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中国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三等奖: “COMM[UNIT]Y”——一种可持续的模块化景观

冯璐 / FENG Lu
孙依梦 / SUN Yi-meng
陈曦明 / CHEN Xi-ming
邓婧 / DENG Jing

摘要:介绍了2014年第51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三等奖作品的构思过程和主要内容。以快速城市化和大量贫民窟涌现下面临环境恶化、社会分化等问题的哥伦比亚马德林城镇San Cristobal为背景。方案力图通过引入一种小型、基 本、系统化的模块景观来转化当地强大而具有破坏性的“非正规”力量为有利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正面力量。这种景观经济、便于操作,能被当地居民轻松掌握,并能通过不同的组合解决不同问题,且能适应于城市密度的不断发展,可为全球城市化转型浪潮中 的城镇发展提供一个模型。

关键词:风景园林;贫民窟;模块景观;公众参与

Abstract: The creating process and design contents of the Third Prize winner in the International College Student Design Competition of the 51th IFLA Word Congress 2014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San Cristobal is confronted with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social segregation brought by informal settlements and growing urban density. The project seeks to utilize the informal development force by composing a development model with small, basic and systematic units that are accessible, affordable, and applicable for local peopl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units and collaboration of various groups, the project tries to accommodate the growing dens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be sustainable and adaptable to a larger horizo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formal settlement; modular landscape; public engagement

3-1

1 解题

1.1 竞赛题目

2014年第51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大学生设 计竞赛的主题是“Urban Landscapes in Emergency— Creating a Landscape of Places”。竞赛的目的是促进“对 于风景园林的思考和行动”的重要性的反思,并把它作为理念 和工具来引导全球化的转型浪潮。我们认为,风景园林不仅能 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更能全面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 更有意义的城市生活[1]。

1.2 题目解析

面对这届竞赛的主题,我们的理解重点放在“危机”和 “场地”上。“危机”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不是一块理想 场地供设计者来构建一个伊甸园,而是一块布满疮痍的问题场 地等待通过设计来重获新生。另外一方面,“场地”则强调了 对当地状况的尊重和利用:我们在直面场地问题的同时也要充 分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背景;同时,在有效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用新的设计来赋予可持续的生机。

1.3 项目选择

经过对竞赛题目的解析,再加上竞赛目的中的“全球化 的转型浪潮”的描述,我们将着眼点放在正在经历全球快速城 市化进程下的城市环境,当城市基础设施赶不上城市密度的爆 炸,各种“危机”开始滋生。

而笔者有幸参与了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哥伦比亚Pontifical Bolivarian大学共同主持的马德林城市贫民窟改造项目,项目正 好符合竞赛的主题和主旨。马德林作为南美经济发展最快、人口 增长最快而自然环境限制最大的几个城市之一,犹如一个放大 镜,将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鲜活而具象地展现在世界面 前。另外,它不仅存在着发展的“危机”,同时也存在着“场 地”的特色,当南美特有的风土民情遭遇独特的河谷地形,造就 了独特的山中贫民窟。这样一个集代表性和独特性于一身的场地 为竞赛方案创造了丰富的可能性。而两校的合作,又为增加调研 的全面度和设计方案的深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 场地分析

2.1 城市化下的San Cristobal

San Cristobal是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马德林的一个行政 区。马德林是一个河谷城市,San Cristobal位于市中心的西 北面山麓。一个世纪以来,马德林地区的人口从5万增长到了 350万,而San Cristobal的人口也预计在2050年翻三番[2], 它一直作为马德林市区的睡城,吸纳着来自各方的移民。在 如此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下,大量的贫民窟开始滋生,并不断 向山区蔓延。

2.2 主要问题

调研发现,San Cristobal主要面临4个问题:山体滑坡、水 体污染、农田退化和公共空间缺失。San Cristobal处于山体滑 坡多发地带,近年来全球气温变化导致的雨水增多更是加剧了 滑坡的风险,而没有护坡措施的房屋开发则像导火索,随时可 能导致灾难的发生。另外,由于贫民窟缺乏基础设施,对环境造 成了极大的污染。而San Cristobal溪流密布,水流夹带着废水 和废料,使污染进一步恶化。同时,在不稳定的地质结构和污染 的双重作用下,原来重要的经济支撑——农田也遭遇了大范围的 退化,致使当地的农民也和外来者一样变成了马德林市区的通勤 者。再者,不论是自发形成的贫民窟,还是政府开发的公共住 房,都没有足够的公共空间,这消解了马德林原本重视户外活动 的传统。拥挤的居住条件下,群体间的分裂也日渐严重。

