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signerly Thinking of Modernist Landscape Architect Hermann Mattern (1902—1971)
(德)拉茨·豪普施托克 撰文 / (Germany)Lars Hopstock
魏 方译 / Translated by WEI Fang
摘要:因其在1926—1970年所设计的数百个不同尺度的项目,以及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教师,赫尔曼·马特恩跻于德国20世纪风景园林行业最主要的代表性人物之列。在此展示的信息是一项笔者正在进行中的关于马特恩的博士论文研究的组成部分。旨在为更深入地理解20世纪德国风景园林的现代主义潮流作出贡献。借助于一次有关“设计知识”的博士论坛机遇,对马特恩设计思维观点的探索被作为新的课题引入笔者的研究。马特恩尽管被认为是改革论者,却主要被看作是一位凭直觉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其作品中涉猎广泛的思想被认为是纯艺术和“非理论”的。笔者对此提出质疑,在此展示一种思考的渐进而非盖棺定论,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包容的见解,将他的设计作品与成文的论著一起看作其知识的验证形式,进而对理论的经典科学性见解加以否定。
Abstract: With several hundreds of projects designed at different scales between 1926 and around 1970 and as an influential teacher Hermann Mattern ranks amongst the principal representatives of twentieth-centu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Germany.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here was collected as part of an ongoing dissertation project about Mattern, which aims at contributing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ist currents in twentieth-century Germ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the occasion of a doctoral seminar about “design knowledge” a new topic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author’s research, as Mattern’s notion of design thinking was explored. Despite being considered a progressive, Mattern has mainly been regarded as an intuitively working artist.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the wide-spread notion of his work as purely artistic and “untheorised” is put into question. Presented here is a collection of thoughts rather than a finalised argument. The classical scientific notion of theory is rejected in favour of a more inclusive one, which considers his artefacts together with his written thoughts as attestation of his knowledge and theory.关键词:风景园林;赫尔曼·马特恩;现代主义;设计师式思维;通过设计之研究;关于设计之研究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ermann Mattern; modernist; designerly thinking; research through design; research about design
1 简介
1900年左右德国著名的园林风格之争引发了园林设计的变革,导致了几何风格的发展,即所谓的“建筑花园”。这种花园形式持续盛行,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从植物群落学这一新兴科学中获取灵感的观念开始流行,进而表现出更多的自然主义形式1。
