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s New Park and its Influences on Park Classification
吴忆明
WU Yi-ming
摘要: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公园的发展,随着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北京市新型公园建设也呈现出异军突起的状态。在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背景下,以北京新世纪以来的3种公园体系类型——郊野公园环、滨河森林公园和“一镇一园”乡镇公园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新型公园体系的特征和性质,根据其特征,分析了北京市公园分类体系中的老标准不能涵盖新公园类型的现状。并针对北京市公园建设发展趋势,提出了按照城市辐射半径和公园级别进行分类的新的分类标准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绿地;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环城绿带;绿地分类
Abstract: The growth of cit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park.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the park construction has also risen rapid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this paper takes three typical new park systems, namely County Park Circle, Waterfront Forest Park and Town Park, as research object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the new park system.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 old standards for Beijing’s park classification system are no longer fit for the new park typ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park construction in Beijing,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urban radiation and park level can be taken as the park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arkland; County Park; Forest Park; City Greenbelt; Green Space Classification
公园是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是居民精神追求的结果。公园的发展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发生变化。国内对公园的研究较晚,与公园相关的文章大都集中在景观格局、生态效应、规划设计以及公园的利用方面[1-2]。虽然诸多学者对公园分类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不同的作者对公园系统类别考虑的重点不同,分类结果也有较大差异、各有优缺点[3]。我国目前的公园分类主要参考前苏联的三级五类划分方法,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新的城市问题不断涌现,对城市空间和城市内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也得到相应发展。北京的城市化建设也出现了诸如带状公园、环城公园、滨水公园、乡镇公园等新型的公园类别,原有的公园分类标准已经不适合新时期公园建设发展的需要。
文章以北京市新建的3种新型公园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建公园体系的政策背景以及建设内容。针对新建公园的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其对北京市公园分类的影响并提出了新的分类建议。
1政策引导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以创建良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并重的“宜居城市”为目标,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全市生态服务价值进一步提高,规划截止林木绿化率提高到57%,建设大尺度城市森林绿地,在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立环城区的绿色生态环。继2000年提出建设首都第一道绿化隔离带以来,2003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建设第二道绿化隔离带,2007年做出建设郊野公园的决定,初步形成了以绿化隔离地区为载体的、郊野公园为支撑的首都绿化新格局。2009年,北京市又启动了在11座新城建设11处滨河森林公园工程项目,2012年底,该11座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基本竣工开园。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以穿城或环城水系为主线,突出“林水结合”,公园充分利用河道两侧湿地、滩地、荒地,建设成具有休闲功能的带状城市公园。2009年,在第一道“郊野公园环”建设的基础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了在全市41个重点镇建设乡镇生态休闲公园,到目前为止,乡镇生态休闲公园3个试点已经基本建成,以绿化隔离带郊野公园、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大面积、集中式绿化效果显著。
2 公园建设及特征
2.1郊野公园环
