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1年1月19—21日,由IFLA和IFLA亚太地区泰国风景园林协会在泰国曼谷主办了IFLA2011亚太学生竞赛,大会主题是:“善待土地:人与土地和谐共存”。竞赛促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去研究IFLA亚太地区会议主题“善待土地”——人类怎样与土地共存并且土地怎么样才能给人类和生活更多方便。此次竞赛中,李欣韵、刘畅、严岩三位同学“皈依大地——更美好的生活——古老窑洞村庄的更新与改造”的参赛稿获得一等奖,我们衷心地向其表达祝贺!我们邀请了三位同学和我们一起谈谈他们的感受,感谢他们不吝分享参赛经验,为我们展示竞赛的心路历程。
皈依大地——更美好的生活:一座古老窑洞村庄的更新与改造
BETTER LIFE IN EARTH – RENEWAL&REFORM OF AN OLD CAVE DWELLING VILLEAGE
1月19日晚意外地收到泰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发来得邮件,得知我们做的竞赛获得2011年IFLA亚太学生竞赛的一等奖,之前没抱太多希望,倍感意外。想起一个多月以来各种辛劳,各种心情,伴随我们友谊的滋生,很荣幸接到YouthLA的约稿,以此纪念那些过往的岁月中的人与事。
1 关于竞赛
2011年IFLA亚太地区大学生设计竞赛的主题为:“善待土地:人与土地和谐共存”。此次竞赛促使参赛者对“人类与土地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在城市或者城市边缘地区,人类如何与土地和谐共存,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使之造福人类,将未来土地变得更具环境性、社会性、文化性、节约型等。同时,要求参赛作品对“善待土地”的概念提出独特的构思、前瞻性的理念、创新的设计手法,展示通过设计有效地提高人与土地直接的相互影响,从而达到人与土地和谐共存。
2 关于团队
我们小组的三位成员来自地域不同的三个城市,成长环境的差异使得我们每个人个性鲜明:刘畅来自内蒙赤峰,性格豪爽、思路清晰、作图高效;欣韵来自天府之国成都,性格温和、思路广阔、踏实认真;严岩来自西安,善解人意、严谨细致、冷静客观。不同的个性让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虽然我们私下是很好的朋友,但在竞赛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看法不一,争得面红耳赤的状况。庆幸的是每次两人争论的时候还能有一人保持相对冷静,最终大家能通过不断沟通达成一致。现在想来这一切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留下的珍贵记忆。
3 关于作品
选什么?——纠结的开始
我们三人怀抱充满斗志的心情开始了第一次讨论,大家天马行空,从“善待土地:人与土地和谐共存”的竞赛主题出发,提出了十几个相关的题目。第一次讨论之后,我们每人查找了4、5个题目的资料,在第二次讨论中,我们根据资料与自己的想法,筛掉了一部分保留了一部分,又开始继续查找资料与讨论。如此反复,我们的选题终于从15-12-8-5-3。这其中真是百经纠结,每放弃一个都争论良久。终于,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窑洞”之上。题目中的“人与土地和谐共存”提醒我们,所选场地一定要充分体现出人与土地的相互关系,如果这一关系又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体现出来,那就更合适了。窑洞,作为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人们凿洞而居,耕作为生,相互联系形成村落,正恰恰体现出人与土地密切的联系。
怎么做?——迷茫中探索
纠结的选题过程结束后我们进入了现状问题分析阶段。因为问题比较明显,我们顺利的完成了这一阶段,总结问题如下:
- 坍塌——原因主要为土壤松动、冻融作用、水土流失
- 潮湿、通风差——空气不能形成对流
- 采光差——阳光不能照到窑洞后部
- 道路状况差——路面简陋,景观效果不佳,村内道路不能形成体系
- 公共空间缺乏——村中没有合适的公共空间供村民聊天、晒太阳、集会等,村民现在一般都是站或蹲在墙边
- 景观效果差——裸露的黄土地随处可见,植被覆盖度低。
- 社区体系不完善——村中的窑洞均为居住所用,村内缺乏必要的幼儿园、商铺、诊所等设施。
我们把这些问题摆在眼前,然后开始逐个击破。通过对每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有些问题的存在是相互关联的,例如植被覆盖度低就加大了水土流失得可能性,从而增加了坍塌的危险;潮湿、通风差、采光差都是因为窑洞只有一门开门开窗,其它三面都埋于土中。这些问题的关联性使得我们在讨论其解决方法时也尽量从多角度考虑,尽量以一处改造解决多个问题,将解决方案最优化,同时,解决手法也尽可能的绿色环保,体现出对土地、能源、环境的珍爱。例如我们对窑洞进行的主要改造——设置了通风采光口,一方面能形成空气对流,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在其中设置光导纤维,将室外光线导入室内,解决室内采光问题,此外利用其露出洞顶的部分还能作为室外休闲坐凳与晾晒平台,形成一定的景观效果。
