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中国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尊崇自然、传承文化、以人为本是规划设计之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30年回顾

贾建中 / JIA Jian-zhong

端木歧 / DUANMU Qi

贺凤春 / HE Feng-chun

何 昉 / HE Fang

摘 要:30年来,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进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回顾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园林设计思想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其规划设计思想始终立足于尊崇自然、传承文化、以人为本等基本理念,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重大建设发展机遇,创造出了众多符合当代中国发展主旋律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规划设计作品。

关 键 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景观;风景名胜;国家公园

Abstract: In the past 30 years, China’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made tremendous progress, entering into the fastest and best period of development in history. Looking back to this development, we can see that the ideas of Chinese garden design and the profou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of the same strain. The Chinese garden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s are always being based on respecting nature, inheriting culture, and people-oriented ideas.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tha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brought to us, we created a number of excellent planning and design works that meet the contemporary theme, and have great influence worldwid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urban landscape; famous scenic site; national park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论文在《中国园林》中占据重要地位,已经刊载的论文有1 700余篇,占论文总数的36.95%,《中国园林》已经成为展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造园技艺、实践成果、科技进步、人才成长、行业发展的重要舞台。伴随《中国园林》30年的发展历程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化,30年来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迎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规划设计的实践领域进一步拓宽,涌现出大批优秀项目,获得了许多国内和国际的重大奖项以及社会与公众的褒奖。

作为世界园林三大发祥地之一的中国园林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和东方文明特征,中国园林设计思想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过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代表性园林作品。改革开放以来,当中国传统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与西方现代造园思想发生激烈碰撞之后,虽然过程比较艰辛,但是还是出现了氛围更加宽容、文化更加融合、优势更加互补、理念更加超前、技术更加先进、思想更加活跃的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崭新局面。中国园林设计行业的发展总是和国家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百废待兴,还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都在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着深刻影响,促使规划设计技术理念不断求新、求变、求发展、求突破,以使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能够适应在国家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形势、新常态、新要求,从而抓住发展新机遇,跟上时代步伐。

近30年来,是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最快的时期,如果分为3个不同发展时段,每段包括10年左右时间,大致对应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前后和最近10多年时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园林》创刊30年来,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和特征。

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的恢复期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经过10年的缓慢停滞期后,20世纪80年代前后进入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事业发展的恢复期,成为中国新园林设计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一批优秀园林设计作品。

1.1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园林设计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被长期禁锢的规划设计思想开始活跃起来,园林设计工作进入了发展的恢复期,风景园林师们纷纷把积压了10多年的设计激情释放出来,在继承传统文化理论基础上,开始了规划设计事业新的发展阶段,在满足游人活动的前提下,“环境绿地加上传统或革新式园林小品” 成为常见模式。正如1985年出版的《中国新园林》总结的那样:“新园林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造园艺术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同时也吸收了国外一些适于中国国情的园林内容,还充实了适合城市环境和居民游览需要的内容,满足游人的活动内容和服务设施。”

20世纪80年代,园林设计事业蓬勃发展,设计队伍不断成长,各主要城市园林设计院成为国内园林设计的重要力量,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南京、苏州、杭州、广州等城市园林管理机构以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继组建园林设计院所,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甲级园林设计单位。主要工作包括:古典园林与风景名胜景点的修复和重建、城市公园新建改建、宾馆庭园工程、居住区和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等。

北京在继承传统皇家园林风格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的园林设计思路,先后承担了日坛公园、紫竹院公园、陶然亭公园、玉渊潭公园、龙潭湖公园等一批老公园修复和扩建工作,以及双秀公园、香山饭店庭院等新建项目的设计。1985年5月开始设计的北京华夏名亭园成为灵活运用传统造园理论和手法设计园林景区、古为今用的典范,被授予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质奖。

上海完成了豫园、古猗园、醉白池等古典园林的修复设计,青浦淀山湖大观园风景区和嘉定浏河风景区设计,动物园、植物园、人民广场(图1)等各类城市公园,龙华、共青、北新泾苗圃以及西郊宾馆庭园等工程的新建改建设计。

图1 上海人民广场(2005年摄,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提供)

图1 上海人民广场(2005年摄,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提供)

