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师从古意,勇赋新诗

论孟兆祯先生学术思想对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指导意义
A Discuss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Professor MENG Zhao-zhen’s Academic Theory o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

马晓暐
MA Xiao-Wei

摘要:中国园林的继承和创新是当今风景园林专业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构图理法对于当今园林创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宏观到微观以及理论到实践的角度来剖析如何对孟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继承和创新,最终将其归纳为以园寓教,托景言志、彰显地宜,巧于因借、构园得体,精在体宜、博采众长,豁然自在等层面,并与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作对比研究,以期为当今的园林设计实践有清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化传承;园林文化;造园意匠;因地制宜;设计创新

Abstract: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are the major challenges for today’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Professor MENG Zhao-zhen academic thoughts and landscape composition principles are significant to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how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MENG’s academic thoughts from macroscopic scale to microcosmic scale. This paper also compares MENT’s thoughts with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oday’s garden design practice.

Key words: Culture Inheritance; Garden Culture; Gardening Design Concept; Applicability; Design Innovation

在20世纪80年代初攻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设计专业时,有幸得到诸多园林界前辈的教诲,为我迈入风景园林之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影响了我的一生。在众多名师中,孟兆祯先生所教授的园冶例释和园林工程这两门课程对我影响至深,不仅使我对中国园林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也使我开始关注园林的营造工艺。在毕业后的近30年的设计实践中,当年先生在我心中点燃的风景园林火种,已经转化为我今天带领近百人的设计团队前行的动力之源。无论是在美国学习工作的12年,或是回国创业的另一个12年,孟先生的学术思想一直是我专业之路上的那盏长明灯。

孟兆祯先生不仅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解读独具匠心,而且在继承园冶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需求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贡献,并通过大量作品进行了中国园林现代化方面的不懈努力,成果丰硕。本文试图将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当今园林设计实践相类比,以期寻找出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明确途径。

1 以园寓教,托景言志

寓情于景的重要作用在于风景园林的创作者可以“托景言志”,“以园寓教”,用作品向社会公众传达信息,积极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从而使风景园林具有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话语权,这对提升风景园林的社会地位,促使公众加深对风景园林价值的认知至为重要。在风景园林百花齐放的今天,各种思想和流派纷呈,各种设计手法令人眼花缭乱,市场需求多元而繁杂,设计师的日常工作往往像大河里的船,起伏颠簸,方向难寻。

1.1 以园寓教

孟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园林的根源时,一再强调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作为中国文化的总纲,在此基础上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相互关系上看待中国园林的审美核心。这一思想对我在从事设计工作多年后的今天特别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曾在海外长期工作的中国风景园林人,对于当代设计走向的思考自然会放在中西方文明比较的角度去看待文明之间的异同,并寻找属于自己文化的现代设计语境。以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相互关系的角度去审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使我找到了解读风景园林的社会作用和价值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比中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与风景园林的相互关系,可以发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是相互作用,交替前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与风景园林的发展衍变的轨迹完全吻合。由此我坚定的认为风景园林可以反过来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产生积极和正面的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一认知使我对于风景园林的理解从审美趣味的层面升华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层面,更加坚定了投身于风景园林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1.2 托景言志

