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深圳城市水土保持的探索与思考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Shenzhen’s Urb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王永喜
WANG Yong-xi

摘要:深圳城市化快速发展初期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城市水土保持由此兴起。从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裸露山体缺口整治及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饮用水源水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城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城市水土保持实践和探索分析,总结深圳多年来的城市水土保持特点,分析当前城市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从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健全法规、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开展技术研究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构想。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生态环境建设

Abstract: The early stage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Shenzhen has caused severe problem of water and soil erosion to the city. As a counter-measure, urb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refore on the rise. Based on urb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research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of bare mountain gaps treatment and rocky slope,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drinking water reservoi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emonstrative park, etc., this paper tries to conclude the features of Shenzhen’s years of urb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problems, hoping to shed ligh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urb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improvement of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and innovation of technical researches, etc.

Key words: Urb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Urb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更是日新月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度发展的阶段,截至2012年末,我国城市的数量有658个,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开发建设活动迅速开展,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同时面临原生植被和动物栖息地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退化、河流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深圳濒临南海,陆域总面积1 952.84km2,丘陵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70%以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经济社会保持高速发展,但大规模开发建设和无序管理也造成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水土资源一度遭到严重破坏。1995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84.99 km2,占陆地面积的9.5%,其中因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就占80%。为解决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排水管网堵塞、洪涝灾害加剧等问题,深圳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不断创新建设模式,着力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深圳市水土流失面积已下降至2012年的42.73 km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2.26km2 ,完成裸露山体缺口整治215处,泥沙侵蚀总量由411.12万t降至24.2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局面得到根本控制。深圳市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不断开拓创新技术体系,实现了从控制泥沙到改善景观、从背景山体的裸露山体缺口治理到水源保护林建设的延伸,从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到开创城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城市水土保持发展之路。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市容市貌得到净化、绿化、美化,空气质量大大提高。深圳市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多项称号。

1 深圳城市水土保持的兴起与发展

深圳市严重的水土流失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逐渐显现,由于城市盲目扩张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致使深圳市的开发土地大量闲置,由此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面积。面对严重的城市水土流失现状,深圳率先开展了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城市水土保持的特点,从城市建设和城市防洪等多角度,对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内容进行探索[1]。早在1994年,吴长文、何•P等较早提出了城市水土流失是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1995年8月在深圳召开的全国部分沿海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座谈会上,与会学者第一次提出了城市水土保持概念。针对深圳由农村向城市化的转变过程中,由于管理滞后、开发单位急功近利、盲目野蛮开发造成的恶果,探索农村与城市水土流失的异同,提出了城市水土保持主要体现为以城市建设服务为中心目标的水土资源保护的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而从深圳的实际出发,提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土保持是关系到城市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国土开发、江河整治的根本,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开发水土资源,要以规划为先导,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来制定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突破传统的农村水土保持治理模式,探索建立城市水土保持技术规范。深圳水土保持主要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1 大规模开发平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从1995年开始,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执法体系、监测网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水土流失面积很快得到控制。九矿开发区、茜坑开发区、樟坑径开发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很快理顺水系,恢复生态。其中樟坑径开发区为1991-1993年间土地开发过程中开山平土形成的。由于破坏了原有植被,土壤沙砾化严重,寸草不生,导致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有“黄土高坡”之称。每逢暴雨,泥沙下泄,严重影响下游村镇及高速公路的安危。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整治,理顺水系、拦截泥沙、植树种草、恢复植被等措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2 裸露山体缺口水土保持综合整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种开发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山体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对城市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体缺口专项整治工作已经在一些城市展开。深圳市从2000年开始进行裸露山体缺口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工程,据调查,全市有669个裸露山体缺口,裸露山体缺口的大量存在,破坏了城市的景观和生态格局,给深圳市的城市面貌造成严重影响,由此拉开了整治工程的序幕。经过10多年的实践,共治理裸露山体缺口215个,形成较完整的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体系。通过人工治理修复受损的裸露山体缺口,可以改善城市生态景观,不仅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求,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1.3 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在现代城市中,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瓶颈。随着城市的发展,用水需求不断增大,对水资源保护、利用以及城市开发建设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位于城市区域的大型水库、湿地、湖泊、红树林滩涂等,不仅涉及到水土保持,又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肩负多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全市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工程是深圳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又一重要亮点,该工程的建设对保障深圳市饮用水源、改善水库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将建成多功能、高效益、结构稳定的水源保护林体系,最大限度提高水源保护林涵养水源的效益,实现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良、区域景观根本改善,为市民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享受。

