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中国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功能主义下的浪漫与诗意:北欧女风景园林师的“自然”语境

摘要:根据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生态环境的退化与对女性的压迫有一定关系。作为以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为本质任务的风景园林师中的女风景园林师,她们的创作是否有着特别的不同?20世纪30—60年代是北欧功能主义盛行的年代,瑞典的乌拉·波多夫、挪威的卡伦·莱西塔和芬兰的玛莉斯·罗森伯耶3位知名的女风景园林师,以不同的方式把现代性和自然风景融入作品中,以自然作为有强大力场的无限场景去实现设计的意义,创造出浪漫与诗意的功能主义作品。

关键词:风景园林;功能主义;北欧女性风景园林师;自然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cofeminism, there i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Since landscape architects work on how to deal with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what is very special for which the female landscape architects have created? It could be found the answer dated the Nordic female landscape architects. It was during 1930-60’s that functionalism was popular in Nordic countries, and Swedish landscape architect Ulla Bodorff, Norwegian landscape architect Karen Reistad and Finnish landscape architect Maj-Lis Rosenbröijer, who are well-known female landscape architects, had combined the modernity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into works with their own ways. They had created many works featured romantic and poetic functionalism leading by respecting nature as a powerful stage to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sig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unctionalism; Nordic female landscape architect; nature

蒙小英 / MENG Xiao-ying

1974年法国弗朗西斯·德·奥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首次提出的“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将女性与自然连接,开启了女权主义与自然的对话。20世纪90年代高涨的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关爱自然,“对女人的压迫与自然的退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1]。在当下的“生态”话语权下,女性与自然关系的讨论、各设计领域对女性以及女性设计师的关注逐渐升温。实际上,无论是来自文化的影响,还是女性因自身生理而拥有的“自然”潜意识,女风景园林师的创作一直都与自然密切关联着。20世纪30—60年代北欧功能主义时期知名的女风景园林师,瑞典的乌拉·波多夫(Ulla Bodorff,1913—1982)、挪威的卡伦·莱西塔(Karen Reistad,1900—1994)和芬兰的玛莉斯·罗森伯耶(Maj-Lis Rosenbröijer,1926—2003),她们不仅秉承北欧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风景的珍视和欣赏,而且的确深谙自然的意义,在各自的设计作品以不同的方式,把对北欧气候下自然与风景的敬重和热爱注入设计中,以女性的敏锐和细腻的视角,在北欧的“自然”语境下,创造了浪漫与诗意的功能主义作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她们对本土风景的热爱。

1 乌拉·波多夫

1900年左右,瑞典极少数学校招收女生,学校教育还只是教她们如何维护自己的花园或是怎样通过园艺来教育儿童。1900—1950年,瑞典大多数女性花园设计师都是在国外接受的专业教育。例如,以绘制精美线条图而获声名的埃斯特·克莱森(Ester Claesson,1884—1931),与瑞典著名风景园林师海么林一起合作的英纳·威德堡(Inger Wedborn,1911—1969)都是在德国留学的。波多夫留学英格兰,1935年从雷丁大学(Reading)毕业。毕业后,她在斯德哥尔摩公园局工作,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能获得在公园局工作的女设计师。1937年波多夫成立事务所,是瑞典第一个成立自己事务所的女风景园林师。1948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成立,波多夫通过它与欧洲许多同行建立了联系,并成为把功能主义引入北欧风景园林的设计师之一。

从20世纪20年代起,尤其是30年代和40年代,瑞典工业化程度增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区建设大量开展,小区设计成为那一时期所有风景园林师最多的设计任务。波多夫作品中有许多小区是瑞典国家住宅局(HSB)开发的,如Stora Vika的小区、布罗斯(Borås)Budkave小区、斯德哥尔摩的莱姆斯尔摩小区(Reimersholme),正是这些小区,使她名声大噪。波多夫认为,小区环境应是一个受欢迎的公园,公园中要有好的游戏场、儿童戏水池,还要有老年人可以停坐和遮风避雨的地方,以及年轻人进行日光浴的地方。除小区外,波多夫还设计有Berthåga墓园,位于摩拉(Mora)的科松登(Korsudden)墓园,凯朗公园(Källängsparken)和位于索夫堡(Sölvesborg)的提沃利公园(Tivoliparken)。波多夫发展了瑞典的浪漫功能主义,对基地周围环境有着卓越的统筹与整合利用能力,她能通过添加小体量的与环境相关的内容,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新环境。

1.1 瑞典合作协会总部屋顶花园(Swedish Cooperative Union,1943年)

