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保加利亚的索菲亚市绿道为对象,旨在探讨绿道在新兴城市下的发展潜力。通过整合案例研究、当地规划、统计数据和法律框架等规划初期所需的理论知识与索菲亚区域内的实时现状,提出从绿色射线到特色绿轴的总体规划和“8+1战略方针”,并指出对规划途径的反思和革新,都将有助于新兴城市发展趋势的本质转变,使其向着更为负责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文原文作者:
Luca Maria Francesco FABRIS 卢卡·玛利亚·弗朗西斯科·法布斯/建筑学博士/米兰理工大 学建筑环境科学及技术学系副教授
Rositsa Todorova ILIEVA 罗斯塔萨·托多罗瓦·伊利瓦/建筑学博士研究生/米兰理工大学 建筑及规划学系
本文系“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联合刊出
1 简介
如今,绿道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城市规划政策下的广泛实践。毫无疑问,这一如火如荼的现象是由于绿道的实践成功地在不同的城市环境下产生了多重的有利影响。本文旨在探讨绿道在相对新型的城市背景,即新兴城市下的潜力。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人口迁移加剧等因素将城市最脆弱的系统之一——绿地,置于危险的压力之下。而这也正是绿道在面对城市的生态资源逐渐分化和恶化的不利趋势时,它那及时的强化和整合功能能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原因。此外,绿道将作为城市文明和道德发展的重要推进者,在超越其自身地域范围、更加宏观的层面上接受考验。
2 问题设置:当地背景和主要参考文献
2.1 当地背景
所涉项目以欧盟新兴首都城市之一——保加利亚的索菲亚市为对象。该城最近成为了欧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全球50强新兴服务外包城市,Tholons 2008)。推动索菲亚市快速发展的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方面是1989年后的政治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另一方面则是2007年保加利亚加入欧盟,吸引了新投资者并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这两项变革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学科,使其不得不面临许多新问题——比如统筹协调绿地系统保护和“土地归还政策”(公有对私有)之间的关系,或是处理因进口大量西方二手车造成的交通大堵塞。为使其法规与新出现的管理问题相适应,从1998年起,当地政府开始重新制定其城市规划总则。但是由于审批过程被严重耽搁,直到2007年才得以通过,而近期又开始了
新一轮重要的修订。依照目前的研究观点,最后一轮修订对于优化和整合城市发展的优先顺序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在更高的战略层面上,重新审视城市的新兴发展。同时还提出从“生态目的应该是隐性的” 、“不能在灾难已经发生,才绝望地找寻补救办法”的角度[1],反思城市的“新兴”。在这些方面,绿道这一概念没有被列入当地发展议程。鉴于私有财产的控制和绿色模式法律框架的缺失,绿道克服绿地系统“休眠”以及限制人口迁移压力加大的潜在作用被严重忽视,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及时研究并解决这一重要的政策空白。
2.2 主要参考文献及当前的经验
以来自德雷斯顿的教授兼建筑师阿道夫·穆斯曼(Adolf Musman)命名的1938年穆斯曼规划(Musman Plan – 1938),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索非亚市绿地系统的潜力。该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方案通过引入绿环和绿楔2个关键要素,以“影响随后的索菲亚市城市规划” [2]。绿环是环绕主要城市公园和绿地形成的综合系统,绿楔则加强城市与其南方的维多萨山的联系。然而,过去几十年城市开发使该系统严重受损,削弱了系统内重要的内部联结。因此,规划应在“修复联结”的层面上集中力量。
近期开发的米兰市Raggi Verdi(绿色射线)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研究经验。该规划概念提出从城市中心向其外围(fil rouge)放射式分布8条绿色射线,组成基本的绿网结构,用以连接主要的城市周边公园,进而形成一条宽阔的绿带。每一条绿色射线均被视为是需被优待的敏感环境,与中央绿轴及一系列横向连接点一起,将附近重要的绿色碎片连接起来。这将有助于“从城市中心向外围输出文化,同时将自然引入都市带的中心” [3]。