马特恩被视为1930年左右花园设计重要的创新者之一2。他大为推广房屋、花园和风景之间的有机连接,这经常被误解为对几何形式的排斥。然而,他一生中从未教条主义地对待形式问题。马特恩终其一生致力于探索既响应当地条件又适应生活方式变化的设计出路。当时需要的不是一种新的风格,而是一种与新城市化社会的现实、社会结构和技术标准更为契合的新设计方法。他与第一任妻子赫塔·哈默巴赫尔(Herta Hammerbacher,1900—1985)在1933年合写的一篇文章中曾说道:“……一个花园被布置成所谓的建筑式还是有机式并不重要……最为重要的是线条是否画得深思熟虑。[1]”这句话概括了他的设计方法本质,表达了他对形式主义的排斥,以及他的功能主义观点。然而,他认为自己是艺术家,并不只关注理性主义地解决问题。这点在另一处马特恩对于花园设计的整体概念的有关引文中有所表现:“……空间的构成除了那些考虑有关视觉屏蔽,商品供应,可维护性,气候影响的抗性和稳定性等实际的,有利的和应用性的动机外……还包括非目的性的考虑”[1]。
2 花园展:创新的使命
马特恩作品的特征和体现其设计师式思维的特点之一是他对待限制条件的实验性处理方式。在与赫塔·哈默巴赫尔和著名的园艺家卡尔·福斯特(Karl Foerster,1874—1970)共同工作几年后,成为20世纪30年代里程碑式项目的斯图加特克勒斯伯格山(Killesberg)德意志帝国花园展(1939年)使马特恩第一次独立得到公众认可(图2)3。一些保守的、尤其是种族主义的园林设计师,批评马特恩的设计是非德国化的。另有一位同行认为马特恩的作品中现代性的个人主义,早就应该被德国的纳粹主义彻底清除[2]。尽管非正规的风格化的(例如纳粹符号“鲜血与祖国”那样的)“建筑标准”限制了他表现的自由,马特恩还是成功实现了本质上具有变革性的设计。在战后的1950年,他与建筑师拉尔夫·古特布罗德(RolfGutbrod,1910—1999)接受委托对部分损毁的该项目进行重建。他削弱了克勒斯伯格山公园的乡野风貌,将它变成一个充满显著现代形式特征的通透的公园(图3、4)4。5年后他设计的卡塞尔花园展,同样采用了透明而轻质的隔板和藤架来营造空间(图5)。
为了在1939年举办的花园展,规划进行了2年的时间。1950年,马特恩在斯图加特的二次设计却需要在几个月中就完成5。这也展现出马特恩典型的实验态度与对廉价材料驾轻就熟地运用。当时的预算极为紧张,但对有限材料最大化利用的需求也激发了马特恩无限的创造力,他因此也被尊称为“修补匠”。在马特恩辞世不久后,他的第二任妻子,摄影师比亚特·祖尔·尼登(Beatezur Nedden)在接受深入采访时,谈到了马特恩对资金条件受到限制的项目颇具热情:“自从花园展成为高酬报的项目,大量资金都被投入建设,马特恩对此类项目便一再推辞……他是一个喜欢即兴创作的设计师……6”这说明限制与困难对他而言是有利条件,而不是障碍。限制能够激发他的创造力并更利于他突破常规。
马特恩也被视为现代主义的倡导者。在早期现代主义运动中,他的设计实践打破了传统园林艺术的桎梏,抛弃传统的形式,他的作品是“创新的艺术”[3]。1955年在卡塞尔举办的联邦花园展就是展现他推陈出新的生动案例——就像1939年的帝国花园展一样——马特恩的设计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7。一些评论赞扬马特恩勇于冒险,大胆尝试新构造和新形式语言,用先锋的作品反抗修正主义浪潮的精神。另一些评论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花园中的亭台、座椅遮荫和种植容器等设施只不过是追求新变化的花哨伎俩。马特恩还为了在历史场所上建立新的景观象征要素,强调了柑橘园前被破坏残存的楼梯(图6)。对于荒废城堡本身的修复,他则使用了透明的新的钢与玻璃的结构。对于当代建筑师来说,这样的设计手法可能并不新鲜,但在战后的背景下,这种实验精神的确让很多人感到震撼。
3 超越知识与技能:教授风景园林中的设计专长
1966年,马特恩提议柏林议会举办一年一度的青年风景园林师设计竞赛,名为“彼得·约瑟夫·林奈”奖(Peter-Josep-LennéPrize),这一竞赛延续至今8。在颁奖典礼的同时,马特恩组织了一场关于普鲁士皇家园林总监彼得·约瑟夫·林奈(1789—1866)的作品展览9。在展览开幕式暨颁奖仪式的演讲中,马特恩引用2位欧洲著名园林理论家赫弗里·雷普顿(Humphry Repton)和克里斯蒂安·凯·洛伦茨·希尔施菲尔德(Christian Cay Lorenz Hirschfeld)的观点:雷普顿的提高园林设计师教育水平的要求,希尔施菲尔德的将景观教育融于艺术学院的要求[4]。
马特恩亲自在卡塞尔工艺学院开设了一门课程,第一次将园林建筑教育与其他门类的艺术提升到同一地位上10。虽然在卡塞尔的教学并非纯粹的艺术教学,可是课程比其他既有课程更为强调设计内容。在上述展览的开幕式上,马特恩还阐述了自己对建筑师和工程师的职业特征的看法,这进一步明晰了他认为设计是一门行业化的职业的观点:
工程师应该远不止仅是使用预制方式或滞止于成型材料的人。因为工程师必须有“头脑”,即天赋。将天赋应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这才是人类的本质11。
马特恩提到“人类的本质”是包含在“工程师”的角色中(在德国,风景园林师与建筑师的学术称谓是工程师),这一点揭示出他对设计的定义超出了技术、科学和艺术的范畴,甚至是多过它们的总和12。当然,这个概念听起来较为模糊,为了更好地理解马特恩的设计思想,有必要回顾其风景园林教育理念。
1950年,学术期刊《园林与景观》杂志邀请4位风景园林设计教授阐述他们的教学理论,马特恩发表了自己关于这一主题的看法。在其总体教育理念中,他对科学天赋与设计天赋进行了清晰的区别。对于在艺术院校教授风景园林,他有2条主要观点。首先,不同于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好设计师,学生需要有机会在与其他设计学科所进行的交流中集中精力于设计。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避免从起点就教育出半科学家,完全的科学家必须通过大学培养出来。但是在设计领域培养出科学与设计的折衷者是低效率的,而且难有好成果。真正的设计才能只能在相关的院系中熏陶培养出来,它们排他性地专注于设计问题。[5]”
