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之苑——一个农夫的生命历程

Spirited Garden - A farmer’s life experience

by Oct 11, 2010
by 程鹏 Oct 11, 2010

编者按:作者一次普通旅游,却有幸来到一座独具魅力的盆景园。这座名为“思考之苑”的美丽庭园,凝聚了一位普通韩国农夫36年如一日的心血。他秉承自己从小对园艺的喜爱,追寻着自己的梦想。欣赏之余,庭园主人这种坚守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令人深深感动。

邂逅

2010年6月,济州岛,一次普通的观光游览。其中一站,是一个拾掇的干干净净的盆景园,位于济州岛的西线中部,面积约3公顷。

最初的直观感受是韩、日园林惯有的朴素和精致,体现在对入口等一些小空间的处理,还有对园内地形、小品、道路铺装、植物材料等细节的雕琢。走马观花的看完大半个园子之后,引起我最多注意的是园内的石墙。这些石墙采用济州岛本地火山石堆砌而成,工艺精湛,显然花费了工匠们很多心思。

坦白说,与以前见过的若干国内盆景园相比,我还没发现太多令人兴奋之处。

图1:盆景园在济州岛位置

图2:盆景园卫星影像图

图3至图15:盆景园照片:

在参观完盆景园内的来访名人展之后,发现旁边有一个不起眼的旧温室,光顾这里的游客不多。进去之后,发现墙壁上按时间顺序挂着一些略显模糊的黑白照片,每张照片之下都附了文字说明。逐个细细读过之后,不由为之动容,对庭院主人肃然起敬。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精巧的庭院,是在没有专业的园林设计师参与设计、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也没有大笔的经费支撑建造的情况下,由一个普通的韩国农夫——成范永先生,耗费自己36年的生命时光建造而成的。

实践梦想

1962年,成范永先生在部队退役之后,第一次踏上济州岛,来看望以前的战友,立即被岛上的秀美风光和温和气候所吸引。出于从小对园艺的热爱,成先生便产生日后一定要到济州岛栽培树木的念头。但生计所迫,他只得先将这个想法放在脑后,返回首尔。回到首尔之后,成范永经营了一家衬衫加工厂,靠着自己的勤奋,几年之后衬衫厂生意颇为不错。他把开厂赚来的钱,不停地投入到济州岛,陆续购买了24片土地,为今日的盆景园奠定了基础。

之后,他便奔波于济州、首尔之间,每个月都要来回2~3次,亲自动手,开垦这些荒地。济州岛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土地里石块很多,开垦起来非常困难。由于缺乏重型机械设备,成范永只能用铁锹、铁锤这样的工具工作,体力劳动非常繁重,他的手腕和肩膀经常受伤。为了尽快整理完土地,他甚至一两个月都不回首尔一次。挖出了数不清的石头之后,土地终于整理完毕。他在岛上各地购买了冬柏、椰子、蜜橘等苗木,种植在园内,将自己多年以来的夙愿付诸了实践。

放着生意兴隆的工厂和商店不管,来济州开荒,在别人眼里,他是只认识树木、盆栽和石头的“疯子”。

“这里即使过了一百年也不会有发展的。”

面对质疑,成范永的回答是:“等着瞧吧,我会把这里变成比济州市或者西归浦更加美丽的地方”。

图16-1:成范永先生(图片来源《思索之苑》一书,成范永著,李玉花译)

图16-2:成范永先生(图片来源《思索之苑》一书,成范永著,李玉花译)

树木的收集

盆景园离不开植物,如今的盆景园之中生机盎然,种植了100多种温带和亚热带植物,2000多盆造型各异的盆景。谁能想到,三十多年前,这里只是一片海岛荒地。今日精致美丽的盆景园,是成范永先生精心收集和辛勤培育的成果。成先生不是园艺出身,对于植物,尤其是盆景的栽植、养护技能并不了解;凭借对植物栽培的热爱,以及后天不懈的努力,点滴之中摸索出植物栽培的真功夫。成范永先生说,四季轮回、朝夕相伴中,与树木交谈、感受树木的情感,在树木身上他品味出了“人”的哲学。

图17:盆景园内栽植的蒲葵

图18至图21:盆景园内栽植的盆景:

石墙的砌筑

前文提到的那些采用当地火山石修建的石墙,工艺精湛,体现了济州岛独有的风情特色。先生修建这些石墙的初衷,不但是为了美观造景的需求,更实际的用途是为园内植物抵挡济州岛冬季的寒风。为了增强防风的效果,成范永先生不停地将园内石墙加高、加固,逐渐形成今日的规模。从1992年开园算起,已经持续了18年。

修筑这些石墙需要大量的石块,砌3米长的石墙就需要3卡车的石块,而整个园内石墙的需求量是这个的几十倍。为了修筑这些石墙,成范勇先生在岛上经常上门收集别人开垦果园、田地清理出来的石块。

