物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
④(秦)子思著,(汉)戴圣编.礼记.中庸[M]//(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91.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