这与多纳迪奥(Donadieu)的观点非常相似。多纳迪奥提出“这种由自然到城市的项目意味着自然的乡村将更为城市化,城市则更为自然和田园化” [4]。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将在更为宏观的城市绿地规划框架下完成,并对其实现2015年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0m2/人(现在是12.7m2/人)的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目标制定的同时,索菲亚市最新的城市规划总则也提出到2020年实现34m2/人(现在是15.86m2/人)的绿地面积目标。此外,中心放射城市形态理论、人口数字、“紧凑城市”和地域扩张理论使得米兰市的案例研究,在深入描述和比较绿道战略的研究中显得特别宝贵。
维也纳的绿道建设也是一个标志性的欧洲实践经验。维也纳最近重启了它连接东西欧的节点作用(索非亚现在也重新认识到其类似欧亚“桥梁”的作用)。为避免受到越发严重的蔓延侵蚀作用,维也纳已经决定通过设置绿色通道来保护其部分区域。“主要以农业的形式,在维也纳城以及其周边奥地利范围内构成景观的连续性因素”[5]。索菲亚市的案例有效的将这一目标整合在2007年的北部城区发展计划中(农业方面的发展计划也涵盖其中),积极地促进了其实现“限制及合理开发历史文化古迹、矿泉水资源,开展基于小城镇支持的多城市中心发展模式”的主要目标[6]。
最终,借鉴温哥华绿道系统规划的经验,研究人员完成了这一极其抽象的指导性案例研究。该案例自规划编制过程一开始,当地政府就将道路基础设施及景观这两种互不相干的功能一同考虑。因此,自行车交通网沿着绿道网络规划分布,“充分利用人力和财力资源”,从而保证更高品质的城市环境。此外,温哥华绿道系统的多重角色也值得借鉴,它“连接了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景点、历史古迹,社区和商业区,是为行人、自行车使用者和休闲人群而设的线性公共通道”。
3 战略的形成
3.1 目标和宗旨
研究的主导目标之一就是提供某种催化剂以促进人们反思“新兴”的意义。新兴作为一个过程,不能仅意味着交通堵塞、空气污染、城市无序扩张以及绿地系统萎缩,新兴更意味着对当地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和限定,进而提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机会。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是另一项主导目标。它作为更宏观一级的绿地系统互联性的必要前提,规划必须要注意到“由于城市网络闭合而导致的生物连续性降低”以及“生物多样性成比例减少”[7]的趋势。此外,拟建的绿道规划布局,致力于为当前的城市人口迁徙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替代模式,用以减少交通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支持“一个理性的社会迟早会认识到,为了城市的持续发展,节能和无污染的交通模式必须在城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这样的观点[8]。该项目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要保持城市新兴进程的社会和道德层面的活力,并将其视为城市持久繁荣的基本条件。此外,目标还包括通过对“大规划”的动力施加积极的影响,以推动一系列城市规划政策的细化:如城市规划总则的修编、第一个自行车道路网络计划、一个全新的自行车法律框架、路网扩张以及城市及区域发展总体规划。
3.2 规划方法及程序
绿道网络规划的出发点之一,就是整合案例研究、当地规划、统计数据和法律框架等规划初期所需的理论知识与索菲亚区域内的实时现状。为此,规划人员有必要进行首次全面的实地调查,调查的范围尽可能包括城市的自然区域,以充分体现对哥德西亚(Geddesian)的“规划必须从对自然区域资源的实地调研开始⋯⋯调查人类对自然区域的行为以及文化景观的复杂性”[9]。通过这种调研,规划人员就有可能抓住战略性的先机,比如城市规划总则中的城郊主题公园以及城市外围主要的改造地区。这将带来区域重建和再生并融入系统的独一无二的机会。为实现整个系统,绿道线性结点的设计始终参照如下因素:关键的文化或自然“碎片”位置;索菲亚市城市规划总则的目的和要求;自行车道的初步设计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反对意见;进行中和规划中的区域发展目标;公共交通联运的可能性;新路网支路的层级结构;学校和体育设施的现状。此外,这种调查方法还随后深入分析单个绿道的可行性。通过细分其进程安排并从宏观和次级区域分别入手,更好地控制设计进程,并粗略估计公共/私人投资比例,从而有效地实现其潜力。同详细的规划结论一样,在定义总体战略概念时,由不同的市技术专家所组成的研讨会对总体战略概念以及详细规划成果的制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8+1战略目标”:规划成果及实施工具
