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霏 / DONG Xue-fei
李骁逸 / LI Xiao-yi
李婉仪 / LI Wan-yi
摘要:介绍了2014年第51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四等奖作品的设计思路和成果。设计以素有棉花港之称的孟买作为研究对象,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人口的压力以及资源的浪费和可持续利用的效能低下导致了孟买城 市的资源紧张以及发展受限。作品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构建了棉花的可持续利用新模式,借此缓解城市发展的危机。以设计出一 个城市中以棉布的再利用为主导的,节约能源,结合经济、农业、政治等相关社会问题的材料循环的有意思的建筑空间为最终解决 方案。
关键词:风景园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景观规划与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idea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4th Prize winning project in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mpetition of the 51st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Congress. Mumbai, known as the cotton port,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ity,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wasting of resources, and low efficiency in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have led to tensions of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for the city. By means of landscape design, a new model of sustainable use of cotton is built, thereby to ease the crisi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disposal of cotton cloth materials is finally solved through an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ed mainly for the reuse of cotton cloth, which is energy-saving, integrated with economic, agricultural, political and other related social issues, and interesting as well.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1 解题
1.1 题目分析
“Urban landscapes in emergency”可译为危机 中的城市造景。Emergency在具体语义中理解为紧急情 况,非常时刻;在专业名词中还有一个意义是“涌现”, 一种当代新兴的跨学科学术理论。虽然2种解释并没有直 接联系,但我们在解题初期也将涌现理论纳入了解题的出 发点,以期能够从中找到某种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题目中限定了2~10hm 2的场地面积,暗示了场地 在形态要求上的强化,规划层面的淡化,“creating a landscape of place”强调了“creating”这个点,它既 表示创造景观的过程,又暗含着城市、人、景观三者之间 的互动与联系,我们需要利用危机中潜在的有利因素搭建 这样一个平台,使得城市、人类、景观形成一种良性的合 作,共同解决我们所面对的危机问题。
1.2 选址及定位
棉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纤维制品,其生产 以及棉花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经调查,做一条裤子所用 的水量为生产大米的20倍左右。棉布生产过程中的用水量 大约占全球总用水量的2.6%。然而由于条件所限,很多 发展中国家的棉布生产存在着很多问题,给环境带来了巨 大的压力。