1943年当很多国家都处在“二战”的炮声和阴影中时,瑞典却在为国民的健康和幸福而努力。瑞典合作协会总部屋顶花园成为这一时期福利社会建设最知名的代表作品[2]。屋顶花园位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波多夫把它设计成一个可以呼吸自然气息的空中休闲花园。员工们可以在屋顶花园上做健身操,进行日光浴和各种休闲活动(图1),甚至可以一览斯德哥尔摩壮观的市容。屋顶花园上还设计有可供活动之后淋浴的设施,以及漫步的空间和一片称为“荒野”的小区域。“荒野”区里种有一些小树、灌丛和草地,使员工们在空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无处不在。屋顶花园建成后多年,一直非常受员工欢迎。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原因,屋顶花园缺乏维护,此后日渐衰败。现在屋顶花园空间依然存在,只是看不到任何植物了,协会总部大楼也出租给几家小公司使用。

1.2 莱姆斯尔摩小区(Reimersholme,1942—1946年)

在瑞典,功能主义不止是一种建筑风格,它还是建设一个社会的行动准则和计划。1930—1959年,融合了瑞典社会的政治理想与斯德哥尔摩学派风格的瑞典住宅庭院,把自然植被和岩床有机统一在住宅院子和花园中被称为“北欧浪漫的功能主义”[3]。莱姆斯尔摩小区环境设计,是这种庭院环境的代表,也是波多夫的知名作品。莱姆斯尔摩能在那个年代成为受欢迎的小区,不仅仅因为住宅本身,小区内的山体、岩石、住宅与住宅间大量的树构成的优美环境也是重要原因。莱姆斯尔摩①是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一个小岛,仅有一座桥与外界相连。20世纪40—50年代,许多瑞典风景园林师都非常关注瑞典自然环境的保护,并把树的生长和露出地面的岩石视为是创造好环境的有用资源。小区以营造公园中的家为理念,波多夫保留岛中部偏北的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山林部分,住宅沿山体周边布局,住宅高度的变化与岛上的起伏地形和林地环境相统一。8~9层的高房子位于山顶部分,3~4层的低层位于山坡下部,总体上形成朝向西面开放的U形建筑布局(图2),给人以开放和受欢迎的印象。在小区内起伏的山地中,波多夫设计了游戏场、雕塑,甚至是种草莓的地方。自20世纪40年代规划以来,小区道路、规划结构都保持不变。位于岛入口处附近的Malmgårdar的下沉花园,是住宅间的一处庭院,也是该小区中最知名的庭院。庭院中心是草地,由于东西北三面住宅均建在逐渐升起的缓坡上,因此庭院也被称为下沉花园。花园以简洁的草坪为中心,以小体量的雕塑,在矮石墙、石砌花池(图3)的限定下,形成一个住宅间面积不大、环境安静、充满阳光且满足住户使用的后花园(图4)。下沉花园显示了波多夫通过添加小体量的且与环境相关的内容,创造令人惊喜新环境的卓越能力。1946年她在尼奈斯港区(Nynäshamnsområdet)住宅花园中运用了相同的处理方法。

图1 瑞典合作协会总部屋顶花园[1]

图1 瑞典合作协会总部屋顶花园[1]

图2 Reimersholme小区[4]

图2 Reimersholme小区[4]

图3 下沉花园中富有构成感的石砌花池

图3 下沉花园中富有构成感的石砌花池

图4 莱姆斯尔摩小区下沉花园

图4 莱姆斯尔摩小区下沉花园

1.3 Berthåga墓园(Berthåga kyrkogård,1961年)

Berthåga墓园用地位于乌普萨拉城外西部3km处的一片开阔的田野和草地中,1961年波多夫在设计竞赛中获奖。墓园占地55hm2,1963年开始建设,它是波多夫另一个知名的作品。通过对基地环境和当时代的墓园设计的研究之后,波多夫决定要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墓园来。传统的墓园给人很安全的印象,她的设计将会与其不一样。Berthåga墓园的确实现了波多夫的“全新”追求:首先是它选址的新——其开阔的田野无论是与传统墓园相比,还是与那些新建在森林或是山地中的墓园相比,在当时都属于特别的。其次是它设计理念的新——从基址的位置与自然环境出发,波多夫以彰显乌普萨拉所在的乌普兰省(Uppland)的乡村景观为设计理念,使墓园潜入风景中,像海么林一样,以“有为”创造“无为”,还自然以自然,还墓园以天地的对话。波多夫曾写道,新建的墓园要带给人宁静和祥和,空旷的空间本身也有一种美,它能给人更多的遐想[5]。墓园设计最大的困难在于墓地建成后,怎样保持基地原有的景观品质。为此,波多夫尽量使每一个带有设计痕迹的东西看起来都很自然,像是基地原有的或是就生长在那里一样。她用“借景”的方式,让天空和远处的田野之景成为主要视景,来消融人工的痕迹(图5)。墓园中的各个小墓园并没有随地形起伏布置和变化,波多夫把它们设计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成组地围绕十字架的雕塑布置(图6)。艺术家Olof Hellström设计了墓园入口和位于墓园中部的钟塔,增添了墓园的艺术氛围(图7)。波多夫的Berthåga墓园,是20世纪中期瑞典现代主义运动中将现代性与自然很好结合的范例,设计既处理了墓园与周围环境明确的过度和限定,也在墓园内部有体现现代性的设计。

