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绿道——广东建设宜居城乡的希望之路
恰逢改革开放30年之际,广东再次在全国领风气之先,率先铺开了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没有太多造势,因为绿道走的就是水到渠成的路子,发挥的是细水长流的作用。在建设“宜居城乡”的过程中,珠三角通过规划建设区域绿道网来寻找自然和城乡发展的平衡、城乡建设和人的和谐;并基于珠三角特有的岭南山水骨架和都市群空间结构,发现“绿道”在其中所独具的巨大的平衡力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性,确立了绿道在当前和未来珠三角发展中的重要角色。然而正如“三来一补”之于广东,绿道之于珠三角,每一个“第一”都是一种探索和实践,随之进行着一系列研究、学习、摸索、示范。此次《风景园林》的“珠三角区域绿道专题”,旨在提供这样一种探索的交流平台,期冀更多的人关注绿道、参与绿道、支持绿道、享受绿道,因为“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造福广大百姓”,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蔡瀛
2010.4.18.
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
A Case Study of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Greenway Planning
何昉 锁秀 高阳 黄志楠
HE Fang, SUO Xiu, GAO Yang, HUANG Zhi-nan
摘要:中国具有丰富的绿道建设思想和杰出的范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指引下,基于珠三角的自然生态格局和城乡发展状况,重新布局和挖掘中国原始绿道,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以山、林、江、海为要素,形成“两环、两带、三核、网状廊道”的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框架,并以此串联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营造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珠三角“区域绿网”。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绿“道”之路,勇于担当时代先行者角色,构建中国特色的理想栖居生活。
Abstract: China has rich experience in the greenway planning ever since the ancient tim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lanning and design philosophy advocates the harmony of human being and nature and has inspired the planning of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Greenway, a new project that is initiated in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eco-condi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Greenway is to reinterpret the original greenways in China. With mountains, forestry, rivers and oceans as the elements, a planning framework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Greenway is created to connect the biodiversity and green spaces in the region. Therefore, a multi-level, multi-function and comprehensive Pearl River Delta Greenway Network will be built. Approaches 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greenways in China are also proposed, which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creation of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Chinese people.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道;规划设计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 tecture;Greenways; Planning and Design
在众多东方智慧的指引下,从先秦开始,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就出现了大量的绿道雏形。这些绿道雏形出现在原始生产力相对比较低下的时代,人类无法改变自然,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然。只有在物质和精神财富积累到一定高度的今天,人类才意识到人与自然平衡的重要性,并主动寻求建立这种平衡。珠三角地区作为今日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绿道——人与自然主动平衡的方式,顺势而生,并在珠三角大地轰轰烈烈的全面展开,为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探索一条特色途径。
1 中国绿道建设思想与早期雏形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相融的,人与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此,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人没有权利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屈物之性以适吾性”,而应该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使万物都能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得到生存和发展,这就叫“各适其天”[1-3]。
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柳宗元说:“庄子言天曰自然,吾取之”,庄子讲的天基本上是现代人说的自然。庄子描述宇宙产生万物的过程是“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之以生谓谓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渭之命;留(流)动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这是《老子》道生万物观念的具体化,与儒家思想也有关系。柳宗元强调的是“人与天地为合”,人的本性即是自然的本性。这是完全自然哲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也即科学认识形式的天人合一。因为人与自然的这种统一性,他认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顺物自然而无私容焉”是人生最明智的选择[1-3]。
中国绿道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 000 多年的周代。西周修建了最早的大道“周道”,并在系统路网和绿化养护方面始开先河。《诗经·大东》还说:“维北有斗,西柄之揭。”是说天空北面有北斗,周道像一把朝西的勺柄,连结了七星。周道还要求“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并“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东汉训诂书《释名》解释道路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自古“草露”在中国文学中最为多见,可见,在人畜共路的古代中国之路亦为“绿道”。