1.4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深圳市从健全水土保持机构和法规体系、规范水土保持方案行政审批、推行水土保持度汛方案制度、推动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推进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强化水土保持国策宣传等方面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深圳市一市十区的水土保持机构建设日趋完善,全市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监督监测、执法等机构及技术推广与服务单位的从业人员和技术力量进一步增强。截至2012年底,全市建立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机构11个,人员47人;水土保持执法机构21个,专、兼职人员248人;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机构11个,人员32人;水土保持技术推广与服务单位21个,人员276人。

1.5 城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的科普教育和示范辐射作用,展示城市水土保持的成果,提高市民的水土保持意识,本着高起点、高标准、新理念的建设方针,深圳市从2007年开始开展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拟建设一座集科技示范、科普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基地,一个城市水土保持发展与交流的平台,一个国内外水土保持先进科技技术的展示窗口,一个寓教于乐的户外大课堂。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开创性地融合中国城市水土保持与风景园林的优势力量,将其规划设计为国际领先水平的水保园。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包括水土文化区、水土保持科普试验区两大部分,将文化性、景观性与水土保持各种技术展示相结合,建设以城市水土保持特色为主的专业示范园。突出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广大市民的水土保持宣传、对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

2 城市水土保持理论的概念与内涵

2.1 城市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的概念

城市水土流失是指因城市建设等人为活动产生的城市建设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现象。当开发建设活动扰动土(岩)体超越城市的承载力和管理水平时在自然外营力(降雨、重力、径流冲刷)的作用下造成的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生态景观的破坏[2]。它与传统的水土流失在侵蚀机理、侵蚀方式、侵蚀模数和危害程度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城市水土保持指为防治发生在城市建设区范围内因人为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而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是与城市建设、防洪、生态安全密切相关的基础保障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中关于水土保持的定义“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故城市水土保持特指对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属于水土保持领域的特殊类型,在防治标准、服务范围、管理模式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与传统的水土保持有很大的区别。

2.2 城市水土保持的内涵

城市水土保持是要防止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因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合理利用降水资源,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水土保持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包括工业园区开发、房屋建筑工程、城市防洪工程、道路建设等开发建设活动,主要是防止地面裸露、洪水泛滥,减少对排水管网、城市河道、水域的泥沙淤积[3];二是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供旅游、休闲、锻炼场所,美化城市环境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三是进行城市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包括水土保持方案行政审批、监督检查执法、水土保持监测、专项验收等。

3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探索

结合广东省中山市、佛山市、珠海市、四川省攀枝花市、海南省三亚市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及研究,深圳北林苑是首次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结合水土保持研究,把城市水土保持做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之一。通过对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从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研究、饮用水源水库综合治理、城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城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3.1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3.1.1 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深圳北林苑规划完成了全国首个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用地范围为1 931.68km2(图01),包括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建设、山地植被生态建设、开发建设项目的标(2011~2030年)、远期目标(2031~2050年)进行生态建设规划。

02 专题 (7)

近期目标:全面整治水土流失,有效控制新的土地开发,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制度。影响城市景观的采石场、取土场(遗留边坡)按规划标准全面关闭并达到基本治理。中期目标:主要是在整治小流域水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建设园林式城镇,加强郊野公园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升山地植被和建成区的生态和景观效应,特区内外城乡融合,生态功能一体化、均衡化,实现秀美城市的目标,为市民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享受。远期目标: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结构合理,质量明显提高,生态景观优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进入成熟期。开发建设单位和居民能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可达到没有建设裸露,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水平。

3.1.2 深圳市废弃土石场生态建设规划

深圳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局部也出现了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景观破坏现象。2000年,经过详实的调研,深圳市共有山体缺口669个(图02)。在规划中引入“景观影响度”进行景观影响分析,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片区规划要求,与土地开发整治相结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脆弱带原理、水土保持原理及生态重建原理去制定山体缺口生态恢复方案,与景观再造相结合,增加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提高视觉冲击包容能力。根据不同的山体缺口类型,分类规划,分类指导,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根据景观影响度、水土流失强度和对水源的影响等指标,按轻重缓急进行整治时间排序,分步实施;充分利用植物措施的优势,特别是园林植物保持水土、改善和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植物措施与其他措施有机结合,标本兼治。

3.2 华南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在华南地区,开山采石、挖山填海、劈山开路、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大面积裸露山体边坡,给城市留下了“千疮百孔”的伤疤,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也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极不协调。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区域就有2 000多个废弃石场边坡需要治理,其中广州市1 195个,深圳市669个,中山市246个,佛山市391个,珠海市126个。