总结起来,我们对分析出的问题主要提出了以下对策:
- 针对坍塌:在山体中插入预制支撑杆,加固山体以防止塌陷发生;在山体表面铺设土工网格,稳定山坡;加强植物种植,从根本上减少水土流失;建设坡道排水体系,使水流及时排走,防止暴雨时排水不利对建筑的威胁,并结合排水体系设置雨水收集点,储存雨水用于灌溉、街道洒水等。
- 针对潮湿、通风差:每孔窑洞上开挖通风口与外界相连,使空气能够对流,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减少潮湿,并且通风口可随时打开或关闭,依天气状况调整;窑洞周围山体中设置的土工网格、排水暗沟中的土工布的吸水作用减少了窑洞周边土壤的潮湿度,从而渗入窑洞中的水大大减少。
- 针对采光差:每孔窑洞上开挖的通风口中布置光导纤维,上部集光器可吸收太阳能,通过光纤传导束将阳光传入室内,解决了白天阳光阳光不能照到要到后部的问题
- 针对道路状况差:完善村内的道路体系,依据建筑分布及地形变化设置便于行走的坡道。坡道就地取材,主要用黄土及石块建筑,形成系统、完善,交通便利,并且与环境和谐的坡道体系。
- 针对公共空间缺乏:在每个居住组团中设置公共活动空间,并通过道路使这些空间相连,形成村内的公共空间体系,为村民提供活动场所,加强村民之间的联系交流。
- 针对景观效果差:在土工网格稳固山坡、保持水土的基础上,加强植物种植,提高植物覆盖度,并且将农业耕作与景观结合,是家家户户门前、屋顶上种植的花果蔬菜都成为村落整体景观的一部分。
- 针对社区体系不完善:将村内用部分窑洞建设成幼儿园、商铺、诊所等,并在西、中、东形成三处商业街,村民沿街出售各种物品,满足村民买卖的需求,也是对外来游客的吸引。
4 感触与心得
关于获奖,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抱着拿大奖而去参赛,只是觉得做就要尽努力做好,一个团队各个成员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很重要,我们洒下汗水,收获友情与喜悦。我们相信还有很多同学和我们一样倾注了很多心血在作品里,无论得奖与否,大家都值得鼓励与肯定。其实作品还存在很多不足,也有思考不够严密的地方,恳请各位读者谅解。在获奖惊喜的背后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关于选题,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选题上,选择一个与大赛主题连接紧密的选址作为设计的基址是非常关键的。这次大赛主题的关键是“人与土地”两者的关系,最后通过几轮的讨论筛选,最终确定做窑洞村庄的改造与更新,一方面我们考虑到中国古老的土居文化,另一方面也想提倡这种土地与人返璞归真式的生活方式,最后我们做竞赛的意义落在探寻如何更健康和谐地处理人类活动与土地间的关系。
关于思路,找准基址存在尖锐的矛盾问题也是一大关键,这些问题需要有一定针对性,独特性,能说明一定的问题。有可能找的问题不单单是从景观层面的,也有可能涉及到建筑问题、环境问题、甚至社会性的问题,使得我们可以更为综合地宏观地去看待问题,促使我们寻求更广阔的解决思路,更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最后,我们相信,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从前期的资料收集,解题选题到最终作品这一系列过程中,在不断的尝试与自我否定中思考和探寻,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面,积累经验,这本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些年,北林园林学院的学生频频拿到大奖,似乎参加竞赛已成为北林园林人的一大传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激励鼓舞着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期待未来更好的佳作。
5 感谢
感谢刘晓明、梁伊任、刘志成老师在竞赛过程中对我们的悉心指导!没有老师们对选题、方案的关键把握,我们可能会走很多弯路,耽误进程。
感谢刘晓明老师对我们学习的支持与鼓励,给我们这次亲临曼谷开阔眼界的机会!
感谢大家的共同努力,以及各位亲友团背后默默的支持!
李欣韵 刘畅 严岩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吼吼~ 终于上了回风景园林新青年,老当观众了~
这个窑洞的选题非常棒~
看来成功的关键更多还是在于选择而不是努力。呵呵~~
1 每孔窑洞上开挖通风口与外界相连,使空气能够对流,每孔窑洞上开挖的通风口中布置光导纤维,上部集光器可吸收太阳能,
你好,我想知道这些技术的具体可实施性,因为没有看到相关的分析或模拟,所以如果这么随便提出来的话,实在是不妥。
2 在土工网格稳固山坡、保持水土的基础上,加强植物种植,提高植物覆盖度,并且将农业耕作与景观结合,是家家户户门前、屋顶上种植的花果蔬菜都成为村落整体景观的一部分。
另外种树肯定好,但是这土地能不能种树,可以种什么树,屋顶能不能种菜,图上看不清楚这些。
收获良多。谢谢!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图上根本看不清细节 如果能有高清图可以仔细看看就好了 好多重要的东西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