随着中国历史上生产力的发展、对文化交流和生活条件的需求增大,很多充满线性规划哲学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绿道”雏形陆续出现。在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东经105.5度,北纬32度有一道绿痕。这就是“三百长程十万树”的翠云廊。翠云廊是一条始于秦汉的古蜀道,它既不“危乎高哉”,也不“难于上青天”,但由于它两旁高大参天、浓荫蔽日、绵延三百里的古柏,而被地理学家和史学家称之为“比罗马大道还要壮美”的世界奇观。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
的古代绿道。在广东省北部的连州,有一条“此路一开,中原之声近矣,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遐陬之民俗变矣”的岭南第一古道-南天门秦汉古道(图01)。古道宽约3m,在山岩上一级级开凿出来,从山下到山上共有8 800多级,这就
是秦汉时期沟通五岭南北的第一条古道。另外,如始于汉而盛于唐的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于明清时候的茶马古道都是先民开拓自然海路和山路成为著名商贸大道的典型(图02)。再如奠定隋唐盛世和明清都城繁荣的南北大运河,亦是名副其实的连接河网、沟通城乡的一条雏形“绿道”;还有兴盛于唐代的“驿道”、“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马道,以及出现于明清的“官道”等,都是先民在绿林沃野之间,在河川溪流之畔开辟出的条条“绿道”,既遵循了风水气脉的走向,又方便大众出行,联络各地风情和经济文化,同时对属地政权维护和管理大有裨益。
2 东方智慧下的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实践
2.1 规划格局
中国的地理形势,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条大的纬向构造,如天山-阴山纬向构造;昆仑山-秦岭纬向构造,南岭纬向构造,《考工记》云:“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贡》把中国山脉划为四列九山。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茫茫昆仑,八脉到此”。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大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南龙沿长江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广东入海。
珠江三角洲北靠南岭阻挡寒潮,南临南海接迎暖意,中间河网密布,丘陵林立,沿着条条客家古驿道和林则徐禁烟的港口官道,留下了许多客家先辈们建造的珍贵古迹和风水林木。因此,在“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指引下,基于珠三角的自然生态格局和城乡发展状况,亲近自然重新布局和挖掘中国原始绿道,以山、林、江、海为要素,形成“两环、两带、三核、网状廊道”的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框架,并以此串联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打造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珠三角“区域绿网”(图03-06)[7]。
2.2.1“两环”捍卫珠三角生态平衡
为保障珠三角整体生态自然环境,构建内外“两环”,由珠三角外环生态屏障和湾区生态环组成,外环生态屏障由珠三角西部、北部、东部的连绵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组成。范围西起台山镇海湾,止于惠东红海湾;湾区生态环由珠三角内圈层沿湾区边界(滨海各区县边界)的山地、湿地、森林公园、成片的农田等组成,把珠三角分为湾区和其他部分。该两环是捍卫珠三角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保障。
2.2.2“两带”保持内外绿色空间的延续
为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并阻止三大都市区连片发展,通过东江、西江干流水体,串联沿江的山体、农田、防护绿带等,构建两大区域性绿色廊道,保持“两环”之间的连通,其中,东江带南起珠江口狮子洋水道,经东莞水乡片,沿东江干流向东北延伸,至博罗罗浮山,形成中部都市区和东岸都市区之间的生态隔离;西江带南起珠江口洪奇门及沿岸地区,经顺德、中山基塘区,沿南沙涌、西江干流向西北延伸至佛山仙鹤湖风景区,形成中部都市区和西岸都市区之间的生态隔离。两带的存在构成了三大都市区之间长期有效的生态隔离,避免城镇无序蔓延。
2.2.3“三核”改善密集城镇区的生态环境
为改善三大都市区内部的生态环境,由中部的白云山-帽峰山、东岸的银瓶嘴山-白云嶂、西岸的五桂山-黄杨山-古兜山等重要山体,形成三大绿核,作为外围山林区、南部海洋生态区与中部平原生态区之间的联结点,改善三大都市区内的生态环境。此外,三核作为珠三角区域生物种群源,通过区域绿道的规划建设,连通生态廊道,将为整个珠三角区域特色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2.2.4“网状廊道”控制城市蔓延,营造低碳绿色生活新方式
珠三角区域绿道多处于山林农田、陆地水域的生态交错带,是地区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带。珠三角区域绿道整体规划亦遵循以“山缘水陆两级交接面、多个绿核”为骨架的自然格局。并基于珠三角地区城乡结构模式、交通布局、自然人文资源、行政区域划分等多层规划格局,并结合各市的实际情况叠加分析后,综合优化形成由6条主线、4条连接线和16条支线共同构成的珠三角区域绿道的网络化格局。珠三角的绿道网规划建设是由面状统领,到线状建设,再到点状完善,最终回到区域的面状层面以形成完善的多级网络化系统。
2.2 规划思路解读
中国传统理想风水模式中强调的背依群山,面临平原,左右山势环抱,水流曲直延伸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边缘环境的偏好。这种偏好,来源于人的本能,因为在边缘地带,山崖、河流、林灌丛等天然障碍物的存在对于人类狩猎和安全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而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恰恰多处于山林农田、陆地水域的生态交错带,满足了人类的本能需要[3]。
珠三角区域绿道的内外“两环”一为山林环一为海岸环都起到了“藏风,聚气”的作用。郭璞所著《葬书》中提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易经·林卦》中说:“知林,大君之宜,吉”,强调林木的聚气作用。森林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洪涝灾害的生态功能,而水则起到了平衡热量,物质循环的作用。两者是区域生态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的两环则对应风水学说此两方面的内容。而在两环中间以东江和西江为主干的两带,就是带动盘活区域整体生气的支龙脉,其把珠三角地区天地之灵气源源不断的输往珠三角9个城市,形成“山水共聚,团结祥和”的气势,为构建广东宜居城乡建设构建了符合天道、地道、人道的理想山水格局[2-6]。
3 珠三角区域绿道实践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经验启示
3.1 走有中国特色的绿“道”之路
我国的思想文化根基深厚,且产生和继承于我们的历史文脉和国情壤土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国情与特色。珠三角绿道规划正是从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寻找到了自己的思想之基——“道”学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和绿道的规划设计贯通,来探寻富有中国智慧的绿道规划思路。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珠三角绿道的规划在自然理念和总体规划中,有了一条根本的思想主线,甚至于后期的设计与建设中都将统一于此。
3.2 勇于担当时代先行者角色