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规模裸露山体缺口综合治理工作,这些裸露边坡大部分属于岩质边坡,无土、缺水、少肥,生态限制因子多,生态恢复治理极为困难,在国内没有相似的案例可以借鉴。吸收国外相关山体治理经验,采用交叉学科技术,综合运用恢复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土壤学、植物学、园林园艺学、岩体工程学、机械技术等学科技术,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经过不懈努力,开发了适用于华南岩质边坡生态治理和生态恢复的完整技术和关键设备,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在高陡岩质边坡上实现快速和可持续植被恢复的综合技术体系,形成了有关的技术规范和工程造价指导性文件。以喷混植生新技术、客土喷播绿化以及人工植生盆(槽)绿化新技术为代表(图03-04),在植物选择上,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乔灌草藤立体配置、乔灌优先的原则,使整治后效果更长久、更接近周边自然植被。

3.3 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以深圳市松子坑水库为例,库区内原分布有大面积人工林、经济林,植物资源单一,植被覆盖度虽高,但植物群落类型较为简单、林相结构单一、陡坡种果严重,群落演替已开始呈逆向发展,人工林出现衰退现象,林地涵养水源能力衰退明显。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现状及其立地条件,从满足水源涵养、防止面源污染及库区景观等方面的要求出发,通过消涨带造林、湿地过滤带建设、退果还林、退耕还林、人工林改造、次生林封育,由内向外,逐渐建立起层层保护圈(图05),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水质,增加水库蓄水量,促进库区生态平衡。最终建立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高效益的生态防护体系,将天然降水“蓄水于山”、“蓄水于林”,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树种选择至关重要,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适地适树、群落稳定。选择岭南地区优良乡土树种,树种抗逆性强,以增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2)优势树种突出,兼具多层次群落结构,组成“保护水源优势树种+原生本底树种”模式的复合型特色水源林。(3)选择不同生态学特性的树种进行混交,既要选择深根、浅根性、阴生、阳生性不同品种,又要选择速生、慢生品种,进行种间搭配造林。(4)库滨消涨带造林树种的选择需要慎重,尽量选用具有成功实施经验的树种进行造林。

3.4 城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3.4.1深圳市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主要特点如下:

(1)新型目标,独特定位。结合深圳城市水土保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确定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的目标和定位,提出创建新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目标,即以城市水土保持为主题的创新建设模式,开展城市水土保持科普宣传、科研试验,结合主题公园建设模式,建设一个风景优美、有文化内涵、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专题公园,使参观者在游憩过程中,从多方面接受科普宣传教育(图06)。

(2)关注利用,合理选址。根据深圳水土流失特点、地形地貌特征,园区选址于具有水土流失典型性的深圳市南山区乌石岗废弃采石场内,在废弃场地上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对场地的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治理,既营造了优美的山水自然景观,又创造性地融入水土保持科普、科研功能。

(3)多元融合,水土保持、文化、景观三位一体。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以“水土文化-水土科技-水土保持”为主线,从生态保护的角度,以废弃利用的可循环经济理念,将“文化性”和“景观性” 融入水土保持的科普展示之中,以新颖的设计手法概括表达水、土两大自然要素。通过景观化的处理手法,展示水土文化、城市水土保持成果、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水土保持科研试验等内容。构建具有深厚中国水土文化底蕴、丰富的水土保持科技知识、具有水土保持研究深度的近自然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4]。

(4)润物无声,开辟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户外课堂。深圳地域面积虽然不大,但有来自全国的众多建设者,具有人口众多的特点,水土保持宣传可起到以一市带动全国的效果。结合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将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与深圳市教育实践基地相结合,不但为社会大众提供宣传教育,也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参观的户外教室(图07)。

(5)综合展示,促进技术创新。为展示、宣传深圳在城市水土保持方面进行的技术探索和理念创新,在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集中展示岩质边坡绿化新技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新技术措施;城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在生态、低碳方面的技术应用,如雨水资源利用、废弃材料再利用等;其他城市先进水土保持管理及技术,以及香港、台湾地区水土保持新的理念与技术(图08)。

4 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问题

4.1 城市水土保持研究滞后

城市水土保持是个新课题,城市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学术上的定义还有待完善,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研究领域如城市水土流失、雨洪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等还未形成系统的技术体系,有待深入研究,总结规律。同时,在城市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方面,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城市水土保持的法律地位及管理模式也有待重新认识和定位。

4.2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特点不突出,较难落实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性文件[5]。城市化进程逐年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面临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对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要求非常高,要有超前的预见性,同时对某些规划内容,由于环境、形势的变化以及制度的变化等因素难以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需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在规划内容的落实上缺乏统一协调管理。

4.3 城市水土保持方案难于落实

城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目前主要还在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层面,方案实施率不高,对施工过程的指导性不足,相关措施和资金无法落实和监管,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未能实现。同时,针对城市开发建设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规范、标准不完善,导致实用性降低。

4.4 城市内涝频发,雨洪利用率低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内涝频发,给城市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突显城市排水系统的不足和管理的不完善,也显示对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不足。

