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就在你身边”活动上个月在南京林业大学与同学们见面,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手绘?我想,这是对很多风景园林学子而言都存在疑惑的问题。在此,借这个话题表达自己对于钢笔手绘之于风景园林设计的意义的一点观点,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手绘的意义不仅在于设计表达,更重要的是它是设计思维赖以表达的图示语言,也是设计能力训练不可或缺的途径。在众多的手绘表达方法中,钢笔画有其自身的优势,值得引起风景园林学子们的重视。
对所有设计领域而言,手绘草图都是表达设计思想的基础,手绘的过程是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绘制草图的过程不仅是记录和描述设计方案的表达过程,更是探讨设计问题解决之道的思考过程。设计方案的最终成果除了手工绘制的图纸外,可以由电脑制图、三维模型、虚拟影像等多种手段表现,但是设计过程中设计思维的表述主要依靠的语言只有手绘草图。针对手绘草图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表达设计方案的技能更有利于设计思维的培养。以线条为主的钢笔画是最受设计师青睐的绘制设计草图、记录设计思想的绘画形式。钢笔风景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设计师绘制风景园林设计表现图的实践技能,更有利于培养设计师风景园林设计综合性设计思维。
手绘图是表达设计思维的基本语言。早在文艺复兴之前手绘图就已经成为一种设计的手段。随着设计对象日趋复杂和新颖,利用手绘图来描绘设计产品在当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文艺复兴时期里昂那多达芬奇所作的大量设计手绘图不仅描绘了设计产品的最终形态、展示了新产品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而且还作为辅助手段来帮助自己思考和推理。它们向人们展示了手绘设计草图作为认知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功能(图1)。 在现代和当代的设计中手绘草图同样具有类似的重要意义。图2所示的是建筑师Alvar Aalto在设计过程中为推敲建筑形体而作的手绘图。在这组图中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同时呈现,这说明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是通过手绘草图从面积、体量甚至造价各个方面同时对建筑形体进行考虑和推敲的。绘制这些草图的过程并不是为了描绘设计最终的成果,而是在尝试和评判不同的设计可能性,因此绘图过程本身就是推敲的过程。
有研究人员指出手绘草图之于设计思维正像书写之于文学思维。“在设计中,手绘是一种智慧的增效器,这就像当我们想把一些想法条理化时书写是智力的增效器。不用手写出来,我们很难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发掘和解析。不用手画出来设计师很难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发掘和解析。就像书写一样,手绘不仅是简单的外部记忆辅助,它更强化并改善了与‘设计思维’中特别的认知过程相关的思考。” (Nigel Cross 2006, Nigel Cross. Designerly ways of knowing. London: Springer. pp.38)
在众多绘画形式中,钢笔画是设计师最青睐的设计草图表现形式。作为设计过程中方案推敲的辅助手段,需要能够满足设计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要求。要满足这种要求就需要方便简易的工具、直接高效的表达方式以及灵活丰富的表现效果。钢笔画的绘制不需要特别的纸张、颜料和画笔等特殊画材,最常见的普通钢笔就能满足绘画的所有要求,天然具有简易方便的特点。钢笔画属于素描的一种,它的绘画表现依靠的是单色线条的平面组织。无论在哪种绘画形式中,线条都是形成最终画面的最基本元素,可以说线条是反映思维图像的最直接的媒介。因此钢笔画也许并不能形成最眩目的视觉效果,但是却能最直接地反应思维过程。作为设计过程中探索设计思维的辅助手段,设计师的钢笔草图不是为了绘制打动受众的表现图,而是为了帮助设计师发展设计思路、推敲设计方案,这恰是对设计思维的一种反应。因此在众多画种中钢笔画最适合用来作为设计草图的绘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钢笔画只能描绘单调、简单的图像。通过线条的轻重、粗细、疏密变化,利用钢笔画的技法可以形成非常丰富的画面,其灵活丰富的表现效果足以用来反映设计师的丰富想象。因此各个领域的设计师都对钢笔画情有独钟,甚至以钢笔画的水平作为设计能力高低的一项评判标准。
风景园林设计与其他设计领域在设计思维表达和设计方案的推敲过程上存在共性,手绘草图同样是设计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发展设计思维必须的手段。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钢笔草图是与其他设计行业共通的图示语言。钢笔风景画训练一方面有助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接触专业知识的早期形成利用设计行业通用的图示语言表达设计思维的能力和习惯,促进普遍意义上的设计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钢笔风景画教学以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设计任务为导向,在绘画教学与训练中引导学生关注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面对的特殊设计对象和设计要素,培训学生们表达园林景观的技能,同时为学生们形成风景园林专业方向的设计思维提供基础。
以上观点为个人粗浅拙见,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郭湧
2011.12.13
北京家中
手绘在设计前期很有用,后期表现,基本已经被电脑取代了。
好设计师不一定要画画好,就好像作家不一定要会用毛笔一样。
后期表现在现在的设计产业链里面已经基本脱离设计过程本身了。设计方案形成以后再做的任何表现,最主要的目的是呈现设计结果。而恰恰是不包含这个设计表现过程的“设计前期”才是设计过程的主体。手绘在这个过程里,就像你说的,很有用。事实上,这个过程离不开手绘。因为手绘有“歧义性”,而且有表达各个不同方面内容的“弹性”,这些都是机器制图不具备的。在设计思维中,往往是手绘造成的“歧义”启发设计师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是为什么设计过程离不开手绘。
plus好设计师一定都会画画,好作家一定都会写字
好的设计师都是心手合一,画画不一定好,但是表达都很到位。表达的“到位”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这个功底并不需要那么的深厚。
什么是好设计师这个界定很模糊,有的人擅长绘图表达,有的人有丰富的想法但是不太会画画,谁是更好的设计师?