寻古问今、去芜存精,在一系列规划思想形成的基础上,我国的绿道规划建设最终还需落脚于实际国情下的应用中。结合我国现存的环境资源问题、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公众认识等众多方面情况,绿道的规划建设在最基本的改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需要融入对“绿道效应”副产品的重视。比如绿道的经济效应、教育效应、文化宣扬、理想社会的倡导等方面。
在珠三角区域绿道的规划中,正是把目标定位于创造未来的“理想宜居”生活,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打开思维,勇于创新。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上,倡导低碳技术的应用(生态机器技术、绿色生态建筑技术、薄膜太阳能技术、低碳照明运行系统、蘑菇塑料等),并注意废旧和废弃物品的加工重利用(具有深圳特色的集装箱节能建筑的利用等)和功能复合型设施的倡导;在文化的宣扬上,注意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绿道标识系统的设计等);在理想社会的倡导上,以“后绿道时代”的未来城市模式为目标(未来城市将交通分为地上和地下部分,地上仅有绿道网络和必要的设施,地下和空中为快捷交通路线),等等。
3.3 构建中国特色的理想栖居生活
绿道网将城市内部的公共空间与外部的水体、风景名胜、森林公园、遗产地等区域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一面自然之网,这个网络内的各个生物的栖息地得以保留,人和动物的生存各得其所,互不干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在基本的物质生活中,带动绿道沿线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内经济差距减少;在人的活动空间内,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变人的出行方式、行为模式、消费理念、城市形态、城乡结构,使人们的游憩、沟通、休闲生活更丰富和健康,幸福感增强,最终实现低碳和理想宜居的生活;在其他方面,还可以增强多方面的人文和自然教育等。
从老子的自然之道,到岭南大地的自然山川与都市交合演绎出今天的珠三角区域绿道,无不在论证绿道在充当山、水、人之间联系角色的重要。绿道使中国古代和谐的山、水、人构架在今天都市林立的珠三角成为现实。它重塑了山、水、人与都市之间的和谐关系,缓解和改善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构建了都市和乡间人们的“可观、可游、可居”的新生活空间,深刻改变今天都市人民的生活方式。
4 结语
绿道的意义在于探索通往理想生活的路径,是对未来理想宜居的启发与先行,而基于“天人合一”的中国绿道规划设计理论的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还基本处于探索的阶段,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均有自己理想环境模式,因此,在对国外已有绿道规划设计相关研究结论与实践成果经验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时,要坚持中国传统的绿道规划设计思想,做中国特色绿道,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走错路,进而在深层次地挖掘中国传统和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划设计规律,使中国传统的自然和谐关系得以中华大地重现。
注释:
本研究项目人员有何昉、锁秀、高阳、黄志楠、叶永辉、杨春梅、李辉、庄荣、徐艳等;图01引自四川旅游信息网.川藏线旅游图库[EB/OL].(2010-04-03)[2010-04-03] http://www.97sc.com/photo/czxphoto/14_51_07_41.shtml.图02引自曹春生.岭南第一古道驿站——顺头岭[EB/OL](2005-10-11)[2010-04-03].http://www.lztour.com/tour/list-564.html.图03-06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供。
参考文献:
[1]Stephen skinner.Kiss Guide to Fengshui[M].New York: Dk Publishing,2001.
[2]Zube E.Greenways and US national park system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7-25.
[3]俞孔坚.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1):10-17.
[4]梁雪.美国城市中的风水[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6]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23(2):85-89.
[7]广东省住房与建设厅,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等.珠三角绿道网络规划纲要[Z],2010.
作者简介:
何昉/1962年生/男/江苏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总景园师(深圳 518045)
锁秀/1980年生/女/回族/河北人/华南师范大学理学硕士/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办公室主任(深圳518045)
高阳/1982年生/女/辽宁人/北京林业大学(水生态方向)工学博士/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水生态研究室主任(深圳 518045)
黄志楠/1985年生/女/河南人/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硕士/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景观植物助理设计师(深圳518045)
Biographies:
HE Fang, born in 1962, a native of Jiangsu who is a professor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is the President and Chief Landscape Architect of Shenzhen BLY Landscape & Architectur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Shenzhen 518045)
SUO Xiu, born in 1980, a native of Hebei, who holds a Master of Science from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s the Director of the President’s Office at Shenzhen BLY Landscape & Architectur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Shenzhen 518045)
GAO Yang, born in 1982, a native of Liaoning, who holds a Doctorate Degree from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is the Director of the Aquatic Ecology Research Office at Shenzhen BLY Landscape & Architectur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She is specialized in the research of aquatic ecology.(Shenzhen 518045)
HUANG Zhi-nan, born in 1985, a native of Henan, who holds a Master of Agriculture from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s an assistant designer of Shenzhen BLY Landscape & Architectur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Shenzhen 518045)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