收集来的石块首先进行筛选,将有平面的石头和棱角较多的石头分开。棱角较多的石头,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去掉多余的棱角。加工好的石块,采用自然砌筑的方法砌成石墙。这些工作成范永先生都亲自参与,为了保证石墙整体效果,他经常从施工的脚手架上面跳下来进行观察。

图22:成范永先生砌筑石墙情景(图片来源《思索之苑》一书,成范永著,李玉花译)

图23:成范永先生砌筑石墙情景(图片来源《思索之苑》一书,成范永著,李玉花译)

图24:砌筑石墙的火山石

长期的繁重体力劳动,导致他的腰部、腿部过分劳损,常常痛的彻夜难眠。可如今已经年逾古稀之年的成范永先生依旧不愿放弃,表示只要自己身体允许,他会将这项工作坚持做下去。

天道酬勤。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来自英国、中国、美国等多国游客极高的赞誉。一次,成范永在园内工地砌墙的时候,一位职工跑过来告诉他,来参观的诺贝尔博物馆馆长夫人要求和他亲自见面。来不及更换衣服,他穿着工作服径直过去。馆长夫人不顾成范永满身的尘土和汗水,激动地与他拥抱,赞叹道:“真是一座美丽的庭院,您自力更生建造了如此美丽的庭院,实在令人感动。”

中国缘份

1995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了济州岛盆景园,并对成范永先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后,成范永先生就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998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同志也对盆景园进行了友好访问。2000年10月,国家总理朱镕基在韩访问期间也曾计划访问盆景园,但由于访问日期变动未能成行。此外,中国政府多位高层官员以及诸多学者接连到此访问(包括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朱金兆、沈国舫院士,笔者注),盆景园成了连接中韩友谊的纽带。

与此同时,成范永先生先后多次应邀到中国国内访问,有官方邀请,也有民间交流。笔者在此特别提出的是,2000年,成范永先生应邀访问中国上海、杭州、苏州、扬州,考察中国盆景现状。同年,应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朱金兆邀请,为园林学院师生们举行了讲座。讲授了当前世界盆景界发展趋势,并对中国盆景发展现状提出了中肯意见。成范永先生认为中国盆景不应固守各自自有的流派,而应顺应世界盆栽发展趋势,积极采用新的栽培技术,尤其是盆土栽植技术亟待改善;还提到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域的城市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有特点的行道树,彰显地域特色。

中国朋友的热情,让成范永先生非常感动。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人们往往都愿意与肯定自己的人一起做事。我也是如此,中国人对我的肯定使我更加喜欢中国,渴望与他们交流合作。我总是非常愉快的接受中国人讲课的邀请,而中国人访问时,我也会拿出全部的热情去接待他们。”

图25:江泽民主席到访纪念碑

图26: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朱金兆到访留影

结语

执着于梦想的人让我们感动。在一个物质化时代之中,我们的“梦想”总是很实际。一份好的工作、户口、房子、车子、XX万年薪、出国移民……都是我们的梦想。依靠自己的努力,把这些作为奋斗目标没有任何错误,而且我相信有生之年中,大多数朋友都可以实现这些梦想,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笔者作为一个普通的80后,和很多同龄人一样,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压力,还有很多的“梦想”需要自己去奋斗。在从业不长的几年内,受过不少挫折,在毕业、考研、找工作几个环节之时万分幸运,次次惊险过关,勉强走至今日,曾经的一些“目标”今日已成现实,然而我并不真正感到快乐,那份本该有的喜悦已经被更大的“目标”稀释掉了。

用今日的价值观来衡量,栽植树木是一个格格不入的选择,用36年的时间去栽植树木的人,无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成范永先生喜欢称自己是一名农夫,靠自己的双手干粗笨的农活,过着简朴的生活,淡然自乐。从他的故事里我体味出不一般的坚韧和执着,不为别人非议所动摇,坚持人生的理想。我也知道,他拥有那份我们所缺失的东西。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程鹏

程鹏,目前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设计师,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参与的主要项目有:洛阳龙门石窟文化旅游园区概念规划;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鸡足山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川新县城绿地景观设计等。

9 discussions
  1. 啦啦 says:

    很好很强大阿。。。前行追逐的路途中,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智的不足,而是心灵的力量不够,被外力所阻。呵呵~
    结语很真诚

  2. Xuchan says:

    迄今为止在本站看到过的最好的文章!

  3. 钟惠城 says:

    好样的!所有年轻人一起加油!!

  4. emily says:

    这也是我的毕生梦想

  5. Shieh. says:

    哇 如雕塑般精致细腻!