风景园林设计,不仅包括画在纸上的东西,有些内容需要通过数据、表格、文字去表达。并且似乎这部分非“设计”的内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plus,我非常喜欢达芬奇的草图,犀利
设计师是好是坏确实不容易说得清楚。但是设计能力的高低程度是可以评价的。
Bryan Lawson总结了设计能力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具备基本业务能力的“项目层面”;第二个层次是指设计师不仅能完成设计任务还能把握设计过程,对设计过程进行反思,通过设计过程学习,称为“过程层面”;第三个层次指设计师可以赋予设计以个人的立场、兴趣或原则,并通过他们发展出特殊理论和经验,lawson称之为“实践层面”;第四个层次指的不是设计师的个人成就,而是设计师对整个设计行业的创新、变化、发展做出贡献的能力,称为“行业层面”。有这个标准,判断设计师的能力就容易多了。
不过这些标准适用的前提是,被评价的对象起码是专业的设计师。
如果连自己的“丰富想法”都不懂得怎么用图式化或者模型语言来表达,那么这个人就根本不是个具备基本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在以上标准中,第一个层面都达不到。
为什么说不会用图式化或者模型语言来表达就不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
因为设计能力就是以下能力的集合:“解决模糊定义的问题;采取聚焦于解决方案的策略;应用溯因性的、生产性的以同位性的思维;利用非语言化,图式化或空间化的模型媒介”。把引号里面的概念展开就太长篇大论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有机会以后可以专门就什么是设计再交流。
再plus一下,达芬奇的草稿看起来简单,好像画成这样不用多么深厚的美术功底,不过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就只有他这位能画得出《蒙娜丽莎的微笑》超级大画家才能画出这些“不怎么需要美术功底”的草稿。
那柯布,密斯范德罗 ,路易斯巴拉甘,詹姆斯斯特林,不累马克思,路易康的手绘···,而且巴拉甘大多数不是用钢笔的,路易康也绝不是用线条的,布雷马克思那画的就跟国内大一新生画的一样,斯特林是纯粹用线条的;反倒是梁思成带下来的国内的扎实的基础绘画训练,倒是很牛;
但是梁思成在西方建筑史上无足轻重的,他是把国内的建筑类基础教育带向了他自己理解的1900年代初的宾大教学,而他在宾大也才呆了屈指可数的几年而已;
而且钢笔手绘水平跟设计能力好挂钩这个有点不好吧;作者应该讲清楚什么是钢笔手绘水平,不是画的像才代表能力,而脱离了画的像,单独的讲手绘好像是没有意义了已经··
而如Bryan Lawson的评价标准,那如何来判断卒姆托和库哈斯呢?
而且现在传统意义上的强校基础课里早已经不存在对手绘的单纯训练了;例如ETH···
国内请就不要再误导了···同学可以简单的判断一下王劲韬老师的手绘肯定比布雷马克思的要好很多很多,但后者可以让宾大出书来纪念他,但前者是不可能的哇···
这里提倡大家重视钢笔手绘,主要面向的是初入专业门槛的同学们。国内的建筑、风景园林建筑这些专业在学生入学之初都要开美术课,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目的,第一就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第二是引导学生形成设计思维。不得不通过美术课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很无奈的办法。要知道在一个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里,这部分素养是不需要专门开课教授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影响下就可以具备这些艺术修养了。所以说国内的设计院校大一开美术课,其实是在为学生补课。从补课的角度看,需要学生们快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这个时候,我觉得钢笔画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我们的美术课,在引导学生形成设计思维方面,还是很不足的。因为教授设计学生美术课的是画家,不是设计师,甚至不是“艺术家”。看国外的设计院校新生,很多都是大一入学的时候都是平平无奇,一个学年下来,就一眼能辨别出来,这些学生是设计专业的了。这就是在设计思维的训练上达到了一定效果。在我们现在的课程体制下,有“设计初步”这个课程可以担负这部分任务,但是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初步,主要教授同学们怎么进行“标准”制图之类,也很少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另一个接近的课程平台就是美术课,在美术课教授的课堂内容中,比如素描、水彩、水粉,钢笔画,有的还有国画等等,我认为钢笔画的训练最有利于启发设计思维。这就是为什么提倡钢笔画手绘。
再形象一点说,如果我出生在柏林,我的家可能就是某个大师设计的被作为某种建筑风格代表作的公寓楼,从我还不能走路的时候我的爸妈就会用个兜子把我捆在身上每个周末去博物馆看艺术大师的传世真迹,家里吃完饭我爷爷就会拿出一把中提琴把全家赶到院子里听他表演独奏,这个时候奶奶会领着七大姑八大姨一起唱个合唱。等我进大学的时候,我已经接受了10多年的基本艺术修养课了,那我就就没有必要再去通过学习画画获得设计师所需的基本艺术修养了。即使我的画画得不怎么样,我从音乐艺术中获得的基本艺术修养也足够让我获得很好的“设计感”。可是所有这些在现在的国内很少会发生,我只能进入这个专业后开始通过练习手绘培养基本的艺术修养。
根据Bryan Lawson的评价标准,我觉得卒姆托和库哈斯都是为行业的创新、变化、发展做出贡献的顶尖设计师。设计的知识不同于科学知识或者文学知识,只靠文字不能充分表达,它们很大程度上依赖设计师的建成或者制作成的作品存在。日后的建筑师是通过对这两位设计的建筑获得知识的。从这个角度上看,他们两个都有影响世界的作品。在他们的建筑中有对材料、技术、形式的创新,凝结在他们的建筑作品中的这些成果已经成为了其他设计师的参考,甚至是标准。不仅如此他们还出书立著发展了建筑理论和建筑思想。所以一方面他们通过经验影响行业,另一方面他们通过理论影响行业。所以按照Lawson的标准,他们都是顶尖的设计师。
另外,你列举的那些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绘画风格,但是他们谁也离不开线条。世界上任何一幅绘画都离不开线条。点是极短的线条,面是运动的线条。绘画就是线条在平面上的组织。你说布雷马科斯和国内大一新生画的一样,我觉得也有点过分抬举国内大一新生了。我这里有两张图片,一张是布雷马克思年轻时随父亲旅居德国在柏林植物园画的钢笔速写,一张是晚年他在家里,从桌子到衣服都是他自己设计的,所用的色块、图案的形式都沿用他自己的风格。你会发现,那种简单到笨拙的表达,不是哪个大一学生能画得出来的,而是一个执着的艺术家终其一生形成的艺术风格。
谁说日后不会出书纪念王劲韬老师?