杭州园林设计工作主要围绕西湖风景名胜区展开:综合保护和治理西湖,进行了环湖污水截流,整治上游溪流;疏浚淤泥;从钱塘江引配水补充水源,改善水质。有选择地恢复历史文化景点如曲院风荷、郭庄、灵峰探梅、阮公墩、望湖楼等,在湖区东部再现了西湖历史风貌。同时,适应新时期园林发展的要求,建成环湖开放式绿地,整治建设了湖滨公园、圣塘路景区、镜湖厅景区、岳湖景区等;建设了一批新园林如太子湾、花圃、长桥公园等,丰富了西湖园林的内容、形式和游赏功能。

重庆市园林设计工作立足历史基底,以公园建设为主体,提升公园绿地游憩质量。基于新中国成立前及西南军政时期的人民公园、江北公园、鹅岭公园等,以及20世纪60—70年代建设的城市组团综合公园,通过各城市组团公园的游憩空间优化、绿化质量提升、配套设施完善等工作,凸显组团式城市的绿地服务效益,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

深圳市政府领导特邀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孙筱祥、孟兆祯等教授亲自指导、参与了首批市级公园的规划选址和设计,将东湖公园、荔枝公园和仙湖植物园(图2)三大公园的园林建设及园林建筑风格分别定为传承当代中国的三大传统园林流派。仙湖植物园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以植物观赏特性布局的、面积最大的“风景植物园”,从1986年开园至今,已成为中国风景植物收集最多的植物园,并将于2017年承办世界植物学大会。

图2 深圳仙湖植物园全景(2001年陈卫国摄)

图2 深圳仙湖植物园全景(2001年陈卫国摄)

广州白天鹅宾馆的设计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与岭南传统园林的精华,形成别有洞天的岭南风情,历史气息与文化内涵融入建筑空间。宾馆的前庭后院和室内建有自然山水花园,内庭更是将英石掇山组成瀑布下泻入潭,在山崖上镌刻“故乡水”,寻觅海外赤子归国之情,因此确立了它在室内园林设计上的先导地位。

1.2 中国园林设计走出国门

改革开放让“中国园林设计”率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苏州园林为蓝本的“明轩”(位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出口园林。中国园林出口成为当时全国建设系统的热门话题。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广州等市园林设计院先后为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埃及、几内亚、马耳他、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近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设计了近100座中国园林作品。

苏州园林设计院的设计继承和发展了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造园技术,结合各国技术规范和适用功能,咫尺间再现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承担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命,获得美国“人居环境奖”和加拿大“特别贡献奖”,以及建设部一等奖等好评。美国波特兰的兰苏园被誉为“最具苏州园林艺术特征,富有诗情画意,格调高雅,内涵丰厚的典型园林”,建成后外媒评论:“兰苏园获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全世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游客和专家对此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赞叹不绝”。洛杉矶流芳园设计中充分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满足游园观赏、文化展览、商贸交流、餐饮聚会、音乐演出等多种功能,实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1.3 不均衡发展与率先突破

由于当时交通、设备等远不如今天发达,东西部、南北部相互之间信息沟通并不是很方便,由此带来园林设计不均衡发展。当西部省区在为“规划绿地被占用,新辟绿地很有限” 而掣肘之时,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已凭借深厚技艺底蕴和人才优势,在新建园林设计上推陈出新,锦上添花,让广州、江浙、上海地区再次成为全国园林行业关注的焦点,成为业内人士争相学习的热点地区。岭南园林界的前辈们开拓创新,精心设计和营建出许多园林精品。国内各地方园林景观逐渐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清新面貌,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新流派。

当全国园林设计水平普遍不高的时候,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率先取得突破,在这里有着比国内其他城市更为宽松的创作环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有机会放开手脚进行富有新意的创作和探索。无论是著名的梧桐山风景名胜区,还是深圳改革开放的象征——莲花山公园;无论是在深圳城市快速发展中保留下来的荔枝公园,还是1984年由水库改造而成的东湖公园,都是在遵循“师法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和原则的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和探索,这些作品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