孟兆祯先生在总结归纳中国园林特征的时候,特别强调园林与文学和绘画之间的关联性,指出“中国园林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和总的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1]。而处理好“人作”与“天开”的辩证关系是风景园林创作者所要面对的主要课题。这使我更加理解先生所强调的借景实为凭借的真实含义。当今科技手段十分发达,诸如利用GIS等技术去从更广的尺度和更多的层面上去解读自然和社会资源,其实质依然是在掌握“天开”的基础上去做负责任的“人作”,其道理是一脉相承的。设计师不能奢望仅依靠科技手段得出最终的答案,而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巧于因借”,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使人的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得到收获。孟先生明确反对“纯自然”的设计取向,认为风景园林创作“除了安置方便人们游憩的生活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赋予景物以人的理想和情感,以情取景,使人具有情景交融、感人的艺术效果”。“而寓情于景以后,景物就不再是景物本身,而是倾注了理想人品的拟人化风景艺术了”。孟先生这一论断既指出了中国园林所独有的特征,同时也与国际上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高度一致。如同建筑领域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对忽视文化、片面强调使用功能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反思一样,片面强调生态功能而忽视地域文化和人的多元性生活的做法在国际上也普遍得到质疑。强调“以景写情”是风景园林始终保持艺术属性创作的宝贵基因,避免风景园林专业类同于环境工程学,是风景园林专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古代的造园师借助园林表达自己的志向,以园明志,近代的公园设计者用公园感化人、教化人,从而实现改造国民性的崇高理想。身处信息时代的当代中国风景园林人,更不能忽视用园林传达信息,传播理念的优秀传统,以现代的语汇,面向现代人群,传播符合当今社会发展主流的价值观,是当代风景园林人当仁不让的光荣责任和使命。

2 彰显地宜,巧于因借

2.1 彰显地宜

孟兆祯先生在《园衍》第一篇“学科第一”中写到:“园林学发展壮大的中心是建立在园林综合效益基础之上的。我们在设计阶段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是对风景园林学发展目标的高度概括,也是当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重要指导。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上,我总结出风景园林评价的4个标准,即地域属性、人本属性、生态属性及经济属性4个方面,用以指导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推进,取得了甲方的高度认同,也在设计团队内部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使设计理念得到量化和细化的落实,避免了以偏概全、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规划设计的连续性得到了保证。这也正是孟先生的设计思想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落实成果。孟先生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在继承园冶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提出应先明旨,再立意,这一重要论述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实践尤为重要。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创意无边,形式丰富到令人无法招架。设计师和甲方往往会陷入表面形式的纠缠,而忘掉了设计的基本对象和根本目的,造成大量形式主义作品泛滥,对人的关注严重缺乏,生态功效低下,忽视社会责任。文化内涵肤浅的空泛设计盛行,产生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向社会传递着不负责任的错误信息,因而明旨对于任何风景园林项目都至关重要。按照发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旨,以彰显地宜为主线,开发出一套全面而有公信力的风景园林评价标准尤为急迫。社会需要的是大量认真而负责任的设计成果,而不是肤浅的抄袭之作。

2.2 巧于因借

孟先生十分推崇《园冶》的历史地位,并将中国古典园林中借景的手法看作为中心环节。孟先生提出的园林艺术创作过程从景意到景象,即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程与借景中心理论[2]对我的园林创作实践影响极大。孟先生曾多次强调中国园林的借景是指凭借场地条件进行园林设计创作,而非狭义上的视觉元素的导入。在意格国际为千岛湖珍珠半岛中心绿廊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发现用地红线南北主干道之间有3m的落差。通常在这近300m的道路之间近1%的坡度会被当做平地来看待,但是,为了实现不间断的绿廊的主旨,我们将这3m的落差集中安排在绿廊与道路交叉的位置进行处理,成功的说服了甲方,在此处设桥,以使绿廊与车行道形成立体交叉,从而打造了一条覆盖新城全域的长达3.5km的不间断人行廊道,这个在一个新城全域内形成全人车分流体系的实例在国内仍属鲜见。这与多年来师从孟先生,学习借景的创作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为自己的团队感到自豪,更对孟先生多年的教诲感激至深。