4.1 总体规划:从绿色射线到特色绿轴
核心的规划成果是一个阐述绿道在大尺度范围内(1:50.000)发挥其潜力的总体布局(图01),它也随着研究的进展而不断升级更新。绿道网络的主体结构建立在“绿色射线”的概念上,同时它的内容也进一步扩大。绿道网络的布局涉及到绿地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这就首先涉及到一些可视的绿地类型,如森林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当前和未来的城市公园及花园,以及其他相关的特殊场地。
其次,粗略估计每一条绿道所连接的各种类型绿地的面积(以公顷为单位),而概念中绿道起点的确定也成为规划概念的一大转折点,使绿道在大尺度关系上相互依存,比如如索菲亚城市规划总则提出的6个城郊主题公园以及城郊(Suhodol)垃圾场和克拉米科茨(Kremikovzi)钢铁厂这两个重要的改造区。规划分别从专业角度分析了城市公园和森林保护区、水和矿泉水资源、体育和休闲活动以及可持续开发这四项领域的未来前景。这种更高层次的结构形式,使得绿道网络的布局形式比单一的线性绿道更加广阔,从而有可能实现共通端点的连接和统一运营,并依此确定了4条绿道轴线(图02)。绿地系统的重建,整合重组了分散“碎片”,从而重塑早已被人们忽视的城市认同感。因此,为每一条特色绿轴提供良好的可识别性就成为规划的首要任务。规划人员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手法,加强“主题”的内涵,如采用可再生材料制作城市家具,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运用富有绿、橙、蓝和紫等色彩,并选用具有比喻含义的名字等等。为达,规划人员选用了具有强烈识别特征的视觉标识:圣索非亚(St. Sophia,希腊语中是智慧的意思)和她的三个女儿——匹斯缇斯(Pistis,意为信仰)、埃尔皮斯(Elpis,意为希望)和爱德(Agape,意为父母之爱)。50多座矿泉哺育着索菲亚市的广大儿女,因此水的主题轴被命名为“爱德”;从大学区开始,则是“埃尔皮斯”,意为希望之轴,以比喻年轻一代可能是城市复兴的生力军;“匹斯缇斯”连接了索菲亚城中的20条绿带中的两条——寺院和历史悠久的楔形绿地。最后,第四条轴被命名为未来,因为对这两个关键地区的重建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复兴。
4.2 四条轴线的细化
研究进一步挖掘了每一条轴线的属性及潜力。每一条绿色射线都被大致分为3条匀质的轨道,同时考虑到周边环境的特征,如城市中心、市区或是郊区。通过突出标示当前和未来的地铁网络交叉口,用以验证此项目在公交联运方面的可能性(图03)。另一方面,为协调到不同尺度的绿地系统,如轴线两端的两个城郊主题公园、以城市公园为主的重要大尺度城市绿地以及花园等当地重要的绿地,研究也深入分析这些生态系统的联通能力。同时还引入其他的城市“碎片”,诸如文化和历史地标、体育和娱乐设施、温泉和矿泉、大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和社区中心。它们被标以不同的颜色,以便于对主导因素进行区别和比较。
4.3 作为唯一区域资源的绿色文化带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绿化带被概括为功能强大的历史文化结点和重拾历史身份的工具。相关证据表明,曾有近20个修道院分布于索菲亚地区,可现如今却鲜有人知(图04)。该项目规划的结论与“研究工具”和“操作理念”[10]的景观学理论密切相关。现在,所有修道院都设立了附有简介的标牌,并描述每一个历史遗迹的相应特征,同时标明了它与前后修道院的距离,以及它与绿带和最近绿色射线的距离。同样,这一要素也体现了绿地系统加固作用的巨大潜力:通过限定南北自然山脉的山谷区域,形成的“绿冠”,进而形成一个绿色屏障,以保护脆弱的城市及其自然文化资源,使它们免受无序城市扩张(索菲亚城市规划总则所预示的城市东西向扩张)的影响。此外,该绿带作为优质的自然资源,可以将当地孤立的区域融入宏观的文化网络,从而推动当地的发展,催生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步行观光和骑自行车旅游活动。
4.4 深化单独的绿色射线