2 城市园林博采众长的多元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敞开,海外学子回归,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国的园林设计思想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中兴局面,园林设计市场空前繁荣。这时期新建、改建的园林不仅沿袭了中国园林的造园传统,还广泛采用了现代设计手法、先进技术、建筑材料、现代的工程技艺营造新园林景观。

2.1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多方探索设计新方向

20世纪90年代,上海园林开始探索生态园林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设计了观赏型生态绿地——普陀区的甘泉新村,浦东的竹园、梅园新村以及保健型生态绿地——杨浦区的民星新村,成为上海市居住区绿化设计的样板。90年代中后期,城市开放式绿地成为建设的主流,上海市园林设计院设计了“东方绿舟——上海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上海野生动物园、陆家嘴中心绿地和滨江绿地等。道路景观设计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突破传统设计手法,从规则式向自然式过渡,如世纪大道、外环线绿化等。

1997年重庆为直辖市后,结合从“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城市功能的转换,同时契合城市业态的商业化、大众化进程,开始注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系统建设,建设了解放碑步行街、沙坪坝三峡步行街、杨家坪商业步行街等一系列城市核心区,开放空间得到优化,提升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质量。

随着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到来,北京建成了一批国内领先的园林作品。如:北京植物园大温室成为国内第一个自动控制和亚洲单个温室展览面积最大的一个,达到6 500m2。东土城文化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海淀公园、百旺公园等一大批各类公园的建成,逐步形成了北京园林大气、庄重又不失传统意蕴的北京风格,探索了北京园林发展的新方向。

2.2 传统文化园林焕发新的活力

传统文化景观在这个时期也得到重视,或被丰富历史内涵,或被完善功能,或被提升品质。2003年开始的岳阳楼景区详细规划及设计紧紧抓住岳阳楼文化主线,增设范仲淹和滕子京的纪念设施、历代岳阳楼代表制式的青铜形象;恢复西侧古城墙,烘托岳阳楼为古城楼的历史意境;建设传统风貌街区增加古城氛围,融合游憩绿地满足居民需要,通过错落台地空间展现洞庭湖浩瀚风光和岳阳古城风貌,创造性地把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空间结合在一起,成为风景名胜成功扩建的典范,受到多方赞扬。

这一时期杭州的园林规划设计体现了较高的设计水平,西湖阮墩环碧、曲院风荷、望湖楼绿地、虎跑改建、灵峰探梅、杭州黄龙饭店庭园、西湖镜湖厅、圣塘路景区、西湖郭庄、太子湾、云松书舍、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武林广场等项目,传承杭州西湖“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形成“自然为形”“文化为魂”且高度融合的造园艺术特色,成为园林设计的经典范例。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创新,在园林空间布局、园林植物配置等方面,探索了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着力建设融于西湖自然山水并符合新时期公共游赏休闲需求的杭州新园林。

2.3 设计服务城市功能,园林改善城市形象

西安,将全方位开放式的绿化理念写入规划,并提出创建西安绿化特色;设计了一批特色园林——丰庆公园、大唐芙蓉园(图3)、唐城墙遗址公园、野生动物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等;建设了一批城市绿地广场;营造城市水环境;对原有的城市绿地进行增量加强,提升绿量。

图3 西安大唐芙蓉园鸟瞰夜景(2015年9月12日宋平摄)

图3 西安大唐芙蓉园鸟瞰夜景(2015年9月12日宋平摄)

南京玄武湖公园(图4)总体改造,重点完善公园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扩大市民游客活动空间,提升公园整体形象,尤其在游览系统、园林建筑、生态工艺等方面成为样板项目,是南京目前最成功的公园改造提升项目。

图4 南京玄武湖公园—山水之间(2014年7月,玄武湖发展公司提供)

图4 南京玄武湖公园—山水之间(2014年7月,玄武湖发展公司提供)

东北地区园林设计开始重视体系设计并加以实践。园林形式及风格也逐渐丰富与多样化,出现了景观路、林荫道、地产园林、各种专类园、游乐场及滨水带状公园廊道等。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生活居住与文化园林休闲环境。这一时期东北的代表作品是沈阳市南运河带状公园与新开河带状公园的建设、沈阳市植物园的改造、大连海滨公园及野生动物园的建设等。