图5 Berthåga墓园的借景

图5 Berthåga墓园的借景

图6 Berthåga墓园平面图[4]

图6 Berthåga墓园平面图[4]

图7 Berthåga墓园主入口道路

图7 Berthåga墓园主入口道路

2 卡伦·莱西塔

莱西塔是挪威第一位女风景园林师,也是挪威最有影响力的园林设计师之一。莱西塔1942年建立事务所,她在墓园设计的成就使她在业界享有声望,1945年成为第一位被聘为国家墓园建设的顾问。莱西塔特提倡功能主义的园林,但她给每一件作品以特别的场所价值,通过精心的地形塑造、植物运用,有时还有水,强调诗意的创造,不仅使得场所的营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几乎天衣无缝地把经过设计的作品如自然般地呈现,因而被誉为“诗意的功能主义”[6]。

位于挪威西海岸Tjøtta岛西岸的2个墓园——俄国士兵墓园(Russian war Cemetery,1953)和国际士兵墓园(International War Cemetery,1969)是其重要的代表作,2个墓园仅一墙之隔。Tjøtta岛自然景色朴野、纯美,莱西塔充分利用基地西高东低的地形坡向,以Tjøtta峡湾、海岸和树林为背景,在天地的拥抱之中营造出纪念冥想的诗意。俄国士兵墓园以草地为基底,以突出纪念主题的俄式纪念碑为标志,形成具有轴线感的钟形空间。主入口从东端低处开始,沿着草坡,一直上升到西端最高点的纪念碑处(图8),其空间布局对纪念与追思的升华作用处理颇似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主入口处的上升小路。国际士兵墓园是为纪念1944年秋德国军队从挪威北面Finnmark撤退时,一艘载有俘虏的船在Tjøtta峡湾附近被英军炸沉而致2 500名士兵遇难。墓园以沉船的峡湾为背景,着浓墨把哀思、冥想、纪念写入峡湾的山林与天地中,以自然的无限力场去感染和震撼每一个缅怀者。而墓园内的主角却只是一个缓坡下沉的卵形草地、白色十字架以及一棵守护十字架白桦树(图9)。莱西塔把她对挪威风景的热爱成功地植入墓园中,在简洁中创造出蕴涵丰富诗意的功能主义景观。

图8 俄国士兵墓园

图8 俄国士兵墓园

图9 国际士兵墓园

图9 国际士兵墓园

3 玛莉斯·罗森伯耶

罗森伯耶是芬兰“二战”后杰出的风景园林师,1949—1951年求学于赫尔辛基大学的农业与林业系,尔后在哥本哈根皇家美术学院深造到1953年。1957年建立自己的事务所。20世纪50—60年代,罗森伯耶参加了许多竞赛和花园展,为她赢得了不少声誉。从1964年开始,罗森伯耶就一直活跃在国内外园林界。1964—1979年,她一直是芬兰园林学会在IFLA的代表。1973—1975年,她曾任芬兰风景园林师协会主席。在近50年设计生涯中,罗森伯耶完成了1 000多个项目。罗森伯耶一生设计了大量的私人花园,在最广为人知的花园中,多数是1950—1970年完成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罗森伯耶更新了芬兰总统府的Kultaranta夏日别墅花园,该花园成为罗森伯耶20世纪60年代广为人知的作品,也带给了她声誉。她在欧森的设计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被称之为“链”(Chain)的现代元素(图10)。70年代后罗森伯耶的设计任务在商业建筑环境、文教建筑环境、医院花园、墓园等方面有大的拓展,位于赫尔辛基附近的国家酒业培训中心(State Alcohol Training Center, Vuosaari,1971年)环境有着明显的罗森伯耶设计风格,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80年代后罗森伯耶完成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芬兰驻新德里大使馆的花园(1985—1989年)、新芬兰总统府花园(1991—1993年)和位于艾斯堡的诺基亚总部环境。