所以,一方面贫民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 贫民窟的发展模式和San Cristobal的自然条件也限制着居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San Cristobal急需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3 设计策略

3.1 设计理念

San Cristobal是全球城市化浪潮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方案旨在通过这一案例的研究为处于危机中的城市贫民窟提供一 个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模型。项目题目“COMM[UNIT]Y”强调了 英文单词社区“COMMUNITY”里面的个体“UNIT”,和个体 间的协作“COM”。个体是指,设计通过将各个干预措施分解 为当地居民能轻松掌握和应用的基本单元,单元具有简单性、可 重复性、可变化性和可组合性;协作是指,项目强调利用当地的 民间力量,通过自下而上的途径将居民、政府、开发商、NGO 等各个组织协同起来,共同进行方案的实施。

3.2 试验场地与验证

为了将我们的理论和实际结合,同时试验理论的可操 作性,我们需要选择一块试验场地。我们用的方法是拼图 (mapping),即将反映各个问题的地图重叠起来,以观察问题 之间的联系,找到问题重叠度最高、问题最严重的区域。如果 我们的模型在最具挑战性的场地下是可行的,那它应用到其他场地也将同样具有可行性。拼图后,我们选择了位于新(政府开 发的公共住房)旧(贫民窟)之间的,同时具有上述4个主要问题 的地块作为试验场地。

4 设计方案

4.1 景观单元

我们将景观的干预手段进行分解,形成4组景观单元,分 别应对于山体滑坡、农田退化、水体污染和公共空间缺失4个 主要问题。每个景观单元将干预手段进行量化或者拆分,形成 模块化的操作方法,当其应用到实际建设中可以如同砖瓦般进 行模数化复制。同时,应对不同的环境,基本单元可以进行变 形,形成若干衍生单元。例如应用于山体滑坡的景观单元,有4 种干预手段,分别为:坡耕起垄、横坡耕作、香根固坡和石笼 梯田。对应于不同的坡度和土质,每个单元提供基本的建造尺 寸、材料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形,以供选用。将景观模块化的 一个原因是希望鼓励当地居民的参与,通过分解为最易掌握的 基本单元,居民有能力自我操作。另外一个原因是增加景观的 灵活性,因为不同单元由不同个体完成,居民可以根据当地情 况的细微区别选择不同的单元,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

4.2 建筑单元

调研中发现,当地居民采用一种可增加层数的灵活的建筑 形式。我们将此应用到建筑单元的设计中:引入一种开放的梁柱 结构,并结合当地的红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一个梁柱结构即为 一个建筑单元,不同的开闭程度决定了不同的功能,且功能可以 在不同时期进行转化。例如在初期,全开放的单元可以作为公共 活动空间或者屋顶花园,而随着经济的增长,单元用砖闭合后则 成为居住场所。同时单元的个数、建筑的层数也由当地居民自主 决定,并可根据以后的需求进行增加。而不同功能的建筑单元通 过组合形成丰富的空间类型并适应多样的需求。由于建筑单元简 单、可重复、可组合,建筑建设可由当地居民完成,并且适应于 快速人口增长下的日益增加的住房需求。

4.3 单元组合

景观和建筑单元进行组合可以形成系统,适用于不同的环境。

居住区环境:目前公共空间的缺失是居住环境的一个主要 问题。我们通过一系列空间创造单元的组合,将屋顶空间、屋 下空间与固坡工程下形成的台阶、挡土墙等相结合,充分利用 现有的剩余空间,为居民提供交流和休闲的场所。

农田环境:场地北侧与现有农田相接,且农田由于山体滑 坡和环境污染等原因退化严重。通过针对山体滑坡和农田退化 等景观单元的组合可以对农田进行加固和保护。同时,我们选 择既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又能涵养水土的作物如木薯[3]等将生产 和护坡相结合。

道路环境:场地内的道路基本沿等高线设置,且结合道路 采取一系列护坡景观单元,如土工格室、植草石笼等。道路与 场地建设前期的土地整理同时进行,并与强化后的建筑一起成 为防治山体滑坡的主要措施。