作者文章里写的清楚,也没有把钢笔画等同于设计水平。不过我同意国内过分强调手绘的作用了,将其量化考核而忽视了手绘原始的意义。
赞同的不能再赞同,我有的时候甚至都会觉得国内行业有的时候显得过于浮躁,不严谨的起因是不是由于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对于人文艺术的关注不够。后来翻看美国那边大学研究生的作品集,发现很多本科学心理学之类的学生研究生阶段转LA经过一年甚至半年训练做出来的东西都显得很有设计感,就惊讶了。
国内开美术课,不是你认为的理由,你要找到一开始开设的脉络和目的,而不是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想当然,不然会造成误读;
开设的美术课其实就是最基础的课,石膏静物素描、色彩课,色彩里头会有水彩水粉等,有些学校某些老师钢笔画的比较牛,于是就开了风景园林钢笔画。
最开始中国是1920年代是才有正儿八经的建筑专业,但到了建国后,梁思成那些从宾大回来的人带回国的美国宾大的教学者被认为是最跟党一致的,然后就全国的建筑教育都改成他们仿宾大的了,但之前有从日本、欧洲、更有英国AA回来的牛人哇,但他们的教学体系都要改阿,不然就是反动;所以建国之后开始改直到1980年代全部改革完成,全国的建筑系都按着梁认为的宾大的教学体系了;
而梁所学习的的宾大在1920年那会儿是学法国巴黎美院的,而巴黎美院建筑是从最早的弗洛伦萨的瓦萨里、米开朗基罗他们建立的美术学院的体系,而米开朗基罗他们认为素描是雕塑建筑绘画的基础,所以素描课就被认为是当时建筑课里必不可少的了。到底是啥原因米开朗基罗他们这样想,可能是因为素描确实是让人仔细观察环境,体会周围的有效途径,(这个还不确定需要查书··)但要注意这是文艺复兴那会儿1500s年的认为了,当时他们都是很好的画家,雕塑家,也是当时很好的建筑师。
但是社会变化了,是经济技术发展各种原因导致的吧,所以建筑等设计行业也改变了哇,现代主义建筑教育是包豪斯1920那会儿搞起来的,这个是公认的,到现在又跟包豪斯那会儿的不一样了;
但梁思成当时在的宾大是1920那会儿没学包得那套,后来才改的。所以梁学的还是巴黎美院的那套教学,然后就扑向全国了;
而国内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后来是清华建院最早开的教育体系,也是梁的宾大体系
所以很早以前东南有人说中国没有现代主义建筑,照这样看确实;
现在国内的风景园林体系设计方向的课程体系还相当于欧洲1880那会儿的思考层面,美国的1950那会儿的思考层面;虽然有很多中国特色的东西;(现在虽然改了些,但换汤不换药)所以中国更没有现代主义风景园林;
所以这才是国内开设美术课的一个脉络,但其实里面的素描等教学方案都还是人家50 60年前的东西,人都改好久了,我们还不知所措,所以很多低年级同学看到现代主义的建筑和园林都是各种纠结,因为压根就没学过是怎么一回事儿。
至于培养艺术修养,素描和色彩是有这作用,但艺术修养不是光考画钢笔线条就能补课的,这个我还是认为很难,钢笔画画的好,艺术修养就好,这个不成立吧;但艺术修养对设计来说确实很重要;我忽然发现,就是作者会下武断的结论;艺术修养是重要,但画钢笔画不是有效的补课途径反而会造成误导;钢笔画单一的画法如果都大家都在大一大二狂练得话,包括以后都别一根在身上,那以后做出来的作品难免会不受到限制;
钢笔草图不是共通的图示语言,也不会在早期形成利用设计行业通用的图示语言表达设计思维的能力和习惯,促进普遍意义上的设计思维的发展。而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创造力的。就跟用刀和舞剑一样,不一样的工具,发展出来的个人风格和设计思路完全是不一样的哇,如果搞大批量复制的话,就跟当初全部推平其他流派唯尊梁的宾大一样;这个很不好;
真正的好的教育是启发性的,是跟他们讲清楚原因,而不是武断的替他们给出答案,就跟他们谈谈艺术修养的重要性,而非钢笔线条的重要性;要在学生个人自己的生活意识道路上,添加诱导,这样才是好的教育,应该跟他们说清楚钢笔线条是在哪方面有用,哪些是有局限,练得最终目的是什么;而非全部重点强调钢笔线条的好处或下结论,就跟政治书一样,教出来都一个模子;
有的学生喜欢水的触感,OK那就用水彩构思吧,没关系,以后就可能是首次把知觉现象学用在建筑领域里的斯蒂文霍尔;有的天生没手绘底子,就是画不好,怎么画都不像,结果搞的还没拿到毕业证,但是特理性一人,OK,没事儿,就做手工吧,看着结构怎么建出来好吧,那就做模型吧,研究结构吧,那以后就成卡拉特拉瓦了;有的学生画的树跟一个一个球似地,但特喜欢搞软件,好吧,那咱以后研究园林里头的BIM吧;有的学生熬夜熬多了喜欢躲在阴影里, OK,既然体验了光与暗,那就研究光影吧,学学油泥雕塑怎么样?好吧,以后就成路易康了;有的喜欢穿鲜艳的民族风的衣服,那好吧,就好好用彩铅吧,OK ,成巴拉甘了;手绘是最方便快捷的表达,但绝对不是最好的,而且不能依赖,不然都学成彭一刚,钟训正了,那就惨了,我国的园林教育就继续落后吧···
