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郊野公园、观光农业、高尔夫球场为例
Discussion on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Recre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Open Space in the Fringe of Chinese Megalopolis
Taking Country Park,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and Golf Course as Examples
杨玲 吴岩 周曦*
YANG Ling WU Yan ZHOU Xi*
摘要:以郊野公园、观光农业、高尔夫球场为例,从产生发展、空间布局等方面入手,探究了特大城市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游憩项目发展的规律。并以北京为例,研究了三者实际的空间分布和变迁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从加强游憩项目的发展引导、逐步优化游憩项目空间布局、优化交通基础设施配置三方面,提出了优化城市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游憩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风景园林;研究;绿色开敞空间;郊野公园;观光农业;高尔夫球场;城市边缘区
Abstract: Taking the country park,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and golf course as example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ing law of recreation development of green open space in urban fringe areas from the aspects of generation development, spatial layout, etc.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s of the three examples in Beijing,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Policy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recreation use of the open space in urban fringe areas in three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the recreation development, improving the recreation spatial layout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onfigura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earch; Green Open Space; Country Park;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Golf Course; Urban Fringe
1 引言
按照城市非农人口数量超过一百万为特大城市的标准,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特大城市58个。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未来将有数以百计的城市迈入特大城市的行列。
城市边缘区是紧邻城市建成区外围、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地带[1]。绿色开敞空间,其主要形态是各类生态绿地 [2],城市外围绿带、绿楔、绿化隔离地区等以各类生态绿化用地为主体的开敞性空间,是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北京为例,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侧区域构成了典型的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
伴随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的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出现了诸如郊野公园、森林公园、主题公园、农家乐和农业观光园、高尔夫球场、旅游度假区等游憩利用项目类型,呈现出多类型、多阶段、多层次、多投资主体并存的现象,其产生发展、规模类型、空间分布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这些规律的探究有利于引导近郊游憩项目的良性发展,进而可以为市民提供便捷优质、丰富多元的近郊游憩活动,保障生态绿地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选择郊野公园、观光农业、高尔夫球场为代表展开研究,原因如下:一方面,三者在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内普遍存在,并引起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三者具有差异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层次,在诸多项目类型中具有代表性。郊野公园代表了政府投资主导的公益性游憩项目;观光农业代表了多元投资主体的面向多层次消费人群的大众性项目;高尔夫球场代表了企业投资主导的面向高端消费人群的小众性项目。
2 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规律分析
2.1 相关性规律分析
2.1.1 郊野公园
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郊野公园的产生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相关研究显示,在郊野公园产生较早、发展较快、体系较成熟的深圳、北京、上海3座城市,郊野公园产生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的经济繁荣期[3]。城市人均GDP接近8 000美元时开始出现,随即在政府主导下获得全面发展(图01)。以北京为例,2007年北京市政府将建设郊野公园作为折子工程,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启动第一道绿隔地区15个郊野公园建设,总面积26km2,到2012年规划累计建成75 处,面积56km2[4],但建设管理水平整体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港、深两地则经过10-20年左右发展建设,郊野公园体系才逐渐完善。
2.1.2 观光农业
城市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观光农业的产生、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认为大致经历了“产生萌芽—初级经营—成熟产业化”三阶段[5]。通过对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的统计研究表明①,在城市人均GDP1 000美元、2 500美元和接近5 000美元3个经济发展节点时,观光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表01)。
2.1.3 高尔夫球场
高尔夫球场的产生发展具有明显的城市经济导向性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高尔夫球场大致经历了“缓慢发展——加速发展——持续稳定发展”3个发展阶段(图02)。缓慢发展阶段:约1984-1995年,地方政府为改善投资环境以中外合资、合作为主要方式而引入,集中分布于当时经济发展较快的珠三角地区和北京市;加速发展阶段:约1996-2001年,多元化投资方式带动产业自主发展,集中分布于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京市,相关城市人均GDP均超过2 500美元;蓬勃发展阶段:约2002至今,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带来了强劲市场需求动力,在严格的限制性政策影响下发展速度不降反升[6]。以北京为例,在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内高尔夫球场发展的三个时间节点的城市人均GDP约为800美元、2 000美元、4 000美元。