  6. yimiao says:

    欣赏把梦想付诸实践,不过如果还原到实际,说不定他做园林一方面是喜欢,一方面是商业的考虑。那样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一个人梦想的实现。

  7. 沫沫~ says:

    朱金兆教授似乎是我们学校的副校长吧?我们学校前任校长是尹伟伦教授,现任宋维明教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程鹏

程鹏,目前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设计师,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参与的主要项目有:洛阳龙门石窟文化旅游园区概念规划;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鸡足山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川新县城绿地景观设计等。

青海 行业 教学 庭院 马晓暐 就业 绿色设计 Waterboxx 购物中心 风景园林月 职业实践 毛细水 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 地砖 历史 现代主义 罗马奖 铁路 王欣 托滕堡公园 哈佛 Juergen Weidinger 年会 骑行 哈普林 halprin 野生动物廊道 游乐场 北欧 休斯顿探索公园 绿色基础设施 海平面上升 低能耗 香港 工程 宋晔皓 垃圾 TAMU GSD 植物 Mader 洪盈玉 华南 清华同衡学术周 苗木 朱胜萱 公益 银泉市 Silver Spring Greenway 经验 交通节点 珊瑚礁 风景园林 北林 国际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旅游 Xeritown 托马斯·丘奇 流浪汉 广场 如园 跨学科教育 9.11 国家公园 数字化 Gleisdreieck 幻觉 公共交通 空间 迪士尼 Disney SWA 灾后 自杀 保护 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 风景园林新青年,就在你身边 马克 政治 布鲁克林大桥 辰山植物园 维吉尼亚理工大学 禅修 SANAA 几何 裁员 翻译 张乔松 ASLA 天津大学 儿童 概念方案 数字图解 冯纪忠 Diana Balmori 碛口古镇 康奈尔大学 博士 矶琦新 原子城 碳补偿林 Julius Fabos 教育 鹿特丹 数字景观 狼牙山 树屋 新年 挪威 调查问卷 Vista Hermosa 竞赛 环境 太阳能 新西兰 纪念性景观 LABash 维格兰 雨水 俞昌斌 2013北京园博会 讲座 Vertical Greening Systems 纽约 布法罗河湾散步道 墨西哥 夏成钢 批评 雨洪管理 商业建筑 环境效应 联谊 韩国 欧洲 种植 河流 手绘 长椅 水景 苏州古典园林 学习方法 英国 首尔 滨水 深圳前海 伊利诺伊大学 UIUC 美国 视频 迪士尼音乐厅 玛莎·施瓦茨 低收入住宅 公园 风景园林学 保研 马萨诸塞大学 UMass 机场 书评 宾夕法尼亚大学 盆景园 雕塑 土人景观 人居环境 BIM 法国 散步道 朱育帆 住宅花园 鹈鹕湾 可持续城市 视觉文化 王劲韬 卡尔维诺 纪念碑 清华 景观都市主义 自然文化资源 安友丰 新青年读老经典 志愿者 TOPOS 佛罗里达 刘秀晨 文化景观 Kingston University 城乡 buffalo 美术馆 技术 什刹海 孟兆祯 沃夫岗·哈勃 园博会 檀馨 2012IFLA亚太区会议 校园 新加坡 居住区 设计竞赛 设计未来城市 绿墙 便携 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 设计研究 Prof. Jürgen Weidinger NITA 永昌河 多伦多 岭南园林 留学 京津冀 预制混凝土 Peter Walker RTD 毕业设计 枯山水 Prof. Nigel Cross 鸟类 Prof. Wolfgang Jonas 沙龙 AGER 地震 理论 雕塑公园 何巧女 场所 城市 ASLA学生奖 生态 广州市绿化公司 合作 喷泉 风景区 德国市民花园 绿色屋顶 反思 古根海姆博物馆 LIM Hans Joachim Mader Dr. Rosan Chow 步行街 开放空间 James Corner 台湾 摄影 巴塞罗那 展览 IGA 图解 创业 张唐景观 种植装置 公共花园 雪铁龙公园 龙安寺 日本 纵向耕作 成范永 Prof. Gesche Joost 湿地 禅意 MLA 铺地 西方建筑 论坛 非言述性和默会性知识 可持续 参数化设计 南湖中央公园 Malden 万科 证书 意识形态 沥青 瑠公圳 地域性景观 城市雨水 Ruggeri 设计展 会议 中央公园 LEPC 经典 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Ron Henderson 考研 水盒子 城市景观 泰山 2012IFLA 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nd Associates 西安世园会 贝聿铭 上海 五角大楼 华盛顿 年报 护栏 实验 枡野俊明 客座教授 安藤忠雄 布鲁克林 德国 植物园 区域园林 世博 Media Ship 陈俊愉 空气污染 IFLA 历史理论 多样性 钓鱼岛 香格里拉植物园 城市建设 WEST8 捷得国际 城市空间 日本设计 韩炳越 方塔园 棕地 ARC 花园 加拿大 人文 北角公园 教学元素 盐湖城 老人 铺装 北京 建筑 弗吉尼亚大学 UVa 设景 洛阳 加州花园 Stoss Landscape Urbanism 可持续化 钢笔画 Jack Ahern LAM Gesche Joost Prof. Loidl-Reisch Brownfield 绿道 水文 三倾园 自然观 希望小学 北川 普渡大学 牛雄 西班牙 logo 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