基地最后选择在了印度首都孟买的马哈拉施特拉邦海 湾。孟买是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地以及第一大棉花出口消费 地,由于经济水平和硬件设施所限,导致棉花的生产及棉布 制作产生了大量的问题:1)灌溉中的水浪费,2)栽培过程中 的水污染,3)棉布生产过程中的水污染,4)棉布利用终期随 意丢弃以及没有注意再利用。孟买棉花生产的主要水源来自 于马哈拉施特拉邦海湾,这里有大量的棉花田,最近几年水 量大幅下降,甚至导致戈拉瓦里河有消失的危机。
2 场地主要问题及条件分析
2.1 问题
孟买位于印度西岸,是印度最大海港,是印度人口 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根据2010 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孟买人口约为1 800万,由于年平均 人口增长率达到2.2%,预计到2015年,孟买大都会区的 人口排名将上升到世界第4位。人口的压力给孟买带来的 不仅是自然条件的恶化,更是社会环境的不良循环。过多 的人口导致孟买遭遇严重的城市化问题:存在大量的贫困 人口,公共健康、职业和教育水准欠佳,发展空间严重不 足。资源的浪费和可持续利用的效能低下导致了城市的资 源紧张以及发展受限①。
2.2 场地制约条件
孟买目前的环境限制主要在于严重的人口压力和有限 的资源之间的不平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效率低。另外在 资源利用方面薄弱的基础设施也是影响当地生态、经济、 人文恢复的主要制约因素。
2.3 现状机遇条件
2.3.1 产业优势
孟买是印度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是仅次于加尔各答的工商业大城市,素有“棉花港”之称,是全印纺织 业的中心,棉纺业发达闻名于世,它的纱绽和纺织机数量 占全印的1/3,每年生产大量的棉纱、棉布,行销印度各 地、东南亚和欧美各国。
2.3.2 交通优势
孟买拥有一个天然深水良港,这个港口承担印度超过一半的客运量,货物吞吐量也相当大。港区在撒尔塞特岛 的东边,长20km,水深10~17m,为天然避风良港。 2.3.3 地理水文优势
孟买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种植。市内 有3条小型河流,都发源于桑贾伊·甘地国家公园。该市 的海岸线非常曲折,呈锯齿状,因此拥有众多的港湾。撒 尔塞特岛的东海岸,被大片的红树林沼泽所覆盖,拥有极 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西海岸有2个海滩,称为珠湖海滩 和焦伯蒂海滩。由于靠近海洋,覆盖市区的土壤以沙土为 主。在郊区,则主要是冲击土,相当肥沃。
3 设计策略及目标
对于设计地块所呈现出的废旧衣物堆积与丢弃问题, 我们希望用一个更加生态环保、循环利用的方式实现对它 的处理。
通常情况下废旧衣物会被当成垃圾直接扔掉,而通过研究发现,棉衣的废弃材料可以变废为宝,转化成无纺布 作为棉花的种植原料运用于种植田的培养基中。同时,为 了解决棉花的吃水问题,我们将棉花种植田搬到了城市边 界的水面上,既解决了灌溉过程中的水浪费问题,又能利 用棉质材料作为原料种出棉花,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1]。 最终以种植田为单元,结合人们的活动需求,塑造出多样 的景观空间,将农场转型成为一个水上生态公园。
我们希望把这种“以棉布生棉花”的种植模式加以推 广,结合当地的经济、能源、农业等各种社会问题,普及 至孟买甚至其他适合的印度地区,最大限度改善城市发展 中出现的棉布消费过度的境况,进而构建全民的棉花生态 循环链条。
4 棉花造景原理
“以棉布生棉花”的生态生产原理分为两大部分,一 是棉花的种植原理,二是棉花的生产利用原理。
4.1 棉花的种植原理
通过对棉花生长需求的研究,我们发现除常规种植 外,还有一种培育方法称为水培漂浮育苗法,即不使用土 壤,而是用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作为植物生长基础。于 是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我们确保了水培的可操作性,创造了水上棉花农场[2]。
农场的棉花培养基主要由4种材料构成:被回收处理后 得到的无纺布纤维作为最重要的材料,起到了水源吸收与过 滤、根系支撑和允许空气渗透的作用;回收得到的纺布形成 网状的支撑槽,使培养基中有足够的空间保证根系生长;干 泥用作棉花的生长容器,其中含有所需的营养元素;培养槽 的两端分别用木棍作为漂浮的支撑。这种以无纺布为基础的 无土栽培机制具有无害虫、少农药、减少栽培基质、降低移 植需求、提高营养质活性、节省培育时间、节省人工成本、 更易控制种植需求及根系更加强健等优势。
在此基础上以种植田为单位,模拟出不同形态的结 构,形成功能多样的景观分区,将人的活动与农场相结 合,最终设计为一个综合的水上生态公园。
4.2 棉花的生产利用原理
通过水上农场得到的棉花可作为棉衣的生产材料进行 加工利用,而废弃的棉衣可通过搅碎、分解、生物降解等工 序得到无纺布。无纺布主要由网状的纤维结构和球状的气囊 构成,不同大小的气囊颗粒可吸收噪声、能量、灰尘及水 源,而网状纤维结构负责储存,作为下一轮棉花生长的重要 原料来源。至此形成了整个棉花生长的循环链条,实现了废 弃棉衣的再利用。