3 构园得体,精在体宜

3.1 构园得体

虽然我在美国学习工作过10数年,在回国创业后一直保持与美国同行的密切合作,但是我一直坚定的认为中国园林有其独特的专业角度和领域,与美国主导的LA专业虽有大量重叠,但是涵盖面却明显广于美国LA的专业定义。中国园林将建筑设计纳入园林的范畴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孟先生在教授园林理论时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分析古典园林山水与建筑物体量关系,对于承德避暑山庄、北京皇家园林及江南私家园林等传统名作都有精辟和独到的剖析。多年来中国古典园林的熏陶和在大型国际性综合性设计事务所的经验使我在大型综合性项目中对于建筑布局的把控拥有了坚定的自信与话语权。各种设计专业之间脱节的现象不仅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困扰,在今天国内专业条块分明的现状下,这种现象便显得更加突出。当高强度的开发在过去的数年间逐渐向城市的边缘地带漫延的时候,大量的山地、水源保护地被纳入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视野。习惯于在城市中做设计的人们将平地城市规划的思路应用到山地,将山体铲平而后进行建筑创作,置最起码的场地条件于不顾,不但造成了大量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新建成的区域经常性的面临山体滑坡和雨洪的侵扰。决策者的无知和专业人员的无能使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数以千亿,人祸是这些所谓天灾背后的真正原因。中国园林中强调的构园得体正是前人在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关系上所总结出来的极为宝贵的经验,这种理念放在当今任何一个国家都仍然是先进的。所谓风水无非是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大众普及性的常识性总结,并且因其传播对象的文化水平的局限性而带有较强的迷信色彩。中国园林对于场地条件的体查之入微,应用之精妙,至今无任何文明可以望其项背。遗憾的是今天的大多中国建筑师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于场地条件的利用和把握,但这正给予了园林设计师更多的实践机会。园林设计师虽知识广博,但是不可能包打天下。中国古典园林的知识可以使当代园林设计师在大型的开发案例中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在决策过程中扮演重要、甚至主导性的角色,这一点已经开始形成一定的社会共识,许多开发商已经先后提出“园林先行”的概念,用以指导项目的开发过程。风景园林专业新时代的大幕才刚刚拉开。学习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不是为了简单复制传统园林,而是为在当今多专业整合的时代背景下使园林设计师处于主导性的位置,而这正是确保生态和谐,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必要和前提性条件。

3.2 精在体宜

精在体宜是中国园林独具匠心的精妙之处,利用自然材料反映自然现象之奇妙,对四时晴雨、季象变化不仅极为敏感,而且常以巧思加以利用,创造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孟先生对颐和园后山的雨水组织系统与后溪河的空间关系有十分透彻的分析,强调将预防山洪泛滥作为理水的首要目的[3]。孟先生曾在许多文章中详述中西文明的差异,认为治水不但使中国的农耕文明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因此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天人合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先人哲理无不与治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引水贯都”更是汉代以来中国城市规划普遍采用的手法,并促成了园林艺术的繁荣[4]。眼见每年入夏各地城市因暴雨而成泽国,很难想象我们是一个曾经拥有那么辉煌的治水历史的国度,严重缺水的城市却时常淹水,这种怪谬的现状反映了当今城市规划建设对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严重缺失。

在众多山地开发项目中,将场地雨水组织加以合理化的应用已经成为我们实践中的基本准则,例如在千岛湖旅游学院的园林设计工作中,我们提出将学院内的地表及建筑屋面雨水通过明沟排水的手法集中利用,并结合国际上先进的雨水花园的经验和手法,促成了学院内多样化湿生与半湿生植物群落的实现,其构思得到了甲方的首肯和支持。传统巧思和经验为当代园林设计创作提出了宝贵的借鉴范本。

4 博采众长,豁然自在

4.1 博采众长

孟兆祯先生是一位博采众长的集大成者,在讲授古典园林手法时经常以金石篆刻、书法艺术,甚至京剧艺术加以例证。在1980年代的一次授课时,孟先生用一段京剧过门来形容冬天的寒冷,其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孟先生对京剧情有独钟,年逾80仍唱戏不歇。孟先生在分析京剧唱腔设计时,认为京剧构思的搭架子与园林设计的主旨与布局有共通之处[5],从“诗言志,歌永言”到景寓情,各种艺术形式间的相似性脉络清晰可鉴。我因研究东西方园林相互影响而接触到中国明清外销瓷器,并因研读瓷器纹样而进一步明晰了中华文明与自然观西传的途径及西方自然式造园兴起的历史背景,得到了孟先生的认可。这种借助其它艺术形式来理解园林艺术本质的手法实为因孟先生博学的启发而萌生。

