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风景园林与防灾减灾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今年尤甚。从年初的西南大旱到玉树地震,从入夏以来多省市的洪涝灾害到舟曲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等。自然环境的恶劣变化引起了各界高度关注,风景园林行业也不例外。为此,我刊邀请到行业内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的亲历灾区重建过程,有的密切关注地质脆弱区域研究,有的长期从事城市园林实践,他们将共同围绕“风景园林与防灾减灾”主题,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风景园林行业与风景园林师在应对灾害中能有何作为、应如何作为等话题。(以姓名首字笔画为序)

江山为何入毫端?
说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减灾防灾能力

朱荣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深圳分院副院长

人类出现之前,风景就客观地存在了,只是没有被人定义为“风景”。

人类出现之后,才有了以人审美原则确定的自然风景和师法自然的人工园林。

人类出现之前,人定义的灾害在自然而然地发生着。

今天许多人们钟情的、欣赏的自然风景又都是由于人定义的灾害所造成。灾的定义是相对于人的,无人便无灾,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但是,由于人类的集聚形成了城市,随着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和规模越来越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冲突,导致以往人或城市与自然保持着的相安无事的空间距离被缩小,以至于无法远离日益增多的自然灾害。

风景园林是“用艺术的手段,处理人、建筑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学科。”目前,中国就处在这样的复杂关系里,中国的城市需要美化,但却有些过度了。今天,城市化和城市美化、城市虚荣化,催生了可怕的、急功尽利的城市景观化运动。于是,一棵在大山中或田头树冠覆盖300m2的大榕树,被搬至城市中参与营造风景园林时,只剩下树冠那点可投影的遮荫面积不足10m2,一棵树这样不足为惊,当成千上万棵大树出现在城市中的时候,这样大规模的绿色景观的迁徙导致的巨量绿荫消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伤天害理的事情,也许自然还来不及恢复,人所认定的灾害就接踵而至了。大树城市化“移民”行为,如不尽快得到改变的话,在中国如此大的城市基数下的、所谓的自然风景城市化的社会效果,只能是罪在当代,灾在千秋。

古人曰“江山入毫端”。毫端有驾驭自然、汇聚精神理想的设计气魄。那么如何入毫端?我以为毫端下的风景园林不能只成为小园林,小园林是人心理和文化的调剂品,小园林是人文的娱乐、是人文化的自然而然的需求,并不是有了人自己杜撰或师法自然设计的城市风景园林,城市就万安了。

风景园林设计应该走出都市,回顾自然生态安全,成就大小风景园林兼顾的设计价值趋向。大风景是防灾避灾的根本,城市园林再大也是小,只是减灾而已。

修复大风景让我想起了大面积封山育林、三北绿化工程、大漠绿化植树,想起了国家公园,我们在检讨对自然环境的态度。还想起了舟曲的泥石流,想起了九寨沟差一点与舟曲一样消失的美丽森林,今天一个由于发展林业使陇上江南变成为泥石流灾区,一个终止发展林业而成为世界知名的大风景地,两地的对照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丧失了大风景的大生态就会开始酝酿灾害,而这都是由人所选择和决定的两种不同结果的“江山入毫端”方式。

我只知道防灾减灾需要从源头做起,保护好大风景,就应该敬畏大自然和它的风景,成就大尺度的风景园林,从源头将灾害减至最小。否则,风景园林还只是人局部性的得意和自娱自乐。

我希望未来能够在城市周边看到更多的、不断恢复的自然生态大风景;希望看到城市规划将更多城市内部的各种风景园林场所成网、成规模地出现在人类利用土地的体系里,更有效、方便地成为减灾避灾的场所。我希望在大自然鬼斧神工造风景之时,没有给人带来灾害;希望城市有足够的苗圃育苗,让大树能够在原始生长地自然生死。

如物理学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一样,有佛语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风景园林设计须这样关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因果,我们须敬畏自然,须为人服务;须改变风景规划设计观、改变园林规划设计观,影响和引导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积极有效地增加城市减灾和防灾的能力。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0第5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