溪边环境:San Cristobal溪流纵横,场地内也有溪流经过。 大量的降雨是山体滑坡的主要诱因,而水体污染则是另一个问 题。一系列水体景观单元如滞留池、生物洼地等的组合将形成一 个雨洪控制体系。另外,我们也将通过这个系统,利用场地本身 地形提供的重力条件将雨水和生活用水进行收集、过滤和回收。

4.4 公众参与与各方协作

我们不仅注重物质层面的设计,也把社会层面作为重要的 组成部分。目前San Cristobal面临的危机主要根源于快速城 市化进程中的“非正规”的民间力量。这股力量强大而没有制 约,致使贫民窟如恶性肿瘤一般滋长,侵蚀环境的同时也极大 地限制了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设计的初衷不是将所有的症结 连根拔起,而是引导和改造,使这股可怕的力量转化为有利于 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公众参与即是对这种力量的转化, 而各方协作则是对其的引导。

4.4.1 公众参与

首先,公众参与将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生活水平提高。目前,San Cristobal的就业率仅为78%,主要原因 为文化程度低(受教育程度为9.4%)[4],以及大量农村移民冲击 下的城市就业机会的饱和。方案设计中通过将景观模块化、易 操作化,可以使当地居民胜任大部分的改造建设工作。另外, 景观和建筑单元中回收材料的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为当地 居民提供了另外一个经济来源。

其次,公众参与增加项目实施的灵活性。调研中发现, 目前政府开发的公共住房一般采用同样的户型,这使得经济条 件差的居民难以负担而条件较好的居民需求不能满足。另外, 景观设施单一,利用率低,不少住户开始在自家的空地搭建庭 院、菜园、活动场地等。通过公众参与,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 经济条件和需求来调整建筑密度和场地用途,减少资源浪费。

再次,公众参与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增加建 设维护的主动性。通过邀请当地居民参与多次设计会议,可以 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对方案的认同感。而贴近当地实际需求的 设计和居民参与其中的建设过程也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后 期场地的自我维护奠定基础。

4.4.2 各方协作

项目只有在居民、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教育机构、NGO等各个参与者的合作下才能完成。调研发现,只有居民参 与的自发建设最终变成了贫民窟;只有政府和开发商参与的公共项目都因为脱离居民需要和缺乏环境可持续性规划而难以维 持。因此,我们的方案除了提供设计图纸,更是提供了一个多方合作的渠道:居民提供劳动力和规划设计建议,政府为居民和开发商提供政策支持和鼓励机制,设计单位和政府提供长期规划和区域统筹,开发商提供资金支持并从土地价值的提升中 得到反馈,而教育机构和NGO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项目。协作中充分利用各个参与者的优势,并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奠定社会基础。

5 结语

除了试验场地之外,这种发展模式同样也可以被应用到 具有相似问题的其他场地,为快速城市化下贫民窟的改造提供一个发展的可能性。而除了项目之外,我们也体会到,要解决 一个场地的危机,也许最好的方式不是引入强大的外力大刀阔斧,而是化整为零以场地自身的力量来进行修复。

致谢:感谢王向荣教授和林箐教授的悉心指导,感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师生在方案设计上的建议,感谢哥伦比亚Pontifical Bolivarian大学师生在资料和场地调研方面的支持。

>> 点击这里下载高清晰竞赛图纸(压缩包)

 

参考文献:

[1] 李慧,吴丹子,冯璐,等. 漂浮的城市,漂浮的 模块[J]. 中国园林,2012(11):39-43.

[2] San Cristóbal plan de desarrollo participativo co rregime n ta l 2006-2016[R]. Medellín : Corporación Ecológicay, Centro Administrativo la Alpujarra, 2006.

[3] Hillocks R J, Thresh J M, Bellotti A. Cassava: Biology,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M]. London: CABI Publishing, 2001: 104-106.

[4] Plan Especial de Ordenamiento Corregimental de San Cristóbal[R]. Medellín: Departamental Administrativo de Planeación, 2011.

 

作者简介:

冯璐/1987年生/女/浙江人/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1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北京 100083)

孙依梦/1990年生/女/浙江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纽约 10027)

陈曦明/1987年生/男/广东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纽约 10027)

邓婧/1989年生/女/湖北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纽约 10027)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中国园林》2014第10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