郊野公园是指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的可以为居民提供游憩功能的公园。北京市在四环和五环之间建设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基础上。《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提出规划北京市围绕中心城以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形成公园环,建设成为具有游憩功能的景观绿化带和生态保护带,形成“一环、六片、百园”绕京城的新格局。为提升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绿地系统的质量水平和生态景观效果,增加林木绿地的社会、经济服务功能,让市民更直接地享受绿化建设成果,满足市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城市、宜居城市,2007年初已启动了将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为郊野公园环,以此来适应首都城市的发展,满足市民日益提高的休闲活动需求,更好地继承和巩固绿化隔离地区的成果。在四环和五环之间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仍在推进中。到2011年为止,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建设为郊野公园环工程中的102个郊野公园中除31个在建以外,其他已经建成。
与城市公园相比,北京市此次启动的郊野公园环建设具有明显区别于城市公园的特征。首先是郊野公园的土地权属比较复杂,土地多数为乡镇集体土地,建设基本采用“以租代征”的方式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最终绝大部分郊野公园归属乡镇管辖。同时,作为郊野公园,其基础设施、管理设施以及政府设施所占的比重比城市公园小,仅为0.3-0.5%。从投资渠道来看,郊野公园的建设投资属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与原来的绿化带相比较,郊野公园环拥有较为薄弱的、基本的基础设施,诸如满足基本使用的道路和厕所等,可供游人进行最为基本的娱乐活动,与城市公园相比,其基础设施的功能远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够强大。郊野公园环基本是从原来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带改建而成,其特征与原来的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绿隔)也有较大的差别。首先是郊野公园环大大提高了林种的丰富度,绿隔的树种是较为单一、较为基础的、以造林为目的的防护林,生态群落较为简单,郊野公园大大的丰富了林种,其生态功能和碳汇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北京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的不断外扩,郊野公园环为北京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闲游憩空间,极大的缓解了城市中心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的压力。同时,郊野公园环丰富的植被,极大的缓和了北京市日常交通运行的空气污染压力,其高功能的碳汇作用,为城市生活环境提供了保障。
2.2滨河森林公园
滨水区域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组成,其特点就是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子。继“十二五”规划,北京市政府提出《首都环境建设规划纲要(2009年-2012年)》,划定了北京市11个新城的绿地规划系统(表01)。
另外,根据北京市发改委《关于本市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通过在新城建设之初,建设滨河森林公园,构建新城绿化体系,可以大幅度改善新城生态环境,提高新城品质和价值,故计划在本市11个区县分期建设森林公园。到2012年底将全面建成开放。
与一般的城市公园不同,北京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坚持“以水为魂、以林为体、林水相依”的理念,以植树为主,注重种植结构调整。公园既有高大乔木,也有低矮灌木,同时还有林间绿地活动空间。滨河森林公园按生态理念治理河道,合理利用水面,注重河、水与绿的融合。同时还充分挖掘每个新城自然、历史及人文资源,努力突出自身特色。据统计,全部11座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成后,新城绿化覆盖率将提5个百分点,绿地中城市森林比重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此时,北京市将新增城市森林公园10.2万亩(68km2),北京市公园绿地总量将达到将近30万亩(200km2)。
北京市滨河森林公园首先是服务于新城,同时服务于北京。与其他公园相比,滨河森林公园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北京滨河森林公园面积较大,其大多由原来的乡镇林地、滨河地带或者农田(无林地基础)改造而成,其土地同样归属于乡镇为主。其次是滨河森林公园充分利用了北京的水系水资源,公园充分利用了临水的优势,建设成一个具有绿色通道的风景公园,达到了依水养水的目的。再次是滨河公园的设施较为简单,其道路有车行系统、自行车系统和步道系统。同时滨河森林公园建设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资金用于河道的改造,建设也达到了跨部门联动的效果,因为滨河公园建设涉及范围较广,其建设是由市发改委、市园林绿化局、市水务局以及区县部门等多部门联合行动的成果。
2.3一镇一园
“一镇一园”概念的提出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北京市各级政府都开始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制定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战略。过去,北京公园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区,郊区少,山区更少。农民若要逛大型公园、精品公园就得进城,路上来回折腾得大半天时间。北京在“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提出,要让“公园下乡,森林进城”。其中“公园下乡”,就是要加大乡镇的公园绿地建设力度,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不用出远门就能享受到逛公园的乐趣。乡镇公园绿地是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园绿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改善乡镇生态环境质量、塑造乡镇风貌、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乡镇公园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北京市绿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市41个重点镇(不含乡)(表02)的规划定位和主导产业中,12个镇以旅游及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14个镇以工业为主导产业,7个镇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6个镇以房地产及建筑业为主导产业,2个镇具有多项主导产业。因此,北京市新提出的乡镇生态公园,即“一镇一园”建设工程,强调了各乡镇公园的主题特色、区位特征和人文内涵,打造出不同乡镇的品牌形象。