罗森伯耶喜欢设计私人花园,在芬兰国土2/3是森林覆盖的自然环境中,她喜欢通过色彩丰富的植物(图11)、人工构筑物和具有雕塑感的耐寒植物运用与基地环境形成对比[7],塑造森林景观场景下有着人类改造痕迹且造景丰富的现代生活环境,同时营造人工化较强的建筑环境也成为她探讨自然与建筑物之间过渡或统一的媒介。罗森伯耶设计有着简洁的形式,通常喜欢运用对比的设计手法,为家庭生活和商务活动创造出简单而丰富的场所。例如卵石地面和爬满植物的地面与其上的木平台的对比,在常绿植物背景前种植一些穗状植物或外来植物以形成对比,以及人工构筑物与自由起伏地形的对比。酒业培训中心的环境设计,罗森伯耶将具有雕塑感的耐寒植物成组种植,高起的方形木板铺装形成棋盘格的图案,植物种植池嵌入棋盘格铺装中,看上去植物犹如漂浮在放置有圆石和卵石的水池上一般[8]。Lentokapteeninkuja Lauttasaaressa(1970年)中罗森伯耶以彩色郁金香与常绿植物对比。在其晚年设计的新芬兰总统府花园中,依然延续着对比的风格,通过在花园中种植色彩丰富的植物以对比基地中的森林景观。格林别墅花园(Villa Green,Porvoo,1966年),高低错落的室外方形木平台成为建筑到花园的过渡,木平台间以卵石相铺或是花池。霍姆伯格别墅花园(Villa Holmberg,Bromarv,1969年,图12),花园平面遵循格网设计,灌丛和小乔的种植面积,以及位于别墅西南面的方形露天游泳池和草地的大小都遵循格网,且它们都重复着别墅的L型构图。花园西北角以密植的小乔,形成花园的边界。别墅南面有溪流流过,整个花园向南开放,那些自由成组种植在南面的大乔木形成开合有致的空间,也完成了花园范围内从北到南,由人工化的几何形种植和铺装到自由种植和自然水体的过渡。

图10 Kultaranta夏日别墅花园(引自www.panoramio.com)

图10 Kultaranta夏日别墅花园(引自www.panoramio.com)

图11 Hoechst-Fennica环境中色彩丰富的植物[7]

图11 Hoechst-Fennica环境中色彩丰富的植物[7]

图12 霍姆伯格别墅花园平面图[7]

图12 霍姆伯格别墅花园平面图[7]

4 自然的语境

众所周知,北欧人热爱自然,北欧设计师以自然为灵感,创作了无数精品。北欧女风景园林师在这种大环境下,有着得天独厚的滋养。她们设计中对自然与风景的思考,更多是深受氛围的影响。在北欧国家中,“自然”是北欧人理解民族特征与民族自信力的一个力量强大的主题,这比欧洲其他国家都明显[9]。1909年瑞典自然保护法指出,新的国家公园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自然作为一种教育工具,是理解瑞典人非常崇尚自然和欣赏自然的内在逻辑。19世纪末芬兰开始寻找具有民族身份特征的景观,芬兰众多的湖泊、森林所组成的自然景观被确定为民族景观。无论是北欧人的生存与自然环境关系紧密,还是国家行为引导的,总之,在北欧国家中,自然景观在20世纪初就成为形成和表述民族身份的众多文化清单中的一个。也正是这种表述民族身份的驱动力,使得自然在北欧风景园林师的作品中有更多的影响力与震撼力。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

 

① 岛名源自议员Anders Reimers的名字,18世纪80年代他买下了岛东部,建起了房子和公园。19世纪初的工业化,使岛上也相继建起了工厂和工人住宅。20世纪40年代瑞典住宅公司(HSB)买下了岛主路Reimersholmsgatan北面的地,然后开始建设住宅。

参考文献:

[1] [E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

[2] Redaktionen. Nya parker för den nya människan[J]. Utblick Landskap, 1993(4): 32-45.

[3] Persson, Bengt & Agneta. Swedish residential yards 1930-59[M]. Philadelphia: Coronet Books Inc, 1995: 5.

[4] Claus Nowotny och Bengt Persson. Ulla Bodorf[M]. Lund: 1988.

[5] Rakel Edqvist. Berthåga Kyrkogård[D]. Uppsala: Sveriges lantbruksuniversitet (SLU,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 7.

[6] 蒙小英,王向荣.几何式与自然主义的并存:1920—1970年间的挪威园林[J].中国园林,2011(5):40-44.

[7] Tekijä Hanna Sorsa. Maisema-arkkitehti Maj-Lis Rosenbröijer[M]. Suomen rakennustaiteen museo, 2010: 24; 137.

[8] Geoffrey & Susan Jellicoe.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Garden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84.

[9] Topos Edi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Scandinavia[M].München: Callwey Verlag, 2004: 47.

 

作者简介:

蒙小英/1972年生/四川人/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地域景观和基础设施景观/本刊特约编辑(北京 100044)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中国园林》2015第3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