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读老经典之五角大楼纪念碑

A Mild Memorial – The Pentagon Memorial 温情的纪念碑 ── 五角大楼纪念碑

by Dec 06, 2010
by 周啸 Dec 06, 2010

编者按:华盛顿无数的纪念碑中,五角大楼纪念碑是比较新的一座,它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纪念的事件对于美国如此的重要,还在于它的设计手法非常的别致。本文记录了作者游览纪念碑的所观所感。

华盛顿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那里的各式各样的纪念碑,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都是非常精良的设计,看得我大呼过瘾,这其中我最为喜欢的是五角大楼纪念碑(Pentagon Memorial)和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五角大楼纪念碑由Kaseman Beckman Advanced Strategies (KBAS)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坐落于华盛顿五角大楼的西侧,纪念碑于2008年9月1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在这里失去生命的184位美国公民而建造的。

图1:纪念碑和五角大楼的位置关系

有趣的是,整个纪念碑实际上是一个展院。整个场地呈“菜刀”形,面积1.93英亩(7,800平方米),设计师独具匠心的用184个特制的长椅来代表每一个逝去的生命,这些长椅根据死者的年龄来布置(最小3岁,最大71岁),年龄越大则位置越靠北,也就是场地的内侧。

图2:纪念碑总平面

图3:入口是一个长条黑色大理石,右侧的文字为:“We claim this ground in remembrance of the event of September 11, 2001. To honor the 184 people whose lives were lost, their families, and all who sacrifice that we may live in freedom. We will never forget”(我们以此地去慰藉那些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逝去生命的184位美国公民,还有他们的家人,以及那些为了自由而牺牲的人们,你们将永垂不朽──编者注)

图4:入口的铺装上醒目的镌刻着恐怖袭击发生的具体时间

场地内的每个长椅都在翘起一侧刻上了相对应的死者姓名。这些长椅的摆放方式并不一样,有的朝向西南,有的朝向东北,这是因为一部分死者牺牲在了五角大楼内,而另一部分死者则牺牲在撞来的飞机上。当参观者面向长椅翘起的一侧观察死者名字时,他或面对五角大楼,或面对当时撞向五角大楼的飞机来向。而整个设计中的斜向的铺装就代表了飞机的航线。

图5:长椅翘起的一侧刻着逝者的名字

图6:整个场地有大约85株血皮槭(paperbark maple),这种树的树皮脱落后露出血红色的树干,树叶在秋季也会变红,这里面的寓意不言自明

图7:量一下尺度,大概40cm宽,里面是大理石,外侧是不锈钢镶边

图8:不锈钢镶边延伸到场地的边缘

图9:不锈钢镶边延伸过来后在场地边缘的石墙上的细节。这上面的年份是上张图看到的长椅所代表的死者的生日。右侧微微翘起的结构中设置有灯

图10:长椅下面是一个矩形的水池,水池在长椅探出地面的一侧不断的有水流出来,发出潺潺的低吟

图11:一些带状的铺装提供了舒适的步道

图12:我去这里参观的时间是9月10号,第二天这里将要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看来已经有人来祭奠过了

图13:重复、简洁的设计词汇强化了设计的理念,感觉蛮震撼的

图14:夜间照明效果1 Phtot Credit: flickr.com/people/jjgardner3/

图15:夜间照明效果2 Phtot Credit: flickr.com/people/jjgardner3/

图16:夜间照明效果3 Phtot Credit: flickr.com/people/jjgardner3/

总体来说,这个设计的尺度非常的人性化,每个场地的细节都考虑到了与逝者的关系,与观者的关系。通过视觉上的冲击与听觉上的刺激达成了观者与逝者的对话,而且这种对话是如此的委婉和温情,让人特别的感动。唯一遗憾的是场地紧邻公路,车辆行驶的嘈杂给这个肃穆而温情的设计带了一定的影响。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周啸

周啸,YouthLA志愿者中心撰稿工作组,上海张唐景观高级设计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风景园林硕士。

45 discussions
  1. 侃侃 says:

    这个起翘的长椅被到处使用、模仿、借鉴和再创造

  2. HOWL says:

    很有名的设计,很好的介绍。谢谢周啸。

  3. war2 says:

    很细腻的处理

  4. 钟惠城 says:

    很棒的细部。最最另我好奇的是椅子上的granite stone vaneer,椅身是弧形的,那么花岗岩是贴上后专门打磨成弧形,还是说就直接由多块岩板贴上去的呢?远看,稍微有些棱角。。对工艺做法的那个渴望呀,呵呵。。
    谢谢周啸。

  5. 家琳 says:

    感觉非常精致,夜景很棒!杨硕也去了这个场地,她告诉我的感受是:超级震撼!