深圳锦绣中华(图5)、民族园、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主题乐园建设,再次吸引了国人眼球,以深圳特有的姿态带动了华侨城及深南大道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深南大道作为深圳这座现代城市的坐标轴,清新明快、艳丽多彩,成为一条全新意义上的现代园林景观大道。

图5 深圳锦绣中华(2003年陈卫国摄)

图5 深圳锦绣中华(2003年陈卫国摄)

2.4 中外融合,多元发展

在2000年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加入WTO,国内规划设计市场对外开放,国外设计队伍争相进入国内市场,各种设计理论和思潮相继产生影响,其中不乏如麦克哈格(Ian McHarg)、彼得·沃克(Peter Walker)、西蒙兹(John O. Simonds)、杰里科(Geoffery Jellicoe)、高迪(Antoni Gaudi)等国际现代规划设计大师的先进思想对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产生的积极影响,国内青年风景园林设计师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成分,开阔了规划设计视野,出现了中外融合,兼容并蓄,多元发展态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的发展。原有的理念被不断丰富、刷新和完善,新型设计作品不断涌现出来。

西方设计理念进入中国,为园林设计带来生机,也不免让本土设计忽视地域性特征,“拿来主义”的设计之风也一时盛行。与此同时,国内进入大开发建设时期,特别是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大城市,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伴随着大规模的园林绿化建设,来不及思考的国内设计师们躁动不安,在规划设计中开始出现了盲目跟风、抄袭现象,欧陆风、浮华风、广场风、草坪风、密植风随处可见。一些园林工程建设标准不断攀升, 一些居住区绿地追求豪华设计、硬质景观、大草坪、种大树,完全不顾生态效果与成活率。幸好这些现象在后来逐步得到纠正,但其影响也成为规划设计发展阶段上挥之不去的历史印记。

2.5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优化城市发展

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是学习前苏联经验,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编制城市绿化(绿地)系统规划章节,至改革开放初,我国开始尝试编制独立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第一个独立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1979年由吴翼先生主持的“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合肥市“扁翼状”的城市布局中,以环城公园为核心,巧妙地采取“三翼放射型”绿地系统布局,倡导“人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理念,走在了国内前列。我国第一个城市绿地系统详细规划,是1994年由北京林业大学杨赉丽等教授主持编制的“濮阳市开发区绿地系统详细规划”。2002年建设部发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确立了独立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法定地位。此后,独立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在全国各城市、县城及建制镇普遍展开。

一个优秀的绿地系统规划,对于城市发展及其总体规划有着积极、重要、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有时甚至是根本性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85年深圳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期间,首任市长梁湘提出“把深圳建设成为国际少有、中国没(独)有、到处是花园的城市”的跨越式设想,诱发了风景园林师的创作激情。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张国强先生主持编制的深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深圳绿地资源做了深入调研,运用先进规划方法和自然园林理论勾勒出深圳市城市总体骨架,支撑了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结构,奠定了当今深圳花园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当时在国内尚属首次。

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被赋予新的内容,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时编制或超前编制的案例增多,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说明绿地系统规划越发成熟,得到相邻专业的认同,这也是汪菊渊先生对我们的殷切期望。2013年,在编制贵州省贵安国家新区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编制了贵安国家新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该绿地系统研究范围为全区域约2000km2,在对其自然和文化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村镇建设等补充调研后,开始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并且特别从贵安新区全域到城市建设核心区提出了保护范围与内容、城市与村镇建设空间范围及其规划建议等,对贵安新区城市总体布局结构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3 生态文明、以人为本渐成规划设计主旋律的时期

伴随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环境恶化问题愈加突出,严重影响到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风景园林师所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国家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成为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健康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进入21世纪后,开始一个新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历史发展时期,表现出以下4个主要特点:一是单个设计项目的规模逐渐增大,几十公顷成为常见项目,甚至出现若干平方千米以上的项目,规划项目类型明显增加,需要解决的问题日渐复杂,规划设计项目的复杂性、综合性、多样性和多专业协作性明显增加;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助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健康发展,风景园林师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和以人为本理念,探索生态修复、生态设计、生态建设以及生态园林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等创新实践;三是以北川新县城园林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规划等为代表的灾后重建和防灾避险规划设计成为新的类型;四是各单位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在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带动了风景园林行业创新发展。

