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园小记之一 品苏州博物馆假山
董豫赣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师
贝聿铭自言,苏博假山,立意于计成的“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这两句,出自《园冶》“掇山篇”,在“峭壁山”一节:
“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以此文字,可比照苏博所理假山之得失。
1 远近法之三得
苏博靠粉壁所理假山(图01),颇得计成“理者相石皴纹”之意。
以皴纹考,前排数石,纹脉横斜,石皱如皴;后排片石,渐趋光滑无皴,颇合郭熙“远山无皴,远水无波”之皴法远近。
以色泽考,前排诸石,赭褐相间,有古墨浓情;后排片岩,色彩渐浅渐淡,淡成远灰几片,遂得荆浩“近浓远淡”之墨法远近;
以形状考,前排褐石,皴皱稍繁;中片薄石,形状趋简,仅斫少许凹凸;最远靠壁数片,则简净如淡影,似有沈周“近繁远简”之形法远近。
以上三考,若不以贝氏摹本米芾之山(图02),而以马麟《夕阳秋色图》比照(图03),则其皴、色、形之远近三法,皆显古人笔意。
至于石之雕琢,工法亦精,前排之石,朴拙不雕;中排几片,磨下而留上,遂有上深而下浅之色差;最远一排,则通体磨平如砥,待其前后交叠,磨面之间,隐有《厍山行旅图》山间雾气升腾之虚白意。(未完待续)
从墙的问题看低碳城镇建设
刘小颖 荷兰注册建筑师、空间规划设计顾问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城墙是特别古老的城市元素,属于世界建筑史的重要章节。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对这些墙的记忆有些淡忘。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城墙那样简洁的构筑原理却在古代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世界文明?而当今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如此丰富,现代城市建筑群却很难避免风格和空间的雷同,千城一面,场所感流失,人们迷失在空间和文化中?
时下正值全国热议生态环境和低碳城镇化的时候,不妨来关注一下城市和园林里的墙体,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找到城市里不同地区和地点的特殊品质,或改进它们的方法。
世界上有城墙和城边河流的古城已非常稀少。这些世界各地的“城墙城市”大都富有盛名,也许是最质朴的城市品牌塑造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如何保留其独特魅力也面临问题。 在中国一二线城市中,南京拥有完整的明城墙,并极其注重历史文化保护。而在处理独一无二的古城墙方面,我认为可以有更融合创新和乡土性的方案,使城墙成为世人皆知皆向往的标志。下面两个例子可提供一些借鉴: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卢卡(Lucca)至今完好的绿城墙让人印象深刻。历史悠久的城墙总长约4.2km,它的厚度超过20m,可以驻军和防御。十个凸碉将城垛和绿坡相交替,缓坡与外侧舒展的草地和护城河相接,如同一条卧龙。人们可以连续骑自行车上下城墙,置身于城内外的城市美景和绿意中。这个特殊的建筑在近代已失去防卫功能,而变为市民健身和游客赏景的天堂。墙面爬满绿植,墙上有古树成荫的散步道。夕阳时分,在城墙上的户外餐厅用餐,能让人联想起从前北京城的梦幻情景。(未完待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