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y Living Environment
编者按:作为伴随着人类生活、经济发展日渐兴起的实践和研究方向,人居环境考量的是小到村庄、大到城市等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生态质量急速下降的现实压力下,这一领域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如何衡量目前中国人居环境的现状?通过哪些途径来提升人居环境的健康水平?如何看待我们的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样身在其中的政府官员、开发商、设计师会有怎样的体会和思考?本期《观点》特别约请了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蔡瀛以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周剑平等8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与读者探讨自己的见解。
绿道助力幸福广东建设
hold住健康和谐人居环境
蔡瀛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国家注册规划师
追求健康和幸福是人的本性。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选择与自然和谐的居址,为自己、为子孙造福,且积聚了无数的“人居和谐”的优选法。这套方法就叫做堪舆学,亦就是我们常说的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一种方法。而今天的绿道,作为人和自然主动平衡和谐的一种技术措施,成为助力幸福广东建设,重建健康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从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公正(Equity)三个角度发力,成为珠三角重建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广东从2009年起在全省开展了宜居城乡创建活动,计划用5到10年时间,把广东建设成为安居、康居、乐居、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2010年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亲自倡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珠三角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绿道网建设行动,在将被肢解而日渐零落的生态节点、斑块重新连接起来的同时,又将城乡中的废弃土地、厂房重新盘活,对破旧的城中村进行提升改造,并借助绿道的规划建设,大力推广了低碳出行、健康生活的观念,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亲近自然与休闲娱乐机会,同时还为绿色通勤提供了载体。正如汪洋同志指出的:“绿道网是加快广东转型升级与建设幸福广东的结合点。”
城市作为一种“组织”,其生存发展之道在于不断深化为最能发挥其功能的形态和找到最佳的“生态位”,进而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和共享的城乡体系。而绿道就是以廊道形式连接城市与乡村和广泛的绿色空间,它突破了传统的功能分区概念,并将绿道涉及的多种空间与因素,如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休憩空间、人居环境等因素整合在一起。在对城市绿道进行规划和设计时,首先尊重所在地区原有的生态格局和功能,保持周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并与当地的人文生态进行巧妙的融合。同时,绿道将城市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中,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地域气候、基础水系统、生物栖息地连续性、本土物种多样性繁殖等,创造各种生境连续通道改善城市周边地区生物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在大尺度上,实现了健康人居环境的构建,提高人类居住环境健康和谐的生境质量,使人们从心底感到幸福、平安。
绿道规划建设不仅仅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改造和建设方面,还从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塑造人类理想人居环境。历史发展到今天,在探索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对人居环境又有了新的认知,评价理想人居生活的标准中添加了诸如健康、效率、文明、科学、文化、品质、和谐等基本指数,人们期待的理想生活是“人者有其居、闲来湖畔钓”的生活现实。
理想城市人居环境
魏伟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让西方震惊的速度,迅速崛起。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诸多盛事在中国召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然而与此同时,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黑臭的河流、重金属等各种环境污染仍不时见诸报端;各地暴雨如注,基础设施落后,地铁挂瀑布,汽车变轮船;桥梁坍塌、马路天坑,豆腐渣工程贻害非浅;近又有动车出事,死伤惨重。这些都大大刺激了我们的神经,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我们严重缺乏安全感,以至于麻木了。不禁让人深思,甚至反省。快,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国家富强了,城市繁荣了,人民就幸福吗?
我们想呼吸清洁的空气,想饮用干净的水,想喝上放心的牛奶,吃上安全的食物,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的活着。然而现实却很残酷,粗放的发展方式、唯GDP的考核、监管体制的缺乏、机构的反应缓慢、世界最多的人口、层次不齐的国民素质、思想道德的缺位、污染处理技术的落后、科技力量的不足,都是制约和影响环境的因素。
怎样既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同时又能达到理想的人居环境?何去何从,路在何方?这几年,我在工作中,通过深圳市绿道、珠三角绿道、广东省绿道、环首都绿道、深圳市生态修复规划一些项目,深切了解到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自然地理格局以及生态环境现状。从宏观到微观,体会到我们的城市发展确实太快,尤其是大都市或城镇群。在城乡不断融合的同时,城市向周边地区快速扩展,边界不断增长。林立的高楼挤占了太多的自然空间,各种商业开发侵蚀了绿色的山脉,水系河流失掉原有的自然形态,被渠化、被覆盖、被污染、被截流。整个生态系统不堪重负,急需休养生息,急需被修复。
我这样认为,城市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自然生态本底,特别是山脉、河流、海洋、湖泊、农田、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社会人文历史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文化遗产、旅游胜地、宗教寺庙等所有的跟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区域,应全部划出保护线,严禁开发,将之留白。深圳市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珠三角、广东省绿道网规划都是很好的例子。激进一点来讲,对于已经被破坏、被开发的区域,要做生态修复规划,有资金、有条件的要立刻执行,例如侵占绿地的清退整理、河流的截污整治等。这其中,深圳福田河改造、广州东豪涌是不错的范例。而对于已开发但现有条件复杂的区域,虽然不能在近期修复,但要提前做好远期规划,以待将来利用城市更新或者其他机遇,一并进行修复。国外的成功案例如韩国清溪川的改造;国内案例,深圳前海的新一轮规划可算典型代表。通过采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前海规划修复了5条河流入海的生态空间,在理念、措施与机遇的结合下,完善和修复了城市的生态系统。
绿色基础设施的营建,可以在给市民提供服务的同时,美化城市的空间,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另一方面,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必须予以一定的约束。例如:提高容积率,减少低密度住宅向郊区的蔓延,拔高建筑高度;集约用地,留出更多的绿色空间,串联成网,融入整体的城市生态系统中。除了城市绿地系统确定的用地外,建筑屋顶绿化、立面垂直绿化、内庭绿化、高层平台花园、雨水花园等方式均可以提供绿色的生态廊道和踏脚石式栖息地。有条件的还可以创造适宜生物的生境,恢复生态斑块的链接通道,让动物可以更好地在城市中与人类共存,使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能更完整也更适应人们的居住需求。
说易行难。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每个城市都有所不同,不一定都要快速发展,不一定都要类比,都追求国际大都市。在经济发展和良好的环境之间,要综合协调,有所取舍,要根据自己的特色,确定城市的发展之路。城市良好环境的基础还在于市民,城市要询问人民自己的意见,多听取民意,让人民自主选择城市的方向;市民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多参与公众利益的博弈,监督政府。
欲求理想之城市,必有理想之人民,我们应有追求梦想的理想之心,不屈、不挠、不懈、不怠地追求我们想要的生活,追求自由、安全、健康、快乐的活着,以及那样一个容纳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