2.2 对比与分析
2.2.1 宏观发展趋势分析
城市经济发展一方面极大的增加了市民的休闲游憩需求,另一方面为游憩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运营资本和城市财政投入,两个方面共同推进了城市边缘区游憩产业的蓬勃发展。具体表现在:游憩项目类型不断丰富,逐步由观光型为主导,向观光型、休闲型、体验型“三驾马车”共同驱动转型;同一游憩产品类型的更新换代表现出了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的特征;服务对象也由覆盖部分人群向各个消费层次的全民大众转变。因此,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城市边缘区游憩项目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就经营方式讲,边缘区游憩项目的发展从小规模的个体经营和企业经营逐步转向大规模的企业资本投入和政府财政投入。
2.2.2 不同游憩项目发展演变态势对比
通过将上述三种代表性游憩项目的发展阶段与城市经济相关性进行汇总对比,基本上都经历了“起步萌芽阶段—加速发展/升级转型阶段—持续稳定发展阶段”(图03)。
从对比情况来看,游憩项目类型的公益性程度越高,起步和发展越晚,反之则越早。如高尔夫球场的出现较观光农业要早,而郊野公园的出现较二者要晚的多。同时,市场资本驱动的非公益性游憩项目,显然比政府投资主导的公益性游憩项目具有更持续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以北京为例,2012年中心城范围内9洞以上高尔夫球场由2007年初的15个左右增加到近30个,球洞数量翻番,各类练习场总数更是超过150个②,在严格的限制性政策影响下表现出惊人增速。可见,尽管市场行为有效的丰富了近郊区游憩项目类型,推进了游憩产业发展,但是由于市场行为的逐利性本质,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游憩项目的结构性失衡。
3 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3.1 基于需求的游憩项目理想空间分布规律
3.1.1 空间和交通区位
相关研究显示,平原城市郊野公园多以中心城区为“圆心”,分布于一定半径的范围区域,例如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郊野公园环,距离市中心约10-15km。市民由市区前往郊野公园所愿意花费的交通时间宜控制在0.5小时内,不宜超过1小时[3],因此需要便捷的大运量公共交通,同时临近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有利于市民自驾前往。香港郊野公园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与公共交通系统的充分衔接。
观光农业最密集分布于距离城市中心20km左右地区[7],并不紧邻中心城区。由于自驾线路、公交线路、轨道交通、旅游专线对不同消费能力、出行偏好的消费群体的吸纳具有偏好性,交通区位对观光农业布局非常重要。
根据深圳高尔夫球场分布的相关研究显示,距离城市中心15-30km的空间区域内高尔夫球场分布最为集中[8],而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内的9洞以上高尔夫球场目前至少有15个。城市边缘区的高尔夫球场多距离城市中心1小时车程之内,且紧邻快速交通线,在京沪两地尤为明显。
3.1.2 特色资源区位
良好的风景资源和生态条件是郊野公园选址的决定性因素,山地城市郊野公园的选址偏好于山地及其周边区域,这类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和景观要素数量相对丰富,如港深两地郊野公园;平原城市郊野公园的选址偏好于河湖和苗圃地,如京沪两地郊野公园。观光农业通常依托禽畜、水产、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业产区布局,同时依山傍水的风景资源是其向高端休闲度假项目转型的重要支撑因素。优美的自然风景是影响高尔夫球场选址的重要因素,同时偏重考虑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土壤的适宜性、植被及水源等方面的工程建设要求(表02)。
3.1.3 总结
汇总上述分析结论,三者在空间区位、交通区位、风景资源区位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在特大城市有限的城市边缘区必然面临激烈的空间竞争。
3.2 实际空间分布情况及其变迁趋势——以北京为例
3.2.1 实际空间分布情况及其变迁趋势
城市边缘区的游憩利用原则应着眼于广大市民的游憩需求,以郊野公园为代表的公益性游憩项目,和以观光农业为代表的可以为多数市民提供多元化游憩需求的游憩项目,应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公共交通和良好风景资源区位;高尔夫等公益性程度低、生态效益低下的游憩项目应严格限制其发展(图04)。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笔者以北京为例进行了研究,并在两道绿化隔离带中分别择取典型区段进行说明。
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八达岭高速——京密路”段为例(图05),该区段是北京一道绿隔中游憩利用发展最为成熟的部分,距离城市中心10-15km左右,总面积约 25km2,目前仅18洞以上高尔夫球场就有5个,球洞超过120个,总面积约5.3km2(含各类练习场和发球场),超过该区域绿化隔离地区总面积的20%,较2007年初翻了一番。其中4个球场毗邻清河、小北河水系。该区段拥有朝来森林公园和东小口森林公园两处郊野公园,规划建设面积总计1.3km2,即便算上奥运森林公园外,市民日常可使用郊野公园总面积也仅约6.5km2,和高尔夫球场面积相差不多。
以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京承高速——机场第二高速”段(图06),温榆河及其西岸区域绿色限建区为例,该区域距离城市中心15-20km左右,总面积约80km2,有18洞以上高尔夫球场7处,球洞超过130个,较2004年初翻了两番,其中5个球场毗邻温榆河水系。目前没有已建郊野公园。原有农家乐和采摘园在过去10年中逐步消失,或转化为观光农业园区,其中蟹岛生态度假村是北京著名的综合性农业观光园区。
综合对北京城市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其他片区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总体来说,上述三类游憩项目在北京城市边缘区发展具有以下趋势:高尔夫球场占据了大量紧邻中心城区、滨临河湖、临近快速交通线的优势空间区位,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有效遏制了高尔夫球场的高速增长,但其在城市边缘区已基本完成空间布局。郊野公园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飞速发展,但规模总量相对其面向全体市民的服务职能来说非常有限,同时在空间区位、交通区位、资源区位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城市边缘区观光农业则逐步向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方向演变,服务对象的范围大幅缩减,原有的农家乐和采摘类观光园的发展重心向远郊区县转移。
3.2.2 原因分析
游憩项目类型发展阶段的不同步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之一。前文分析指出非公益性项目起步较早的,受市场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向空间优势区位和特色资源区位布局。受制于管理体制和政府财政投入能力,公益性项目起步较晚,其选址必然受到影响。
宏观发展引导滞后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和《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强调了对近郊绿色开敞空间的建设强度控制和生态保育的引导,但是对游憩利用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和引导。目前从防护隔离功能向生态和游憩功能结合的转变[4]已经成为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的发展共识,但是高尔夫球场却已经占据了两道绿隔大量的绿色开敞空间,我们是否应该尽快启动第二道绿隔的郊野公园系统规划呢?