与当地政府进行协商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确定了一条“绿色射线”轨迹。该“绿色射线”在短期内建成的可能性比较大。这需要在更为微观的尺度上(1:500, 1:200)进行研究和验证。所选的绿色射线位于“未来”主题轴的西半部,其周边更广阔区域连接着城市中心和郊区(“Suhodol”),将在未来几年内被打造为首都最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段。为确保项目的顺利进展,实施计划被分拆在两个宏观区域之中(图05),以西部公园为关键点。被深入分析的区域介于城市中心区和该公园之间(图06-07)。通过详细的现场调研,参照街道立面和环境特点,确定了三个主要的次级区域:具备丰富服务和商业功能的城市中心区(0.45km2),以不同零售商为主的中心区边缘区域(1.60km2),以及公园边缘区(1.85km2),其人行道跟随内部车道并入更宽阔优美的道路。深化过程探讨了每一个次级区域的街道立面重塑的可能性。为使“绿色射线”符合规划的概念,还提出3个不同的自行车道路设置方案:在不同的车道内行驶(每个方向设置双车道);通过铺装材料的变化整合进人行道(每个方向设置双车道);或是通过区分地面标识整合进人行道(单独的双向车道)。因而交道口的合理设计就对保持绿色射线的完整性至关重要。此外,研究还涉及绿化可持续性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当地的植物群落构成、污染情况以及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等。
4.5 指导方针
或许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8 +1战略方针”。这一基于规划的重要文件,是从以下重要认识形成的:对当前实际可操作情况的明确认识,如相关法律、政策和统计数据;对城市交通和绿地系统这两个领域内主要问题的认识和强调;对目前“8 +1战略”综合性布局的检验,尤其是为该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恰当的实现方式,如典型街道立面、适宜的材质和绿化树种、相关的养护注意事项、宽松的时间限制、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场地范围以及财务和法律实施审查等。
5 主要研究结果和建议
从绿道总体规划的角度来看,研究体现了“绿色射线”作为高质量的城市结点的概念,汇集了“现有和规划中因地制宜的绿地,借助线性元素表达的绿色林荫大道、人行道和自行车游览路线,以及运河堤岸和绿色花坛”[3]。研究试图通过赋予城市碎片的重要身份,“人们可以脱离城市‘碎片’,对其进行选择,直到认同‘碎片’的存在,恢复其自身内在的一致性,直到理解‘碎片’的价值”[1]。此外,这些“碎片”不仅被作为地标或是文物古迹,更应作为日常城市生活的重要元素和活动而存在,比如作为学校、图书馆、或是运动场地。因此,绿道,特别是横向连接的绿道,并不作为刚性实体,而是更接近于一种软性结构,“这些结构应该是微小而可变,扩散式分布,并通过连续转变其价值而与区域内的其他特征相适应”[1]。
与其他参考案例不同,“8 +1战略目标”为满足文化的需求,几乎颠覆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在当前愈演愈烈的“知识经济”模式下,在西欧模式及城市全球化背景下,尽管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被认为是该区域发展理念的推动者,但绿地系统仍然是这个城市生活质量和生态平衡的基本要素。
该项目的另一个显着特点是特色绿轴和城市资产之间的关系。绿道网络游线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心放射城市结构的弊端(这一点在米兰的“绿色射线”案例中得到证实),并且将城市流通性的压力由原先的“进—出”模式转变成了“出—出”模式。
这体现了对“新兴城市并非某种现有模式的产物”以及“城市不能被简化成为一个或多个历史或行政中心,其扩张也不会停止在外围村庄的边界线上”[4]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尊重。事实上,在北方尚未完全城市化的区域内,绿道依然被赋予结构功能(类似于维也纳Grünzug的模式),引导城市的扩张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以保证“基于大规模渗透性网络的区域组织化”[7]。