  6. 千佛草 says:

    好奇这个翘起的长椅灵感来自哪,怎样的(象征)含义还是。。。虽是长椅,可人不可能坐上去。。。那怎么解释?单纯形式结构?

    • zhujiang says:

      长椅造型源自飞行轨迹,构筑物整体意向个人认为灵感来源于西方的棺材

      • 孙小涵 says:

        而且夜晚在水中灯光下,灯光反射到悬臂的低端,从远处看好像无数个那种惨毁的机翼。

    • 杨云峰 says:

      这东西就是一个个模仿机翼造型的的小墓碑,碑上刻着死难者姓名。为啥大家觉得这是椅子?
      跟高线的椅子完全不是一回事,无关模仿抄袭。
      高线的椅子是一种和地面铺装融合衔接的处理方式,与环境整合度较高。

  7. Roxanne says:

    设计很人性化,简单而充满意义,特别是长椅的朝向和延伸出去每个死者的生辰都有记录

  8. Shieh says:

    重复带给人震撼

  9. amy says:

    我感觉精神的启迪形式适当的复制并没有过错,只要他令人发出深思的精神共鸣效果不一样就是好的设计。

  10. 程鹏 says:

    赞,优点我不说了
    谈谈个人感受,华盛顿的几座纪念园对主题的表达隐含在简约、洗练的空间语言之下,相对来说算是含蓄的,但是都引人深思,说白了就是人家的作品有文化、有深度。
    在5.12大地震之后,自己参与过类似纪念主题的项目,华盛顿的几座纪念园也曾是项目之初拿来重点学习借鉴的对象,等真正几轮方案下来,在诸多领导、专家的层层把关之下,已然大相径庭了。
    我发现一向以含蓄著称的中国人在“纪念主题”上非常直白,你不搞个大广场,把“大爱无疆、滴水之恩永世难忘”刻个碑直接杵在那,就觉得感情不到位;对比之下,一向感情表达直接、热烈的西方人反而在这方面显得深沉、含蓄,更多的注意引发后人的思考。怪哉~
    有同事对国人现状做过一个比喻,说我们总是把严肃的事情弄得很搞笑,搞笑的事情搞得很严肃。难道我们就是这样一个拧巴的民族?

    • 钟惠城 says:

      呵呵,话虽说的很有意思,但也不能就这样给两国人民扣帽子,景观作品多是少数人意志的反映。在国内,领导的意见并不代表老百姓的想法;在美国,设计师的想法也不代表老百姓。在国人层面,中国人依旧含蓄,美国人依旧直接。。

    • YanMing says:

      我们总是把严肃的事情弄得很搞笑,搞笑的事情搞得很严肃

      严重同意啊呼呼, 我现在有时候觉得天天看的那些国内新闻和事情就跟一个一个笑话似的。当然自己也非常不爱国, 要不然肯定不是这种感觉

      • 杨云峰 says:

        讨论挺好的,看似胡侃,其实从程鹏开始已经在琢磨设计背后的体制、心理问题。

        闫明你说的无关爱国,国内现在太多的事就是很搞笑。北京廉租房45平77一个月你信么,村长被撞死,新闻联播说全国人民喜迎油价上涨。这不都扯么

        • Ming Yan says:

          哈哈,是啊, 到处全是皇帝的新装了。 说爱国其实是因为前两天我老哥教育我要爱国,可现在就算是爱我也不知道该爱谁了,要是说爱党吧,是个明白人都知道那只是有钱人的权力工具,说是爱政府吧,它已经变成一个到处干荒唐事疯狂赚钱的大公司了,说爱我们的人民吧,人民们一个一个眼里也只有钱了,说爱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又基本都已经搞没了。

    • 仇银豪 says:

      你这感触要顶的。

    • 杨云峰 says:

      我对程鹏同事的比喻比较有共鸣。
      就纪念性景观设计而言,欧美还是强调个体价值,中国则强调整体事件。
      华盛顿的越战、韩战纪念碑其实都不是我们所说的“碑”,在国内估计得叫纪念“园”。林璎将死难者的名字都刻在碑上,我试过了,站在最低处,可以看清碑上最高处的人名,这就给了家属凭吊的场地。我亲眼看到一个老太太在一个大兵陪同下凭吊亲人,摸着名字身体瘫软下去,低声抽泣,喃喃自语。这一墓其实挺让人触景生情的。
      我们高耸入云的碑让凭吊者心理上就感觉很遥远,更不用说刻人名了,有些高的你都看不清,摸不着。

      归根结底还是设计水平和意识问题,领导搞不懂需要专家引导,如果专家对于纪念的理解仅限于立碑、刻字、感谢政府的话,那项目基本完蛋。撇开是否能够“代表”的问题,国内的从象征、隐喻角度出发的构思直白简陋,国外的优秀作品简约肃穆。

      我很喜欢这个园子,简单元素的不断反复,入园就有相当肃穆的感觉,可能这就是场地的气场。选址就告诉我们这个事件作为一个整体的背景,年份+人名的纪念方式又使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个生动的个体。

      • YanMing says:

        说的好, “欧美还是强调个体价值,中国则强调整体事件。”

        而且我觉得不管是林樱的越站纪念碑也好,还是艾森曼设计的犹太人纪念馆纪念碑也好,都是建立在对于战争的反思的基础上,战争本是一件以牺牲个人来换取“集体”的事情,在西方国家伴随这种战争始终的便是各种的反战示威,各种的呼唤关注个人存在的浪潮。甚至是在这样的灾难事件纪念碑的设计中,也依旧强调了每个人的存在的价值。 因此,不论是这里的种座椅单元的重复,还是阵亡将士名子的阵列,都是一种从每个人出发,从每个单元出发,对于战争或者灾难这种宏大叙事的批判与反思,都是设计师对于个休和整体关系的诠释。

        而我们中国这一代人从小的教育便是要做螺丝丁,要把鲜血筑成新长城什么的。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同声音,但整体大过个休,对于整体叙事的强调和对于个体叙事的忽略则一直影响着决策者甚至是设计师。 所以可能更大的区别是一种看历史的角度和一种观念的区别。去年龙应台写了本书特别好,叫《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角度 ,没出意料在大陆就给禁了,讲的是拆开那张印着“是”和“非”的表皮 后,那些一直被宏大历史叙事所忽略的,鲜活的每个人的存在。

        • 杨云峰 says:

          萨苏写的一些追思抗战历史的文集我也挺欣赏的,从个人的故事去看整场战事,感动之余更激发读者对渺小的个人悲惨命运的感慨,对日本挑起战争的反感,对民族精神的自豪。一段段“微历史”汇集成一个宏大事件。

          最终还是东西方意识形态不同导致对“纪念景观”的不同表述,或者也可以看做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区别。

        • zhou says:

          没想到引起这么多讨论,这篇文章真是值了。
          我觉得大家都在批评我们,赞扬别人。我觉得不能悲观的看这些事情,这座五角大楼纪念碑如果放到中国,老百姓会喜欢吗?我想起在别人博客上看辰山植物园的介绍,游人更喜欢的不是那些不俗的设计,却是那俗气的花带。我们是要做自己的设计还是做百姓的设计呢?

          • 杨云峰 says:

            客观的说,我们是借着老外的设计抒发自身对国内行情的一些不满。从大局来看,中国园林设计水平仍然低下,建设环节中舍本逐末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要多思考,在这里多辩一辩。

            不止一次学生上课时会让我介绍点国内好书和好作品,我常常比较为难。不是说没有好书,而是最近这十年出的,太少,适合初学者的更少。不是说没有好作品,而是好作品都架不住时间,要不疏于管理面目全非,要不设计名噪一时两三年后发现经不住推敲。欧美很多案例照片和现场几乎一样,多年后依然可见初建成的样子。这个是区别,原因嘛,你懂的……

            再顺着周啸说,好的设计是挪不了位置的,就是它在这而且只能在这,就像你在上海1115大火事故现场做一个纪念碑,它也只能在那。老百姓喜不喜欢?我觉得只要真实的反映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诉求,老百姓就会喜欢。