4 对优化城市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游憩利用的启示
4.1 加强游憩项目的发展引导
深入研究各类游憩项目的发展演变规律,从服务公众的能力、产生发展的时序规律、生态环境影响、对城市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促进等多个视角制定游憩项目的发展政策。采用行政审批、经济调控、财政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各类游憩项目的合理发展。应大力发展郊野公园等服务全民的游憩项目类型;大力扶持和合理引导观光农业、主题公园等可以为广泛的市民阶层提供多元的游憩项目类型;严格限制高尔夫球场等服务对象范围狭窄、生态效益低下的游憩项目类型。
4.2 逐步优化游憩项目空间布局
在城市经济发展转型,传统农业和苗木业逐步退出城市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的背景下,结合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前瞻性的统筹安排和引导各类游憩项目在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中合理布局。在研究单个项目类型对空间区位、交通区位、特色资源区位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还需重点考衡市民郊野游憩需求和游憩项目的公众服务能力,进而通过相关规划的编制,优化游憩项目空间落位。
4.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配置
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多数特大城市边缘区的交通系统不健全,是游憩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交通设施优化配置对促进该区域游憩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优化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设置:地铁、轻轨、BRT的规划建设应考虑公益性游憩项目的发展需求,提升可达性,优化线路、增设支线和站点。其次,建设快捷的城市边缘区交通路网:有效接驳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加快城郊县乡道路的改造升级,配置完善的导引、停车服务,将有效提升农业观光等自驾出行为主的游憩项目的可达性。另外,旅游专线对提升大众化盈利性游憩项目的客流量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本文在规律探究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城市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游憩利用的建议,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的相关研究多着重于空间形态和管治策略等方面,对游憩利用方向研究不多。实际上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原则下,合理引导边缘区绿色开敞空间的游憩利用,对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元共赢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关规划中纳入游憩利用体系专项规划势在必行,在这一方向上针对不同游憩项目的发展规律、宏观引导策略等方面更有待深入研究。
注释:
①根据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概述(北京市农委课题节选),上海农业旅游调研报告,李维宁.农业观光热也该降降温[N].羊城晚报.2000-10-31(A16),对各城市农业观光旅游的相关研究,以及深圳统计年鉴1989,北京统计年鉴1999,上海统计年鉴1994,广州统计年鉴1997有关数据,作者整理总结.
②通过Google Earth 对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高尔夫球场及练习场进行统计.
③表01根据参考文献[5]作者整理自绘;图01根据深圳统计年鉴1998,北京统计年鉴2008,上海统计年鉴2008,作者自绘;图02引自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2010);表02、图03-06由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05.
[2]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
[3]朱江.我国郊野公园规划研究—以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四城市的郊野公园为例[D]. 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3-107.
[4]徐波,郭竹梅.在理想与现实的胶着中前行——对北京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规划建设的思考[M]//风景园林师: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集1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3.
[5]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31-43.
[6]刘宗现.中国高尔夫产业分析[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1-26.
[7]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2004,(6):757-762.
[8]黄亮,胡晖.中国高尔夫球场的经济分析[J].当代经理人, 2006,(9):146-147.
作者简介:
杨玲/1984年生/女/福建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的结合研究(北京 100083)
吴岩/1984年生/男/河南人/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所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 (北京 100044)
周曦/1963年生/男/江苏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北京 100083)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