马特恩第二个核心观点是他认为资格认证是没用的。这就是为什么他认为同其他德国的大学相比,艺术院校有很大的教学优势,艺术院校通过入学考试检测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挑选出合适的预备生,而不局限于成绩认可。依据马特恩的想法,卡塞尔工艺学院没有设立成绩认证,仅有研讨和设计课程的参与认证13。马特恩认为,很多毕业生以为资格证书可以使他们成为一个好设计者是过于天真的。他们在其职业生涯中会惊诧地发现,没有人关心资格证书,而更关注他们的技能和经验。
1961年,马特恩终于应邀担任柏林工业大学园林与景观设计系主任一职。他希望利用自己的威望提高人们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关注并更加深刻意识到因为景观破坏与糟糕的城市规划而导致的严峻形势。他精心拓展了原先保守的课程体系,还引入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创造性训练(图7、8)[6-7]。马特恩始终认为,设计教学的初衷就是通过教授设计技能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风景园林师。
“经验告诉我,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高中毕业后进入科学领域研究比进入艺术或技术领域更加容易,因为后两者都是创造性的领域。为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设计原理……除了基础科学知识之外,学生还需要去认识尺度、测量尺寸、通过图形和雕塑作品进行观察和感知。[8]”
马特恩最终在1970年从学校退休,除了身患疾病的原因,另一重要方面是年轻一代的观念已经改变。20世纪60年代末期,学生们对政治高度关注,他们希望讨论社会共同体等政治问题,而马特恩的教育理念无法继续实施,他仍希望学生通过绘图来解决问题[6]。尽管他一向批判不知变通的理想主义,马特恩还是被视为过时的现代主义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场对于现代主义遗产大规模的整理和回顾,使得人们对他作品看法开始转变14。马特恩不奉行新古典主义规范化、标准化的特征,也不相信学术圈主流的还原论思想。例如,在他的景观规划概念中,他对标准导则的有用性表示怀疑。在他看来,欧洲中部的景观是由人类进行彻底的影响的,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规划过程应该保持灵活性与弹性而非标准化[9]。同时,他一直同现代主义作品的社会目标保持密切联系,所以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现代主义者。
4 总结
马特恩不能代表主流,但他在德国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他的作品在今天看来在风景园林年轻的历史中有着代表性,尽管他的思想通常被认为是非理论化的,但却被认为是20世纪风景园林行业知识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介绍他设计实践与思考的一些典型方面,试图展示这位经验丰富的职业者是怎样将设计师式的专业特长看待为特定的知识类型。马特恩自己在教学中也视设计知识有别于科学知识。他对设计技能训练基础课程的介绍表现了他对这种知识训练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有限的篇幅内,本文试图对比马特恩自身设计师式专长的方面与他个人的设计见解。要点是指出对特殊的设计师式思维特点的知觉是诸如风景园林这样的设计专业的本质,长久以来它一直是学术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无论马特恩作为设计师进行专业实践,还是作为教授进行教学,实验与即兴创作都是其组成部分。此外,这些特点是马特恩个性中的固有部分。诸如倾向于即兴创作和非线性过程这样的特点在今天被看作是设计师式的特征。这对创造性作为自然天赋的角色提出了其他的疑问。
20世纪60年代人们付出大量努力试图寻找设计过程的科学公式,在此之后人们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认为没有一个泾渭分明的模型可以解释设计的过程15。因此设计师实际上的工作方法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我们通常所接触的20世纪上半叶实证主义传统。所以,如果我们考虑分析马特恩思想的历史价值,那么它深刻揭示了现代主义的复杂性。他在项目中处理政治、材料和其他缺陷与限制因素的方法展现了一种专长,它可以对当今有关“关于设计之研究”以及“通过设计之研究”的讨论作出贡献。
注:本文在是“设计研究”联合博士论坛论文基础上的删节版,该论坛由清华大学朱育帆教授与柏林工业大学尤根·瓦丁格教授联合组织,于2010年11月14—21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召开。本文作者的博士论文由谢菲尔德大学彼得·布兰德尔·琼斯和珍·伍德斯特拉指导。英文原文中的引文皆由作者从德文翻译。
注释:
1 关于这些趋势的德语简介可以参见: Johannes Stoffler, Gustav Ammann: Landschaften der Moderne in der Schweiz, (Zürich: gta-Verlag, 2008), p. 81-83. 更加理论 批判性的概述可以参见以下英文文献: Gert Gröning and Joachim Wolschke-Bulmah, “Changes In the philosophy of garden architec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ir impact upon the social and spati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Garden History, 9, 2, 1989, p. 53-70。
2 囿于篇幅限制,暂不介绍个人生平,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园林百科全书:设计与历史》中有关马特恩的条目:The Encyclopedia of Gardens: History and Design, ed. by Candice A. Shoemaker (London: Routledge, 2001), p. 859-862。在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Garden, ed. by Patrick Taylo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301-302.中也有相关介绍。不熟悉德语的读者可以查阅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Garden (p. 165 and 208, both written by Sonja Dümpelmann) 中Karl Foerster和Herta Hammerbacher的相关条目,在The Encyclopedia of Gardens (p. 559-562, written by Joachim Wolschke-Bulmahn)中查阅Herta Hammerbacher条 目,以更好地理解马特恩的作品内容。关于Karl Foerster, Herta Hammerbacher和Hermann Mattern共同设计的住区花园,参见: Grit Hottenträger, “New flowers-new gardens. Residential gardens designed by Karl Foerster, Hermann Mattern and Herta Hammerbacher (1928-c. 1943)”, Journal of Garden History, 12, 3, 1992, p. 207-227。目前为止最详尽的德语出版物是: Vroni Heinrich, Hermann Mattern, Gärten-Landschaften-Bauten-Lehre, Leben und Werk (Berlin: Universitätsverlag der Technischen Universität Berlin, 2013)。马特恩的学生包括风景园林师Gerd Aufmkolk, Gustav Lange, Günter Nagel, Donata Valentien, Klahn-Singer (Jürgen Klahn, Ulrich Singer)等。
3 参见 “Höhenpark Killesberg”条目: Patrick Taylor (ed.),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Garde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222-223。
4 作者不详, “Deutsche Gartenschau Stuttgart-Glückliches Zusammenspiel von Architektur und Gartenkunst”, Baukunst und Werkform, 7, 1950, p. 40-43; Vroni Heinrich, Hermann Mattern […] (2013), p. 140-142。1950年园林展 的插图很难获取。
5 1949年9月签署设计合同,1950年6月对大众开放。Vroni Heinrich, Hermann Mattern […] (2013), p. 140。
6 Beate Mattern接受《Grün》主编Otto Brüning博士的访谈,部分刊登在: Landkreis Kassel (ed.), Jahrbuch 1973 des Landkreises Kassel (Landkreis Kassel, 1973). p. 74-79 (76)。 5 12
7 《园林与景观》杂志1955年10月刊The October edition 1955 of the journal Garten und Landschaft (p. 4-9) 刊有马特恩几位著名同行的评论文章,如Pietro Porcinai。
8 参见网页http://www.stadtentwicklung.berlin.de/aktuell/wettbewerbe/lenne/en/ausschreibung.shtml (accessed 20/02/2014)。
9 参见H. Mattern, Peter Pfankuch, Peter Joseph Lenné所做的有关1966年Berlin: Senator für Wissenschaft und Kunst/Akademie der Künste的展览目录。
10 关于马特恩教学生涯的更详细的讨论,参见: Lars Hopstock, “Vom Bauhaus zum Studium generale-Hermann Mattern (1902—1971) als Lehrer”, Stadt+Grün, 61, 7, 2012, p. 22-27。