            当然,专业和非专业的鸿沟必然且始终存在,所以老百姓喜欢俗的花带是因为雅的设计他们没看懂。如同一部电影,影评人和普通观众打分肯定不一样,《公民凯恩》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为啥IMDB分值这么高。

            中国老百姓喜欢热闹,喜欢多,大,喜庆,这是老百姓的诉求,你可以说这个是“俗”,设计师可以用“雅”的构思去串联“俗”的内容,让“俗”有秩序的展现出来,老百姓应该能分清“多”和“乱”的区别吧。所以,“自己的设计”和“百姓的设计”并非不可两全。

            • 烂兔子 says:

              关于设计师语言和民众欣赏的问题,我有一点感悟。上个星期去了草堂,作为一个古典园林的院子,那里真的做的不错,植物配置非常精细,序列,引导,细节什么的做得都很到位。这样一个园子,我自认为我的设计水平达不到,做不出来,因为学习的时候就被西方现代简洁风格洗脑了,结果发现在中国,这种风格的成败在于施工方。我和同专业的朋友去了草堂,觉得处处都值得拍下来讲讲,很有意思。但非专业的朋友却觉得草堂十分乏味,可看性不多。这不由我思考,作为一个设计师,怎样传达我们的审美思想给民众?

      • lucaspeng says:

        谈到个体价值与整体事件在人心中产生的效应,我想早在一部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成功中得到诠释。记得是高一,本来在当时题材泛滥到很乏味的二战电影 看得哥个个热血沸腾 成功的地方就在撕皮儿伯格一反以往从叙述事件出发,从将令伟人出发的拍摄角度,转而把一个个鲜活的战士 他们各自在战争中的心理活动 思考以及个体的生与死带给观众。所以,我们说真正触动了每个人 作为人来说 心底最真的最直接的反应。 诸如此类的,利用个体与历史事件的对比关系来做文章的电影还有很多,james cameron的泰坦尼克的成功也当归功于此。

  11. says:

    想起去年参与做的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园,与之相比,那叫一个差距大啊!!

  12. 孙小涵 says:

    它的结构是钢结构,只是在表层铺上了大理石,整个纪念单元的制作都是通过电脑三维制作,然后通过数控机床产生木模,用钢浇灌。

  13. 杨硕 says:

    相传几张这个夜景 怎么传呢?

    • buzz says:

      抱歉,我们暂时未提供上传功能,您可以在别处将照片上传好,把照片的链接发过来就可以了。

  14. 胡祥 says:

    呵呵~~ 不是还提到越战纪念碑吗,希望能看到像这样精彩的照片~~

  15. Chloe lee says:

    首先很感谢周师兄提供精彩的照片和对五角大楼纪念碑设计的感想。
    从中体会到设计师对纪念碑设计细腻的考虑,讲事件的与设计本身用最简洁的设计语言,娓娓道来,将死者与生者从时间到空间联系起来,更彰显其肃穆,温情的一面,让人深思。
    看到有上面有评判中国的纪念碑设计大搞形式主义,设计千篇一律,缺少内涵。这除了在于执行者不同以外,也和两国的文化差异有关系。同为纪念的主题,将事件融入设计中,让人不禁的去探求背后的故事的场所,的确比一推石碑和一面石刻讲诉更能引起人的共鸣。设计中带有感性的考虑让作品更彰显精神创造。
    这才是我们当今设计师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16. 清欢 says:

    我是8月初去的,血皮槭满是白花,静默无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周啸

周啸,YouthLA志愿者中心撰稿工作组,上海张唐景观高级设计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风景园林硕士。