对整体绿道网络可行性的建议同样涉及到私有财产所有权方面的障碍。为克服这一障碍,应注重具体规范性文书的签发,以图在城市转型过程中约束私产的介入和干预(如米兰案例中的假设)。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宣传,使公众和私人认识到“良好的绿色模 式及其相关设施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可以促进经济,增加就业环境,摆脱去中心化的发展模式”[8],这种干预中的财务阻力可以从根本上得以消除。最后,为测试和保证整体战略的实施效果,我们关注和借鉴了Wiener Architekturseminar的一个实践,以认清项目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理念。
6 未来愿景
尽管当前的研究依然处于不断完善和验证的阶段,但是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到一些可能的结果。在短期内,城市主要绿地的连接将会逐渐减轻城市环境的压力。从长远来看,绿地周边的广大区域与文化遗产将同时得到保护和增值。最后,请牢记此条:“某些时候,正是那些虚幻的景观引导着世界,并能够真正的变成现实”[4]。尽管现行的规划政策控制严苛,但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的成果来看,我们对规划途径的反思和革新,都将有助于新兴城市发展趋势的本质转变,使其向着更为负责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De Carlo, G. Reading and Design of the Territory[J] Space & Society, Gangemi Editore,1995,71,6-19.
[2]Kovachev, A.The Sofia Green System. Urban Aspects[Z]. Pensoft,2005.
[3]Kipar, A. Verso un nuovo sistema ambientale per la città di Milano (Towards a new environmental system for the City of Milan)[Z].PGT Milano,2008;see also: www.raggiverdi.it.
[4]Donadieu, P. Campagnes urbaines (Urban countrysides)[Z].Actes Sud, 1998.
[5]Fabris, L. M. F. Il verde postindustriale. Tecnologie ambientali per la riqualificazione (The post-industrial green. Environmental refurbishing technologies)[Z].Liguori Editore,1999.
[6]Sofproect OGP. Sofia City General Regulation Plan[Z].2007.
[7]Clément, G.Manifeste du Tiers paysage (Third Landscape Manifesto) 2004[Z]//Éditions Suijet/Objet;ed.it. Manifesto del Terzo paesaggio, Quodlibet,2005.
[8]Tolley, R. The Greening of Urban Transport. Planning for Walking & Cycling in Western Cities[M].Belhaven Press,1993.
[9]Hall,P. Cities of Tomorrow[Z].Basil Blackwell,1988.
[10]Fabbri,P.Principi ecologici per la progettazione del paesaggio (Ecological principles for landscape design)[Z]. Franco Angeli,2007.
[11]Vancouver City Engineering Services.1999 Vancouver Bicycle Plan[Z].1999.
好文好翻译
很独特的思路。在城市汽车交通越来越拥堵的今天,发展自行车、行人专用绿道,或许会吸引更多人投入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中来。
以充分体现对哥德西亚(Geddesian)的“规划必须从对自然区域资源的实地调研开始⋯⋯调查人类对自然区域的行为以及文化景观的复杂性”[9]。
斗胆问一句,这句翻译中的Geddesian是不是指的是Patric Geddes的学说?
依照我翻译时的理解和当时的查阅,是这样的。有文章显示Patric Geddes及其所谓Geddesian revolution的一些资料,由于时间及精力有限未能详读。刚才又大略查了一下国内资料,有几篇硕博的论文提到过该人,城市建设史中似乎也有对此人的一些介绍。有兴趣的话不妨扩展阅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