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沈虹
摘要: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在广州举行,代表着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形象的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迎亚运”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整体性的更新,主要包括:城市新中轴线绿地的系统性更新、城市主干道绿化升级改造、城市公园“拆围透绿”和城市河涌环境综合整治。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绿地;综述;改造
Abstract: The 16th Asian Games was held in Guangzhou in November 2010. The public green space of the city, which represents the urban eco-environ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he municipal construction program. The regenerations of urban green spaces includ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green space along the new city axis and roads, the reshaping of streetscape near the urban parks by removing park walls, and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urban river.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Green Space; Review; Renovation
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在广州举行。这是整个亚洲的体育盛会,也是广州的城市盛会。为迎接亚运会,2007年,广州市编制出炉了《广州2010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并于2008年12月起全城动员,进入组织实施阶段。过去两年,围绕着“迎亚运”这一中心主题,广州全面展开了城市建设工作。代表着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形象的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迎亚运”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进行了整体性的更新。“迎亚运”城市绿化升级改造工程结合“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建设计划一并开展,范围广、程度深,于2010年9月全面完工后,广州城市绿化环境呈现了全新的面貌。
1 城市新中轴线绿地的系统性更新
广州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中轴线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北起越秀山纪念碑,经中山纪念堂、广州市政府、人民公园,南到海珠广场,构成老城区山水格局的框架。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的城市中心东移,广州大道以东形成了城市的新中轴线。新中轴线北起瘦狗岭,南至广州电视塔并继续南延至珠江后航道上的南海心沙岛。新中轴线串联沿线系列绿地,形成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的绿色珠链。这一系列绿地自北向南有:燕岭公园、广州北站绿化广场、天河体育中心绿地、宏城广场、花城广场、海心沙、广州塔南广场和规划中的海珠湖(图01)。其中花城广场是新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开放性绿地,绿色珠链上的华彩篇章,被誉为广州城市客厅。
花城广场位于核心商务区珠江新城,是珠江新城的交通枢纽,联系地上地下多层次交通。花城广场建有三层地下空间:负一层是地下市政通道;负二层是以小汽车为主的停车场;负三层是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地上部分则是城市绿化广场,总面积78hm2,其中绿地面积超过40hm2,最宽处超过250m。花城广场北接黄埔大道,南面正对标志性的建筑——广州电视塔,平面为宝瓶状,两条人行通道贯穿南北,联系组成花城广场的广场群。广场群从北往南分别是:市民广场、中央广场、双塔广场、文化艺术广场、庆典广场(图02),各广场根据使用要求和周边环境设计了相应的主题和形式。开敞的规则式广场与曲径通幽的自然式绿地交替出现,不同广场空间的张驰收放,形成了花城广场起伏的节奏。
由于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其背山面海的地理特点,造就了温暖多雨、水热同期、光热充足、霜期极短的气候特征,是全国少有的“四季常青、终年有花”的城市,素有“南国花城”的美誉。为体现广州特色,花城广场的植物配置设计突出“南国花城”的形象概念,用疏朗的棕榈植物和浓荫的常绿植物构造出富于南国风情的植物景观基调,沿主要人行通道的花带和大面积的色彩植物组团则烘托了缤纷花城的氛围。
市民广场是花城广场的北入口,种植了整齐的加拿列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体现南亚热带的地域性特点,也是入口区有导向意味的标志性植物景观。
中央广场的重头戏是人工景观湖区。梭形的湖面上点缀着5座小岛,分别配置宫粉紫荆(Bauhinia Variegata)和桃花(Prunus persica),用单一品种的开花乔木营造个性鲜明的花岛形象,也给市民和游客制造春季赏花的兴奋点。湖水以镜面水景为主,平静无波的水面倒影出周边造型各异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强化了城市映象的景观深度。湖中种植的各种水生植物,体现生态化的设计理念,也增添了景观的趣味性(图03)。
双塔广场在标志性建筑西塔和东塔之间,椭圆形的广场上旱喷时时泻玉飞珠,无论日间还是夜晚都吸引了大量游人驻足。
文化艺术广场联系着珠江新城四大公共建筑: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市少年宫和歌剧院。大面积的广场通过铺装材料和地灯形成的线性图案,打通各建筑之间的视线通廊,导引人流聚散。景观设计则呼应了建筑的性质,如图书馆外种植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韵的竹林。
庆典广场南接海心沙,面对着宽阔的珠江,是大型庆典集会的场所。
2 城市道路绿化升级改造
为配合亚运环境建设,提升广州城市道路景观层次,突出特色,为市民及八方来客创造一个生态、舒适、优美的道路环境,广州市对全市主要干道及亚运通道进行了绿化升级改造。整个工程涉及37条主要干道,升级改造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园林景观设施,包括道路分车带、行道树绿带、人行道侧绿带、桥底绿化及亚运时花布置。