设计思维是靠着对最终目标的有针对性的启发而训练成型的,武断的为了结论而下一个结论,那就只会产生批量生产;毕业生出来一看,全别一根英雄329,呵呵;
还有我之所以说这么多也是因为crab,多诚实的一个学生,对“到位”的理解很对;虽然不清楚,但也没武断,而是用了引号。
而回复中对达芬奇草图的态度···有点离谱,这个找个央美的大四学生临摹一下,画成这样确实很容易哇,真的不需要很深厚的美术功底,难的不是美术功底,难的是达芬奇在当时当地构思的转动战车和对其精准的思考,这里头难的是画表现出来的内容,而非绘画功底。不在对战车反思研究的能力的前提下讨论达的画画,是没有意义的。读图要注意读图的内容,不是浮在图的表面。
文中那个图里头,达芬奇确实用水笔线条来探讨设计构思研究和推理,但可知达芬奇本身也不是很好的建筑师哇,而且是大半个世纪前的对建筑的认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在建筑设计领域内如巴斯拉,海德格尔,森佩尔,本雅明,詹姆斯科纳身边,达芬奇什么都不是。同学其实是需要分辨,并不一定是拿个伟人做例子就能够证明事实,要动脑筋,就像就像生产队长说一亩田可以产万吨粮食,然后就真的上了光明日报了,那读者就真的信可以产万吨了,然后一大半中国人民就真的信了;这是不可以的···,这事儿在国内确实发生过的。
还有crab对好坏建筑师的态度,因为好本身就无法定义,比如王澍和刘家琨,在某些建筑理论家来看,王就是一胡来的,因为他用的不是方法,而是材料来强加到建筑的时间层面上,而刘就很对路;但在前段时间刚开的南京的建构大会上,他却得到ETH某一大师的大加赞赏,认为他在建造过程中的即时调整记录了时间在里面。所以哲学立场的不同,好坏是无法明确定义的,所以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正如设计能力也是无法定义的一样。而回复中的对能力的定义,全都是基本、能力、过程、反思等,这种大词,如果都从这种大词来讲建筑的话,那建筑不就是上政治课一样么。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诚实的答案。不需要政治课本。
虽然是作者引lawson的观点,但用这种抽象的概念来试图对能力下判断,本身就是错误的。不过我应该先找来lawson的书看看再说的···
这种大词是我特反感的,从一开始当学生起就开始了各种被骗;同学可以把结论文字里的“钢笔风景画”换成“水彩画”三个字再读一下;如果还是读的没错,那这段文字就是空话。
“另一方面,钢笔风景画教学以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设计任务为导向,在绘画教学与训练中引导学生关注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面对的特殊设计对象和设计要素,培训学生们表达园林景观的技能,同时为学生们形成风景园林专业方向的设计思维提供基础。”
创新阿,变化阿,发展阿,材料阿,各种空···
线条如果在点线面的基础之上确实是一幅图中不可能没有的,但是我们讨论的不是绘画这一动作和出来的画面,而是建筑设计作为一种图示语言,脱离了内容讨论线条,有意义么?
我今儿专门去了图书馆把不累马克思的手绘找了出来,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2219606/
包括在在德国植物园的手绘,我真的看不出来 简单 笨拙 终其一生 的最求,这哪儿跟哪儿。光有大词是唬不住人的。同学要知道动脑筋,多看书。图是要跟内容和想法结合起来看的,浮在表面是不行的。
大一的学生是能画的出来,我没有高抬他们,有一些也会和布雷马克思一样的认真的画自己心里看到的,但往往是后来没有好老师的良好的引导,所以没法坚持,结果就是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了批量生产的机器。这是常态在国内。
我说王经韬老师不会被宾大出书,我说的是宾大,不是国内随便某个出版社,而且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王出过书,也发过文章,我看过一些,不是我对他不尊敬···,确实是他有些结论太武断急躁了,功夫下的不够···
因为这里是大家交流的论坛,我很奇怪一看见不同的意见,就有同伴站起来维护,这个太离谱了,不利于交流的···,一片应声虫的论坛,那不就是我们的政治书么?