Hans Joachim Mader 瑠公圳 行业 合作 北角公园 滨水 雪铁龙公园 海平面上升 设计展 Diana Balmori 绿色屋顶 湿地 永昌河 风景区 留学 自然文化资源 Ruggeri 日本设计 非言述性和默会性知识 水景 数字景观 SWA 北京 住宅花园 西方建筑 步行街 经验 希望小学 地砖 风景园林月 托滕堡公园 设景 Gleisdreieck 现代主义 论坛 新西兰 何巧女 沃夫岗·哈勃 清华 手绘 购物中心 巴塞罗那 清华同衡学术周 卡尔维诺 庭院 城市雨水 南湖中央公园 IFLA 地域性景观 Malden 孟兆祯 棕地 墨西哥 学习方法 龙安寺 纵向耕作 河流 休斯顿探索公园 捷得国际 托马斯·丘奇 王劲韬 Juergen Weidinger 教育 数字图解 德国市民花园 挪威 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 牛雄 华盛顿 京津冀 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nd Associates 国家公园 种植 纽约 伊利诺伊大学 UIUC 水盒子 教学元素 竞赛 空间 国际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概念方案 骑行 万科 辰山植物园 联谊 NITA 禅修 泰山 布鲁克林大桥 公园 檀馨 2012IFLA 考研 居住区 Prof. Jürgen Weidinger ASLA学生奖 华南 城市景观 迪士尼 Disney 加拿大 历史 翻译 香格里拉植物园 意识形态 商业建筑 展览 Prof. Nigel Cross 铺装 风景园林 开放空间 马晓暐 设计未来城市 园博会 可持续化 钢笔画 植物 Mader 纪念性景观 绿道 西班牙 环境效应 首尔 苗木 绿墙 德国 年报 环境 TAMU 经典 Greenway 雕塑公园 图解 方塔园 树屋 维格兰 花园 讲座 雨洪管理 志愿者 成范永 原子城 反思 保研 上海 交通节点 新年 地震 公益 佛罗里达 古根海姆博物馆 弗吉尼亚大学 UVa 公共花园 可持续城市 Ron Henderson 种植装置 西安世园会 珊瑚礁 青海 禅意 绿色基础设施 Kingston University 三倾园 鹈鹕湾 旅游 设计研究 儿童 James Corner 老人 IGA LAM 铺地 Stoss Landscape Urbanism 日本 狼牙山 ASLA 迪士尼音乐厅 低能耗 宾夕法尼亚大学 多伦多 理论 盆景园 城市建设 银泉市 Silver Spring 人居环境 深圳前海 多样性 2012IFLA亚太区会议 保护 美国 9.11 AGER 技术 张唐景观 野生动物廊道 低收入住宅 就业 RTD Julius Fabos LIM LABash Peter Walker 纪念碑 机场 五角大楼 预制混凝土 教学 朱胜萱 马克 实验 几何 裁员 钓鱼岛 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 Vertical Greening Systems 世博 哈佛 书评 什刹海 TOPOS 朱育帆 毕业设计 Media Ship 风景园林学 职业实践 城市 台湾 玛莎·施瓦茨 夏成钢 WEST8 游乐场 调查问卷 王欣 Prof. Wolfgang Jonas 布法罗河湾散步道 加州花园 Gesche Joost 工程 空气污染 建筑 沙龙 宋晔皓 盐湖城 普渡大学 城市空间 陈俊愉 Prof. Gesche Joost 新青年读老经典 安友丰 Jack Ahern 幻觉 喷泉 雨水 新加坡 创业 散步道 护栏 洪盈玉 会议 水文 Waterboxx 如园 洛阳 欧洲 文化景观 参数化设计 贝聿铭 自然观 logo Xeritown 数字化 长椅 城乡 设计竞赛 北川 鹿特丹 香港 法国 客座教授 太阳能 中央公园 维吉尼亚理工大学 马萨诸塞大学 UMass 碳补偿林 人文 校园 buffalo 绿色设计 铁路 毛细水 安藤忠雄 布鲁克林 哈普林 halprin Prof. Loidl-Reisch 自杀 视觉文化 枡野俊明 2013北京园博会 视频 碛口古镇 北林 康奈尔大学 Brownfield 景观都市主义 生态 Dr. Rosan Chow 可持续 苏州古典园林 年会 美术馆 广场 SANAA 批评 冯纪忠 区域园林 岭南园林 LEPC 摄影 张乔松 证书 天津大学 俞昌斌 Vista Hermosa 土人景观 公共交通 韩炳越 雕塑 迪拜 鸟类 韩国 MLA 植物园 矶琦新 广州市绿化公司 北欧 BIM GSD 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 流浪汉 灾后 跨学科教育 垃圾 场所 枯山水 英国 博士 ARC 刘秀晨 沥青 风景园林新青年,就在你身边 便携 政治 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历史理论 罗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