“一镇一园”乡镇公园体系的服务对象是乡镇居民,与郊野公园环和滨河森林公园不同的是,按照乡镇总体规划,“一镇一园” 的用地性质应为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公园绿地,和城市公园的用地性质一致,土地归属于公园用地,而不是景观防护用地或者其他用地。
3 新公园体系对公园分类的影响
北京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建成三级城市森林公园体系,包括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郊野公园、中心城的休闲森林公园,为市民提供多层次、多选择的绿色活动空间。到目前为止,三级城市森林公园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北京市公园建设的迅速发展给北京市公园原有分类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原有的分类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异军突起的新型公园类型管理要求。郊野公园环、滨河森林公园和“一镇一园”的乡镇公园的建立,突破了原有的公园的传统类型模式,使得北京公园形式更加多样化,3种新型公园在用地、公园性质、以及服务对象等指标上也各具特征(表03)。
郊野公园环是由最初的具有防护林性质的绿化带改建而成的。较原来的绿化隔离带来说,公园环不仅仅在生态防护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北京超过2 00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其公园环的建设承载了很大一部分休闲娱乐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城市中心北移、CBD区东扩,海淀区、朝阳区的部分乡镇已完成了城市化,原有郊野公园应改造提升为城市公园。但是郊野公园环的分类归属并不明确,由于现在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还没有很科学的对郊野公园的概念有所界定,造成不同行业部门管理起来概念不清,易发生混淆。同时在管理上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混合在一起,诸如《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2004-2020)》也将4片郊野公园划入了风景名胜区体系中进行规划。从专业角度来说,此郊野公园与郊野公园环并不是同一概念。此外,郊野公园是公益性的,经济效益不像风景名胜区显著,往往易被管理者忽视而阻碍郊野公园的发展。分类归属的不明确会导致公园管理的不完善。我国应用较多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公园的分类系统已经不适合现今北京市公园的建设发展状况。诸如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我国公园的划分,北京新建的郊野公园环既属于郊野公园,又因为其建设是随着北京市四环到六环道路而展开的,也可以归入带状公园或绿色通道建设,归类比较模糊。同样,新建立的“一镇一园”乡镇生态休闲公园的性质不同于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功能要求满足生态性和休闲活动需求,但其服务对象为城镇居民而非城市居民,从建设面积、设施、服务对象等指标上来说,超出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划分范围。2011年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和北京市公园绿地协会编著的《北京公园分类及标准研究》[4],对北京公园进行了新的分类研究,其将北京公园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公园主要包括历史名园、遗址保护公园、现代城市公园、文化主题公园、区域公园、社区公园、道路及滨河公园、小游园和风景名胜区九类。广义公园指狭义公园之外的,具有某些公园特征的各类公园,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农业观光园、地质公园等。此分类系统虽然囊括了北京所有公园类型,但分类缺少层次性和逻辑性。根据分类特征,有些公园既可以划入一类公园,也同时可以划入另一类公园,分类具有重复性。
因此,原有城市公园的分类系统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新出现的公园类型。根据现今北京公园类型,有必要将北京公园进行重新划分。笔者认为公园的划分首先考虑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突破原有以城市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将原有城市公园的分类系统变成“城乡公园的分类系统”。其次考虑到划分的层次性,诸如按照服务半径从城市中心对外辐射的距离进行划分,北京城市建设以环线外扩,公园的建设也以行政区划和环线作为规划的重要依据。根据公园建设特点和距中心城市的辐射距离,可以将北京公园划分为市区、近郊、远郊、郊野公园。在此一级分类基础上,可以根据公园的性质、特征、服务对象、服务半径、建设历史等进行二级划分。此类划分的优点是简单明了,即使对公园文化不了解的普通市民来讲,也比较容易理解。再其次是可以按照公园的级别进行体系的划分,该划分基础基于原有“三级五类”的划分理论,可以将公园直接划分为国家级、市级、区级、小区级(社区级),在此划分的基础上,对不同级别的公园进行二级划分,二级划分的依据可以是公园的性质、特征等。以上两种公园一级划分的标准,均适合于北京市目前公园建设状况。
总之,新的公园分类标准应有利于公园的发展和建设,有利于指导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有利于公园的管理和维护,有利于老百姓的游憩和休闲。
参考文献:
[1]邓毅.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及其概念之探讨[J].中国园林, 2003,(12):51-54.
[2]尹海伟,徐建刚,陈昌勇等.基于GIS的吴江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2006, 26(1): 64-69.
[3]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J].中国园林, 2002, (1):23-27.
[4]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市公园绿地协会.北京公园分类及标准研究 [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吴忆明/男/北京景观园林设计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生(北京 10000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