我觉得easyjet说得挺好的。提到的内容都仔细去查出来,这样的交流很真诚。我也非常同意easyjet的观点,“现代主义”确实从来没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生过根。以前只是认识到,从古典园林到我们现在的园林中间缺少了现代主义的过程,今天easyjet追根溯源把这个脉络理出来,确实让我也受益不少。
布雷马克思的例子,也许是我没说清楚。我的意思是说,他的那种风格不是从大一就那么拙的,从小他也画很好的钢笔画,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了才这么拙起来。大一学生在没有这种艺术修养的积累时,可以临摹出来,但是和设计师终其一生的艺术积累之后的那份拙不是一回事。一个是真的拙,一个是一生艺术追求的积淀。
我写东西有的时候会忍不住用些自己觉得“文”的词,和说话的时候差别很大,这个是我个人文风的问题。可能在easyjet看来有点空了。但是用大词来吓人绝不是自己的初衷。
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从另一个角度看手绘,尤其是钢笔手绘。它不仅是一种画图的技巧,也和设计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甚至对设计能力培养的意义大于画图的意义。
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讨论,尤其是有easyjet这样的认真的回应,我觉得特别高兴。
另外我要坚持的一个观点是,手绘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设计必须的基本能力。就像写字不是文学表达方式,而是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基本能力;逻辑推理不是科学的表达方式,而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钢笔画是手绘的一种类型,确实如easyjet说的,不是唯一的类型,但是最起码从我个人的感受和经验而言,它确实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我也同意,这个平台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大家愿意帮助我支持我提出的观点,除了确实有同感,可能是因为和我认识,和我熟悉,感情上不愿意反驳吧。我们都非常希望向easyjet这样有见地的声音,这样真诚的交流越来越多。
除了Bryan Lawson的书,我还推荐Nigel Cross的书,easyjet如果感兴趣,也可以看看。如果有什么心得,咱们可以进一步交流。
还有,根据我对王劲韬老师的了解,他下的功夫已经是我所知道的学者中下得很足的了。他的结论在easyjet看来下得“武断急躁”,我认为那是因为在他所下的功夫基础上,他有这样的自信。大师都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还是那句话,谁说今天的王劲韬老师不是将来人们著书纪念的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或者说谁说今天的easyjet不会是将来的大家?一个道理
最近在看安腾忠雄著的《安腾忠雄连战连败》,里面有他对手工设计图的看法,其中一段这样是这么描述的:
“那样的绘图让人强烈的感到沉浸在其中的制作者的创造力和情感。有一种几乎能听到设计师倾注了全部的生命力用来倾诉的灵魂,经由那只手所绽放的光辉,绝不是数字化的制图所能替代的。”
ps:本人北林毕业的手绘极差的男生,现在更多是关注宏观思维的培养及自己哲学立场的判定。如果高人在北京可以搞一些小范围内、安静一些的聚会,咱不叫“沙龙”。。
我倒是不觉得现代主义没有在我国落脚…只是大家把它当做传统了而已~
我们今天在课堂上学的难道就是正儿八经的古典园林么?我看不是!!!
公园设计也好,绿规也好,小区景观也好,恐怕得和苏联挂挂才是…而苏联嘛,恐怕是把现代主义的阴暗面发挥到极致的一个国家!!!
“比如王澍和刘家琨,在某些建筑理论家来看,王就是一胡来的,因为他用的不是方法,而是材料来强加到建筑的时间层面上,而刘就很对路;但在前段时间刚开的南京的建构大会上,他却得到ETH某一大师的大加赞赏,认为他在建造过程中的即时调整记录了时间在里面。所以哲学立场的不同,好坏是无法明确定义的,所以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这么一段从建构的角度(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不对就拍砖)比较王和刘的…
这个真不是,南京那个会是我们晚上吃饭闲扯到的我就拿来用了,无关建构之一事儿,具体例子请具体分析···
非常同意,工作中一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后期制图以及施工图上,这些都是对原始设计意图的解释和补充。怀念上学时的对设计的绞尽脑汁,现在却由于时间、效率等各种原因将这部分尽量缩短了…
抱歉哇,班门弄斧。
但你也提出了钢笔线条是你个人的体会,我就怕会让同学全都学起了钢笔,反而误导了他们不敢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思考,这个我觉得很重要,让同学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地位和达芬奇哇,密斯阿,其实都想的是一样的,他们不是神一样的存在,都是渠道的各种炒作,真实的思考然后坚持,当然还要有好的环境和老师,同学们也一样能够成为出色的设计师。
不存在班门弄斧,我在这确实学了不少。你说的对,自己独立的思考确实特别重要。我觉得我们在这里的提倡至多算作个人经验的分享,没有要控制大家思想的意思。我相信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也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有自己的思考。现在加上这样的讨论,交流,这就更清楚了。
回复
最近在看安腾忠雄著的《安腾忠雄连战连败》,里面有他对手工设计图的看法,其中一段这样是这么描述的:
“那样的绘图让人强烈的感到沉浸在其中的制作者的创造力和情感。有一种几乎能听到设计师倾注了全部的生命力用来倾诉的灵魂,经由那只手所绽放的光辉,绝不是数字化的制图所能替代的。”
ps:本人北林毕业的手绘极差的男生,现在更多是关注宏观思维的培养及自己哲学立场的判定。如果高人在北京可以搞一些小范围内、安静一些的聚会,叫上easyjet,咱不叫“沙龙”。。