4.5 城市水土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对城市水土资源的管理模式和技术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江河、湖泊等水域面积,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在逐年减少。河流污染、泥沙淤积、水质不达标,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及城市水环境景观。开山修路、推山造地等对山体、丘陵的肆意破坏,在现实中还在大量发生,建设项目未合理选线、选址,造成大量的土石方开挖,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地表土的收集利用不够重视。

5 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城市化正处于中期加速发展阶段,按照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城市化水平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3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预计将在1个百分点左右。到203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65%。面对城市水土保持的新问题和新形势,对城市管理者、科技人员提出更大的挑战。结合城市开发建设、监督管理,对城市水土保持的技术、标准、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研究:

5.1 完善城市水土保持的法规、规范、标准,深入开展研究

(1)进行全面调研,征求各行业意见,尽快出台《深圳市水土保持条例》,为深圳城市水土保持提供新的法律依据。

(2)编制城市水土保持技术规范、标准,完善技术体系。

制定城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规范,突出深圳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地方特色,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主要体现在:①突出土石方优化管理的措施,以土石方扰动数量少、外弃数量最少为控制目标,落实优化土石方的措施和建议,加强对弃土地点的监督管理。②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对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加强监理、监测、验收工作。③减小地表硬化率,增大雨水入渗率,推行雨水收集利用,消减暴雨洪峰流量,减少洪涝灾害。④突出城市绿化特色,提高绿化覆盖率,合理进行植物选择与配置,体现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色。

5.2 完善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1)强调区域观念。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要突破固有的行政区概念,从区域层面进行分析,探讨城市定位及结构发展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区域观点来研究城市水土保持问题,寻求对策。深圳市应以珠三角城市群为基础,以珠江三角洲流域沿海丘陵山地区的自然地理分区,结合国家水土保持区划及方略来进行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2)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要具有充分的弹性,淡化时间期限,强调动态运作,能够很好地解决和吸收城市复杂生态系统出现的新问题。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前瞻性的规划城市生态系统模式,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充实、更新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内容。观念要有超前性,应结合相应的预测分析结果,在城市生态这个大环境中去分析。

(3)大力推广低冲击城市建设开发模式。降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城市与大自然共生,采取各种手段减轻对水土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恢复和重建受损的城市生态环境,强调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城市建设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应尊重自然规律,建立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基础之上,以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5.3 城市雨洪利用与城市内涝

面对频繁发生的城市洪涝灾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对策:(1)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尽量保留自然的湖泊、湿地,充分利用水域的蓄滞洪能力,或修建人工湖、地下蓄水设施等,形成雨洪利用、蓄排结合的城市排水模式。在保证区域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透过拦蓄、储藏等多种形式,尽量将部分雨水滞留在一定范围内,延缓雨水向下游汇流时间,减轻下游的排洪压力。同时这部分雨水可利用为景观用水、绿化浇灌用水等,对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局面将有积极意义[6];(2)增加地面雨水下渗能力,提高城市绿化率,扩大绿化面积,利用植被拦截雨水,创造雨水入渗土壤的条件,给湿地、人工湖、河流补充地下水,增加地下水补给量。(3)加强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控制泥沙、泥浆进入地下雨水管网,避免淤堵排水通道,保障现有排水系统正常发挥作用。采取蓄滞、存储、下渗等途径,不但可以减轻排水系统的排洪压力,更重要的是雨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对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有积极作用,同时对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水生态环境有重大意义。

5.4 推动城市水土保持清洁小流域建设

根据城市雨水汇流特征,将城市建成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划分,针对城市面源污染进行治理研究。分为3个层次,第一、基础研究层面,摸清深圳市雨量与水质规律;第二、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层面,划分城市小流域,提出雨水规划、雨水收集、存储、雨水花园、再生水水景观营造等一系列城市清洁小流域的面源污染治理措施;第三,实验示范层面,利用自然生命系统消减城市雨洪及面源污染的实验设计和效益研究。

 

鸣谢:

感谢深圳市水务局盛定生、王富永、王坤堂、吴长文、汤金伟、刘国经、陈霞、郑佳丽等,及各区水务水保主管人员多年来在项目实践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伟常,吴长文.21世纪城市水土保持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 2000,(3):8-10.

[2]吴长文.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3):1-5.

[3]何•P,王永喜,李辉等.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2006,(5):241-244.

[4]王永喜,叶枫,夏兵等.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4):67-71.

[5]闫胜利,高真伟,杨国利.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J].中国水运,2009,(4):162-163.

[6]王永喜.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轻城市洪涝灾害[J].风景园林, 2011,(5):160.

 

注:文中所引用的案例及图片均来自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负责完成的规划设计项目。

 

作者简介:

王永喜/1970年生/男/陕西人/硕士/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水土保持与生态总工程师(深圳 518045)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3第5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