孟先生不但对于中华文化有着广博而精辟的理解,对于西方文明也是以豁达和开放的态度对待,其心胸之开阔和知识之渊博令自认为浸淫西方文化多年的我都自愧不如。在陪同孟先生考察美国东岸园林的时候,孟先生总能从规划、建筑和园林的各个方面找到可以借鉴的灵感,思维之活跃总令年轻一辈望尘莫及。孟先生治学的方法和态度一直是我学习和自我鞭策的动力,也促使我以开放和包容的心胸面对其他艺术形式和文明传统,吸收其养分,充实和发展自己的专业视野及思路。

4.2 豁然自在

在分析中西方文明自然观的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我提出“自然观首先是自由观”的看法,认为无论是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还是十七世纪荷兰风景画派的诞生,其自然审美都不是人们对于自然景物的单纯欣赏,而是用来反衬人们自身在社会体制中无法达成自己身心自由的愿望。孟先生指出,自由的概念是源自于西方,而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是自在的心境,这一字之差恰恰反映出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区别:“自由”与“自在”虽有众多相似的基本条件,却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自由是一种状态,自在是一种心境;有自在必有自由,有自由未必自在,自由是一种对外力的挣脱,自在是一种内心的平和;自由可以涉及一个群体,自在更专指一个个体;自由可以从战胜外力中获取,自在则需要在说服自身后获得;争取自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活得自在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终极目标。

无论是豁达的心胸还是自在的心境,孟先生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乐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素养和修炼是成为一个合格的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基本条件。要实现以园寓教、托景言志的目标,设计师自身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广达的胸怀。身正则言顺,孟先生以他自身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

5 结语

中国传统园林历经2 0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文明一座巨大的宝库,同时也是集中华文明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的复合型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最佳体现,也是中华文明影响世界的最佳代表。中国园林在近代也经历了与国际接轨的诸多阶段,交流和演进过程从未停止。继承中国园林的思想和理论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从风景园林的主旨,到风景园林创作的主线,以及细致入微的处理手法,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分析,以及他的创作实例,都为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园林打下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我们继承和创新中国园林树立了最佳的榜样。继承并非简单复制,孟先生曾一再强调风景园林的创新是当前重要的专业方向。将中国园林的核心思想与成熟的理论与国外优秀的理念和手段结合,按照项目所在地域的具体条件,面对项目的具体需求,用当今的材料和手段,服务当今的人群,反映当今的时代审美和价值取向,才是我们当代园林人的历史性责任。

师从孟兆祯先生已近30余载,从1980年代初期在北林求学,懵懂之时被孟先生的园冶例释所开悟,开始对园林产生由衷的兴趣,已然成就了我人生的一大幸事。记得当年在北林大门东侧绿地的抗震棚内听先生的园冶课,我因迟到而不敢贸然进门,便坐在门口的水泥台阶上听完一堂课程。现在已年过半百,有机会再次拜于先生门下,在实践多年后重新聆听先生教诲,如同人生两次中奖般诚惶诚恐,心中感佩之至。孟先生的教诲将会使我余下的职业生涯方向更加坚定,使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充实。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仅以孟先生常提到的这句名言与年轻的风景园林同行所共勉。

 

参考文献:

[1]孟兆祯.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赞[M]//孟兆祯.孟兆祯文集: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39.

[2]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7.

[3]孟兆祯.颐和园理水艺术浅析[M]//孟兆祯.孟兆祯文集: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226.

[4]孟兆祯.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哲理[M]//孟兆祯.孟兆祯文集: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18.

[5]孟兆祯.琴与心调,山水清音[M]//孟兆祯.孟兆祯文集: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37.

 

作者简介:

马晓暐/1963年生/北京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生/意格总裁兼首席设计师/研究方向:东西方文化与现代园林(上海 200031)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4第3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