十分赞同手绘表达的重要性,但为什么一定要定义在“钢笔”这个工具上呢?表达设计理念,用铅笔也可以很流畅。或者别的笔都可以。
确实不一定非用钢笔的。不过钢笔线条相对铅笔什么的更需要提炼,对培养美术素养效果好些。可能设计方案阶段用铅笔,彩色铅笔这些线条歧义性更大的反而比钢笔还有效果。
再说,设计师身上带个钢笔,比带一把铅笔,显得更有风范。。。
没想到当时的讨论前辈依然记得,并且给出如此详细的心得,非常感谢。
当然记得。这个问题非常典型,不仅仅是你们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都有的普遍问题。所以想在这里抛砖引玉,大家都来讨论和思考。不应该感谢我,应该感谢你们提出了这么好的问题。
要是国内的大学园林专业学制能再长一点,多开点艺术相关的必修课程,可能在手绘和设计的平衡间就更好了。或者干脆学某些学校的预科制度,第一年预筛选,缺乏天赋的转到别的专业:)
手绘是设计能力中包含的一个方面,用不着和“设计”进行平衡。设计能力每个人身上都有,设计师之所以能成为设计师,不光是需要基本的训练,更需要在设计实践中不断反复练习。所以艺术修养,设计能力都不是仅仅靠学校的教育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作为学生,在学校好好打好基础最关键。后面还有很长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足够让自己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足够让自己成为好的设计师。反倒是如果离开学校就放弃学习,就算学校里开的课程再多,自己的天赋再好,也没有用。
学无止尽,感谢前辈提醒。
不用急着感谢“前辈”,你可以在这里多发表些自己的想法。。。
想法不少,基本不成形,主要是找不到组织身边也缺乏讨论环境,憋久了人就多少有点松散了,所以不敢多献丑,多聆听前辈们的各种想法来校正自己一些认知上的偏差。园林这行第一手资料太少,个人接触到较多的信息也是ZF相关的一些工程项目,多少有点千篇一律。有机会还是想走出去多看看多听听,多接触一些设计语言丰富、包含文化多样的实例来刺激自己的神经=w=
对,多走多看很重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尽量避免先入为主的观点。多讨论,多交流。出去多走走多看看的机会肯定有的,而且会越来越多,因为我们ZF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开放了。不过眼界要开,自身的专业能力更要重视。
设计不是靠天赋的,而是可以按步骤教导的~这个在美国1970’s,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德州骑警”小组已经实践过了…
学长,我是风景园林专业一名大二的学生,自己手绘才学了一年,和环艺专业的同学比差了好大一截,而现在开设的建筑和城市规划自己又懵懵懂懂……想更好地学好这个专业,能提供些什么建议吗?
多练习
享受绘图的过程,不要跟别人比,只要自己有进步就可以。
比环艺差正常,毕竟在文化生准备高考文化课考试的时候环艺生用了起码一年半以上的时间在学画画。有时间自己多练习,多找环艺的朋友交流学习就好。
如果抱着去跟环艺比手绘的念头,恐怕离这个学科本身的目的会越来越远…
抱着和环艺比手绘的念头,恐怕离风景园林真正的学科目标会越来越远…
别老纠结在风景园林这口井里头,跳出去看一看~
风景园林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各自有各自的角度,同一个方法适合我不一定适合他。easyjet说的挺好,这个社会是有太多称赞的声音了。称赞的人谁也不必对你的未来负责。独立思考!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好,但是太强调独立思考和批判主义精神则容易陷入中二病的极端中。合适的意见可以吸取,不赞同的意见可以搁置再议。路是人自己走的,理论也是各自在实践中验证是否适合自己的。最重要的是心态开阔。
其实看到上面提到的关于国内教育体系的问题,如果说涉及到这么大的层面,要改动的就非设计师行业中部分人士的自省和倡导能够随意改变的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内教育体系的已经贯彻这么多年,就算将宾大的一套推翻重建,拿什么重建呢?体系推翻之后,有与之相匹配的师资力量么?经过十二年应试和填鸭教学的学生在新的启发式教学体系中如何适应呢?这一切都将是摸着石头过河。理想是好的,但是理想最重要实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与其将宾大教学体系批判的一文不值,不如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更加有实际内容的事情,比如慢慢的通过譬如素描,钢笔画,甚至是心理学,等等课程的设立来引导学生。
在这里强调一句:教学体系不是ZF斗争,不要搞得那么激情四溢高呼理想,国内的教学体系是需要改良,但是不需要一场辛亥革命。
PS:在呼吁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似乎更应该反省的是填报志愿时两眼一抹黑就进入相关专业,进了学校之后整天宿舍打游戏看韩剧,到了要交图的前一天满图书馆的找现成图集抄袭然后挑灯夜战的同学们。
对于这种两眼一抹黑,我觉得更应该反省的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和招生过程中工作的不到位。现在教育水平也有所提高,除了农村地区比较落后,大中城市的高中生普遍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招生中能有对自己专业的更详细的介绍,这种情况能避免很多。