道路绿化升级改造首先对全市主要干道进行了调查和梳理,在充分了解道路现状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根据每条道路的走向、绿地宽度、光照条件、人车流量等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每条道路确定绿化景观风格,确定骨干树种,并配置四季开花的植物,营造既统一又丰富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效果,解决目前道路绿化品种繁杂、配置混乱、没有特色的问题。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相结合,通过艺术的构图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美;同一类型的配置设计延续较长距离,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体现动态观赏道路绿化景观的特点,做到道路景观效果艺术化。植物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谨慎选用外来物种,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效抗御自然灾害,以达到较稳定的绿化效果,并依靠精细化的绿化管理措施,确保道路绿地植物生长良好和道路景观效果的持续性。通过生态化设计和精细化管理,升级改造后的城市道路绿化达到了总体整齐划一、简洁大方、节点精致、特色鲜明的效果。
广州大道是广州最重要的南北向主干道,全长约14.8km,以广州大桥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广州大道沿线既经过中心城区也经过城郊结合部,交通繁忙,情况复杂,各路段绿地宽窄不一,在城市道路绿化升级改造中最具代表性。广州大道绿化改造的主要特点是将岭南园林造园手法运用于道路绿化的改造建设中,将交通需求、休闲需求和审美需求有机结合。
广州大道北段人行道绿化带较窄,宽度在10-15m之间,绿化带与人行道有明显的高差,沿线主要是公园、学校和办公建筑,人行交通量压力较小。北段的改造结合地形,设计成几何构图的台地式花坛绿地,直线型的人行步道贯穿其中,简洁有力的绿地形态呼应了这一区域的都市气质(图04)。
广州大道南段人行道绿化带宽度变化较大,宽度约15-30m,沿线有多个城中村的出入口和公交车站,人流量大。升级改造前,绿地均用栏杆围合,比较封闭,且乔木种植过密,林下植被生长不良,凌乱不堪。因此,南段的改造主要是打开封闭式的绿带,合理组织周边环境与绿地内的交通,结合城中村出入口和公交车站修建铺装广场和休闲步道,安排休息设施,提供等候和休憩的场所,缓解交通压力。较宽阔的绿化带内适当堆砌地形,以适度隔离来自道路的喧嚣,形成相对安静的空间。自然式的步道及汀步穿越绿带,起伏的地形和丰富的植物使行人仿若行走在公园中。
广州大桥南小游园面积约3.6hm2,被繁密的市政道路所包围,曾经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地带,盲流的聚居地,垃圾堆积成山。小游园的改造充分考虑周边的交通情况,修建了休闲步道组织周边市政道路与绿地内的交通。园内布置了园路、平台、座凳等配套设施,满足市民的使用需要。小游园改造的一大特点是设计了一条景观与功能兼备的旱溪,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和景观需要,巧妙地运用人工堆土的方法进行地形的营造,形成自然的旱溪景观。溪边精心散置大小石头,使旱溪更具野趣;另外,应用旱溪收集周围雨水回流绿地,并在绿地内设计收集雨水池,雨水收集后经过滤再循环用于绿化灌溉,大大地节省了绿化灌溉用水量。
3 城市公园“拆围透绿”行动
2009年7月,广州市32个公园向游客免费开放,随后,广州市各大公园又加大开放力度,市属公园相继实施了“拆围透绿”工程,在条件可行的位置拆除公园围墙还绿于民,使公园景观直接融入城市,园景街景交融。“城市在公园中,公园在城市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环境质量,向花园城市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根据各公园及相应路段的实际情况,“拆围透绿”工程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隔而不断式的街区景观改造,即拆除实体围墙,通过对绿化带进行地形塑造、适当梳理郁闭的植物群落、增植开花植物等造景手法,透出公园绿化景观。绿化带的内侧设隐形围栏,既不影响景观效果,又能满足公园安全管理的需要,如珠江公园金穗路段;第二种类型是无界公园的模式,即公园绿地完全融入城市街区,将公园临街的密集绿化带改造成通透式绿化带,或结合功能需要,增设园路及小型广场形成开放的小游园,利用通透式的绿化带和小游园实现公园与街区的自然过渡,如烈士陵园中山路及陵园西路段。
烈士陵园西南角有广东近现代史博物馆及馆前的默池,陵园西路段临街是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花鸟街。对其实施“拆围透绿”的主要工作是拆除花街和围墙,梳理近代史博物馆和默池的周边景观,使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和公园自然景观得到充分展示,建立良好的街区和公园的双向景观界面,形成内外景观交融的城市绿色休闲空间。这一处开放性街区绿地建成以后,吸引了大量游人徜徉于公园内外,街景园景互为借景,无界公园,无限景观(图05)。
4“蓝天碧水”工程:城市河涌环境综合整治
在治理广州河涌流域污染的同时,广州重点展开了中心城区的河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包括引水调水、堤岸建设、植被复绿、景观营造等工作,基本实现了水清岸绿的城市滨水环境。
穿城而过的东濠涌,历史上是广州城东的护城河,由于城市建设的畸形发展,河涌水质日趋污染恶化,涌水黑臭,堤岸则由于泄洪的需要而硬质化。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广州南北交通的困难,在东濠涌上修建了双层高架路,城市滨水区异化成交通空间,完全失去了河涌天然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在东濠涌的环境整治中,借鉴了韩国清溪川的做法,在跨涌高架桥下建设两岸休闲带、绿化广场,种植大量湿地植物,创造亲水开放空间。由于东濠涌北段仍未完全截污,采用了珠江水处理后作为为东风路以南河段的水源,使东濠涌南段的涓涓清流日夜不断。涌畔建设了多个滨水绿化广场,用汀步和小桥相连,同时又是城市绿道的一部分,游人和自行车爱好者都喜欢经过和逗留,东濠涌正逐步成为“一流的生态河涌绿色走廊”(图06)。
5 结语
一届盛会改变一座城市。借力亚运会,广州正在变成一座真正天蓝水清、生态宜居的城市。亚运会的影响不会随着体育盛会的落幕而终止,后亚运时代,广州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仍将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作者简介:
李青/1970年生/女/硕士/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广州 510055)
沈虹/1957年生/男/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广州 510055)
Biographies:
LI Qing, born in 1970, who holds a master degree, is a senior engineer and registered architect of Guangzhou Landscap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Guangzhou 510055)
SHEN Hong, born in 1957, who is a senior engineer of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President of Guangzhou Landscap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Guangzhou 510055)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