11 H. Mattern, “Zur Eröffnung […]”, Garten und Landschaft, 76, 4, 1966, p.120-122。“Geisteswissenschaften”(=History, Languages, Philosophy, etc.) 是一个德语理论,大致等同于英语中的 “humanities”,但是不包括艺术“arts”。
12 关于当代普遍对于马特恩“相对进步”和“领先时代”的评价,参见对比案例: Stefan Körner, Theorie und Methodologie der Landschaftsplanung, Landschaftsarchitektur und Sozialwissenschaftlichen Freiraumplanung vom Nationalsozialismus bis zur Gegenwart (Berlin, Universitätsverlag der TU Berlin, 2001) p. 126-164。
13 来自2008年11月与Ute Lienemeyer-Russell的交流。
14 对比:Gerd Gröning, “Anmerkungen zur Europäischen Gartenkunst des 20. Jahrhunderts: Eine Renaissance des Interesses an der Gestalt von Gärten?”Garten und Landschaft, 4, 1995, p. 50-58。德国 国家艺术委员会在1982年即较早地在展览中展出马特恩的作品,参见附目录Hermann Mattern 1902—1971, Gärten, Gartenlandschaften, Häuser, ed. by Akademie der Künste (1982)。
15 参见:Jesko Fezer,“A Non-Sentimental Argument. Die Krisen des Design Method Movement 1962—1972”,出自:Daniel Gethmann and Susanne Hauser (eds) Kulturtechnik Entwerfen. Praktiken, Konzepte, Medien in Architektur und Design Science (Bielefeld: Transcript, 2009) p. 287-304。
参考文献:
[1] Mattern H. Gartenbilder[J]. Baukunst und Werkform, 1961(1): 317-333.
[2]Wilcaek C. Über die Stuttgarter Reichsgartenschau[J]. Die Gartenkunst, 1940(2): 22-25.
[3] Kreisausschuss des Landkreises Kassel (Hrsg). Jahrbuch 1973 des Landkreises Kassel[M]. 1973: 75.
[4] Mattern H. Zur Eröffnung der Peter- Joseph-Lenné-Ausstellung in der Akademie der Künste Berlin[J]. Garten und Landschaft, 1966, 76(4): 120-122.
[5] Mattern H, Seifert A, Wiepking F H, Wolf U. Die Ausbildung des Garten und Landschaftsarchitekten[J]. Garten und Landschaft , 1950, 60(10): 1-5.
[6] Heinrich V, Mattern H. Gärten- Landschaften-Bauten-Lehre, Leben und Werk[M]. Berlin: Universitätsverlag der Technischen Universität Berlin, 2013.
[7] Hopstock L. Vom Bauhaus zum Studium generale[J]. Stadt+Grün, 2012, 61(7): 22-27.
[8] Mattern H. Der Studiengang für Architekten des Landbaues, der Gartenkunst und Ortsplanung an der Technischen Universität Berlin[J]. Garten und Landschaft, 1963, 73(9): 281.
[9] Mattern H. Der Landschaftsaufbauplan[J]. Garten und Landschaft, 1965(2): 46-48.
作者简介:
(德)拉茨·豪普施托克(LarsHopstock)/柏林工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系科学研究员/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国现代主义园林历史与理论
译者简介:
魏方/1985年生/女/河南郑州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 >> 点击这里查看本文中文版《论现代主义风景园林师赫尔曼·马特恩(1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