关于普遍存在的大学中日子得过且过作业交了就行的现象,很难说谁的责任更大些。首先自己的专业就不是当初想的那样,谈不上讨厌,但一点也提不起兴致,那想要每天对着方案不停地构思和修改,根本不可能啊。再者教学中对结果的重视程度得太高了,也导致很多人连课都不会去上,反正最后只要把图交了就行了。看了之前关于教育改革的讨论,感觉受益匪浅。其实改良在我看来的确没什么不可。举个例子,我在学校里设计课的要求基本全都一样,那就是先做调查,然后必须用PPT展示,而且这个调查的好不好基本没有评价,当然很多设计课题完全给的就是个虚拟场地,这一步更是直接省去了,更糟糕。接下来开始方案,而这个方案的一草必须是图纸,必须是平面图,其他图可以有,自己发挥,但一张平面图必须有,直接扼杀了比如模型和视觉表现的可能性。我可没有否定平面图的意思,是说这样造成的印象是平面图在设计中就是老大,其他都是比他地位要低的,都是用来进行辅助表达的,于是如何画出一张亮瞎眼的平面就是整个设计最重要的内容。最后交图时,要求也无非如此:平面一张,种植和竖向各一张,鸟瞰一张,剖面呢——若干即可,分析图呢——若干或者自定即可。这谈何独立思考,明摆着要的就是结果,过程根本就是随意,只有真正想要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的同学才会在图纸中展示自己的过程,这样的人,有百分之一么?其实改变不需要很多,但问题又在于,老师们有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每一次方案作出要求并给出建议?诚然设计课上老师对学生做的就是这件事,但对每次方案设计的重点进行讲解和要求,对整个设计过程有详细规划和部署,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学生达到最后的设计成果的,又能有多少?这样的老师不是没有,即便没有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他们也会主动地尽力去实现这样的教学,但实在是凤毛麟角。不过不要误会,我没有批评老师的意思,我相信老师绝对比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要勤奋得多,但据我所知,需要他们去忙的其他事情太多了,导致除了上课,基本没有太多时间能花在教学上,也许,这才是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改变的地方。
在对专业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听凭家长或者老师安排或者在各种报纸媒体社会舆论所谓XX好就业的情况下选择专业而缺乏对专业基本认知和准备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借口来指责学校和专业的不给力。而对专业缺乏学习热情就更是一样了,学习是为自己学的,不是为应付老师的作业学的。其实把上面有关『园林专业』的字眼都换成其他诸如会计,经济,法律,机械等等,都一样,这是中国大学生高中死命学,大学各种疲软的通病,并不是一个园林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中国大学生高中死命学,大学各种疲软的问题』也多少和整个教育的体制有关,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强,缺乏足够的自主判断,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我看来,批判教育体制的问题总会追溯到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上,最终也就成为网民们拍键盘吐口水的常规路线,不管是自己脑补的也好,引经据典的也罢,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因为吐完这些口水,关闭网页,该看喵片的还是在看,会逃课的还是在床上打呼,地球还是和之前一样的转,也许刺激的了一时的神经,但当时间推移,该麻木的还是会将继续麻木下去。
所以我认为与其在这里批判宾大体系,批判当年罢黜百家,独尊梁人,批判为师者只为项目不为学术,批判应试教育僵化青年,不如切切实实的拿起身边的专业书和相关杂志,认认真真的搞定手中的每一份图纸,做好自己该做的。
试图改变社会,就先改变自己,因为社会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自己组成。
学生普遍缺少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所谓多少跟社会体制有关,到底是多少?是多还是少?我不相信有人能将此归咎于6-18岁的这12年里学生自己没有努力克服周边环境,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上。在承认体制问题的同时,还要把责任推给已经在这个体制内浸淫了十几年的学生,属于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我说了,一点没有指责老师的意思,能做到不顾金钱利益一心扑在学生上的,属于道德高尚,做不到的,只是普通人,而且很多老师也能做好自己的项目,也都是高尚的人。
至于专业的适合不适合,我又想了想,不禁感觉对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也是个没什么意义的话题,中国的大学普遍如此,专业不专业的,只是内容有所区别,教学和考核方式都没有很好切合自身专业。懂得为自己而学习的人,换个专业照样能学好,不懂的换其他什么专业恐怕也难。
陈丹青说该冒头的孩子还是会冒出来,真正聪明的不会在这困难面前难倒。也就是这样了。
毫无逻辑问题,社会并不是一个非0即1的地方,所有的问题都是相对的,社会和学生放到总体之上来讨论谁有推卸不开的责任,在我看来属于各打八十棒,都需好好反省。
在校学生思想单纯可以理解,无意将这种无意义的讨论进一步扩大,本想点到为止可惜似乎已经点过头了~
一句话,做好自己该做的。不够好的时候多问问自己还有哪里不足,因为每个人只能改变自己。
不要把自己身边的现象投射到整个“社会”。心胸“打开”,眼光“打开”。
我来说两句,
各种压力下作为急于求成的学生不得不掂量那种方式最合算
你说自己设计好
考研时写首诗代替画快题就行了吗
毕业时各种软件的短板恐怕也不好吧
话说回来孩子我们为什么那么急呢
但这就是现实。
其实都知道设计没有捷径的,
自我意识很重要,人文教育就是在启蒙独立思考
那些历史,那些已有知识体系,先贤成就 不必全部,
因为我实在不相信短短几年会有那么多精力,也不相信青年设计师会一大把一大把
还源于生活中的观察理解和感动,就连表达也需要时间。
好在那些牛逼闪闪的效果图只是漂亮不是动人
我只想说,风景园林专业不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
同时风景园林专业、职业和行业有差别。
讨论似乎很激烈啊
我再补充两句啊,不论是手绘还是计算机,过分依赖某一种方式,把精力投入过多在工具性的方面,对设计是有害无益的。
意思就是说,有时候甚至要刻意的弱化在表达和图面上的精力投入,多考虑些其它方面的问题。
设计不等于美术
表示看原文及评论很有收获
传统园林院校思维与新劲建筑院校思维的论战!精彩!批量化的生产使园林学生的笔头失去了灵魂!
怎么漏掉了这么重要的帖子,罪过!