5 整体规划模式
在棉花湾的整体设计中,广泛采用生产、科普、能源 回收相结合的方式将棉花种植赋予更多层次的利用。将农业种植设置于水陆交接处有利于形成陆地城市空间的边缘 解锁,减少了水域对于城市发展的限制。设计中利用滨水 的肥沃土壤以及水上种植池形成具有综合效应的可循环棉 花种植基地。
其中临近城市的主要空间用于棉花的景观化种植,形 成观光体验农业片区,重在展示棉花的可观赏性同时兼顾 棉花生产;地形多样、空间丰富的东北部主要用于棉花新 品种的研发,种植空间的变化利于各类棉花品种的试验种 植;棉花循环利用模式展示区和城市DIY棉花农场主要借 助棉花纤维的回收形成可循环种植基质,为更多作物的种 植提供空间;棉花产业的科普展示区域旨在深化孟买市民 对于城市的支柱产业——棉花产业的认识与了解。
6 区域设计
6.1 涌现理论的应用
涌现理论的核心在于“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及 “简单生成复杂”,我们从中可以利用它的集群效应。
场地根据其功能划分为不同大小的网格空间单体,每 一个单体都是一个自适应的个体:废弃布料制成的棉花土 既为棉花提供了生长的载体,又为其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营养元素,经过时间的沉淀,无用的物质又会被海洋微生物分解,完成了能量的最大化保留。新的棉花土依靠游人与景观的互动来补充。
不同的单体通过人的流动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并以人为载体完成了单体与单体间的能量流动,使得整个场地所发挥的效能远远超过单个个体的简单相加,对危机的场地景观做出了有力的回应。
6.2 功能性场地设计
设计区域内最主要的功能场地分为4类:山地单体、 水域单体、广场单体和种植单体。
山地单体主要以栽植植被为主,主要起到调节气候及增加绿地率的作用,并形成一定的景观阻隔和空间的分割。
水域单体可以使戈拉瓦里河延伸到场地内部,使得整个海上农场具有了领域的中心,并且引入的河水可以用作棉花的灌溉。
广场单体包括剧场、观景平台等硬质场地,为游人的游览提供休憩区域。
种植单体通过路径的设置分为不同的5类,每一类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不同的路径单体组合成种植区域的复杂路网,游人可以在当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场地进行 互动。
6.3 建筑空间设计
场地中部的建筑具有聚会、娱乐、教育等功能,整个 表皮的构造是通过各种尺寸的棉花构架在每个曲面点法线 方向上的随机偏移形成的,偏移后的体块形成了丰富的立 面阴影,并将自然光以另一种方式引入室内。通过在室内 设置投影装置,重现棉花的种植及棉布的生产过程。
7 结语
关注人类生存空间与自然生态的平衡,通过从问题中 发现契机,采取经济可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解决问题是 未来景观发展的一种趋势。面对日益被破坏的环境,我们 所采取的一定是一种低调的可持续介入的态度,通过在人 类与自然之间搭建合理的平台,使景观的发展和变化是一 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构筑物。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受到了很多启发,园林不是目 标,而是一种通道,一种工具,是一种最顺应自然环境的 解决社会性问题的方法。风景园林师亦非单纯的风景创造 者,他们关注大众,关注自然,关注人文,关注社会问 题,同时有机地利用园林,创造宜人的空间。
致谢:感谢导师李雄教授、刘志成教授和钱云副教授在竞赛过程中对我们的悉心指导,并对我们的方案给予中肯的意见,是 他们的指导让我们的作品得以顺利完成,并感谢给予我们帮助的 所有老师和同学。
>> 点击这里下载高清晰竞赛图纸(压缩包)
①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7247.htm
参考文献:
[1] 张智.棉花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652.
[2] 毛丽.水培栽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145-146。
作者简介:
董雪霏/1992年生/女/山东泰安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10级本科生(北京 100083)
李骁逸/1990年生/男/河北张家口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10级本科生(北京 100083)
李婉仪/1991年生/女/山西太原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10级本科生(北京 100083)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