我也感觉具有好的手绘能力确实不代表具有设计思维能力。因为目前美术教学培养的只是写生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惟妙惟肖地临摹一个场景。进了设计课程,即使能够独立完成需要的图纸表达,但其实也只是对自己经验场景的再次临摹而已。面对设计场地,尽管能够进行成熟的速写临摹,但脑袋其实空空如也,,,
或许,相比绘图,设计师更应该学习思考的能力吧。
受益匪浅啊,自己刚在北京一家设计公司实习,有种跳出象牙塔不知所措的感觉,前几天有个师哥建议我练习钢笔手绘,各种迷茫,站在实实在在的工作岗位上,才体会到学校里的渺小。坚持学习。。
受益匪浅,自己刚在北京一家设计公司实习,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像精神虚弱的感觉,也许就是填鸭式教学的效果,实实在在站在工作岗位上,才体会到学校的渺小,前几天有个师哥叫我练习钢笔手绘,自己还纠结呢,自己画不好怎么办,坚持学习,未来的道路还长。。
此贴如此热,看了之后忍不住说俩句。
首先,那种追求线条流畅的“手绘”根本不需要去刻意去练,除非你要考研用,倒是素描有兴趣可以去练一练。
应该说,美术当中对设计最有帮助的是素描。素描,尤其是结构素描,是培养人的空间立体思维的方法,这也是美术作为设计基本功的重要原因,当然,美术当中的构图与色彩对设计也很有帮助。
不过,在当前中国,作为园林设计师,要学的很多,美术修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急需的知识中,比美术更重要的事很多——比如对材料的熟悉,树种习性的熟悉,施工工艺的熟悉等,这些是当前园林教育中的短板。
我觉得手绘只是一种工具。工具当然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作为被分配到学校景观设计专业的大一学生,收获颇丰。各位前辈,我想在此向你们讨教几个问题:
一、从未接触过有关艺术、绘画和设计,并且貌似也没什么天赋的学生能学好设计吗?
二、在一个被学校算是遗弃的旅游学院学习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专业,没有什么大师。老师基本很水,多为放养式教学,这样的背景下,该怎样自我提升?
三、之前听师兄师姐说做景观设计十分辛苦,经常要熬夜,而且在设计公司男多女少,领头的基本是外国设计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的同学们都表示很有压力,再加上都不是美术生,功底不好,也没接受什么培训,都很担心未来的发展前景。没有什么竞争力的我们,是否还要坚持下去?
四、如果想要继续往这个方向发展,那么有什么学习方法或者书目推荐的?
实在是身边没什么能给我们提意见的大师,所以在此求教。谢谢各位前辈了。
之前一直在高考的压力下拼命学习,到了大学,却感到很迷茫。可能问题比较幼稚,请多见谅。
学长学姐好,我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大二学生,上了大二之后就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了,我们有一门园林设计基础课,上这个课的时候,老师会布置一些作业,比如自己创作一张点的构成,线的构成,还有用自己的名字的首字母设计一个logo等等这种作业。做作业的时候觉得自己很没有想象力,创造力,也没有什么灵感。请学长学姐指教,我要怎么样提高我的这种设计能力?还有这些对以后的景观设计有什么帮助吗?
我是一位学园林专业的学生,课程涉及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种植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施工图设计。现在画的图越来越多,可是总觉得画图找不到什么感觉一样,老师经常要去速写,但是画出来看的感觉很乱,而且上色感觉也不好,没有什么层次感。每次做规划设计时候总觉得设计没有什么想法一样,太一般了。。求教前辈指点下,我该怎么提高速写的水平呢,还有这些方面该如何改善,谢谢~~
本人风景园林大二,对手绘的重要性当然心之杜明,但真正努力的原因是对设计和手绘的喜爱,现在水平老师说请我帮团队画项目表现图鸟瞰图等···但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感觉就一个原则,用心的坚持,就好,只要用心,就会时刻反省而不会盲目,坚持就是心里只装着自己,只想着前进!共勉!
我是一个艺术生,大学时候读的环艺专业,在我看来手绘之于设计的意义在于当你把头脑中的思维跃然纸上的时候往往会画出更多的变化和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使原本的设计思路更加开阔,只有在勾勒草图的过程中才能不段的冲破惯性思维束缚,才能不断的头脑风暴,笔尖触碰纸张的那一刻才会有不断的思想火花开始迸发。
速写和景观手绘其实是有所不同的 ,速写在表达上会有更明确的表现着重点,每一张速写都是设计的积累,都是未来进行设计的智囊,一张速写可以当成一张画来看,因为有明确的疏密对比,有明确的构图方式,有更加艺术化的笔法处理,更加个人的表现方式,更加夸张的明暗处理,更加偏向写意; 景观手绘则会限定于更多的条条框框中,因为景观手绘的读者是更加大众的人群,你要展示自己的设计内容,空间布局,包括每个设计要素的形式等等。
所以说速写是景观手绘的基础,是设计的必要积累。
园林专业的朋友想画好速写的话还是得明确绘画中的五大调子,疏密,明暗,构图,透视,用色等,江南园林讲究小中见大,速写也是如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更要培养对于绘画的兴趣,去了解米罗,莫奈,梵高,伦勃朗,他们的画中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
中国画重师承,西洋画重创新,做景观设计大概师承的痕迹不比创新更让人能接受,更有说服力,所以多看看国外作品是很有必要的,当然骨架还得包含着中式前辈们的造园理论。
你好我想考清华的博士,能咨询些你考试的问题吗?
据说清华的博士名额很少很少,你仔细了解一下啦。
那你知道相关情况吗?
一点点吧
说的真好。设计是一条大家之路啊。见仁见智。只有实践过了才清楚····我就是在迷茫的阶段。渴望去实践·····
其实设计灵感就是一个提取原型的过程,好的钢笔手绘能力肯定是能把那朦胧的原型具象化。
很好的帖子,受益良多。手绘和软件是辅助,设计的思想和创造力才是重点,这些辅助性只是让你的设计锦上添花,却不是关键点,适度就好,不必深究,当然如果个人感兴趣的话可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