3.1 技术交流带动行业持续发展

始于2000年的全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盛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委员会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园林设计分会联合创办,16年来每年举办一次,参会总人数已超过4000人次,会上交流项目近600项。每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风景园林师》图书一册,在全国公开发行,刊载项目500余项,真实地记录了近20年来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重要成果和发展历程。全国各地规划设计院、所、公司踊跃派员在会上展示各自的最新项目成果,达到了沟通信息、交流成果、锻炼新人、加快人才培养的目的,有效地推动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风景园林技术人员的规划设计水平。

3.2 城市生态与景观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

城市生态与景观修复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项综合性和基础性工作,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风景园林学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和主导的作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产业转型和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工矿废弃地,原有地形地貌、湿地、水系、植被或其他自然环境受到损坏,或因建设失误造成的城市景观破坏等,都属于城市生态与景观修复范畴,其中一部分是风景园林师独立完成,另外一部分主导或与相关专业协作完成。

深圳是全国最早进行城市生态和水土保持规划建设的城市,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道,搭建健康的城市建设基础。从1995年起开展全市范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先在全国编制了城市水土保持规划,随后根据水土保持工作进展的需要,编制了《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深圳市废弃土石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开展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修复设计尝试。2000年左右开始,深圳市对全市城市自然山林进行保护性和景观性规划研究,首先编制深圳市背景山林规划,划定城市山林禁止开发建设范围;然后在背景山林规划范围内,继续深化规划,建设郊野公园;到后来,进行城市生态控制线保护规划。前后约10年时间,深圳市在全市范围内完成了城市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两轮尝试性规划,取得了宝贵经验,引起了国内各界广泛关注。

在生态修复和保护方面,有很多成功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如:最近,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海南三亚进行了“双修”“双城”试点工作,其中“双修”工作就是在三亚市范围,对需要生态修复、城市景观修整的内容进行多专业整治研究,风景园林师主导解决多年来在三亚城市发展中不断积累的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等问题。2008—2010年,在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中维护和利用好淤泥库特有的生态景观,通过梳理和调整,展示该地块从淤泥库到不同植物群落的演变过程,展示地块上独特的生态系统。公园弘扬了西湖疏浚文化,实现了科学的生态理念和艺术的美学观念的统一。唐山南湖公园、上海新江湾城生态保育与恢复、杭州西溪湿地(图6)的湿地生态恢复,广东的河涌生态改造等都是近年来进行的有益探索。唐山对采煤塌陷区形成的水域进行整体改造,形成南湖公园(图7),成为唐山生态新城的中央公园。上海新江湾城公共绿地(图8)是在原有飞机场基址上,实施生态恢复和保育,并从整体上规划建设而成新的、适合人居的城市新区案例,2015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质奖;深圳福田河生态整治统筹考虑防洪排涝、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水环境质量治理效果良好,为广大市民群众增添了绿色福利。上海辰山植物园(图9)的矿坑花园原址为一处采石场遗址,通过生态修复,并对深潭、坑体、迹地及山崖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成为一座风景秀美的花园。北京市进行了海淀翠湖湿地公园、门城大沙坑以及野鸭湖湿地的生态修复工程,2013年在垃圾场上建设了第九届(北京)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图10),2015年正在开展的海淀区三山五园片区绿地恢复建设等。广州东濠涌景观改造重在治理污染和塑造景观,恢复曾经丰富的河岸城市公共生活。惠州金山河通过截污疏浚、生态修复、道路交通及景观建设等方式,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生态长廊”和“滨水景观带”;辽宁鞍山市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态修复设计工作,对鞍钢近百年生产中遗留下的大量选矿场、排岩场、废弃地等进行了持续的生态修复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城市生态和景观环境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图7 唐山南湖公园“渔舟唱晚”(2010年10月孙国栋摄)

图7 唐山南湖公园“渔舟唱晚”(2010年10月孙国栋摄)

图8 上海新江湾城公共绿地(2009年摄,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提供)

图8 上海新江湾城公共绿地(2009年摄,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提供)

图9 上海辰山植物园(2013年摄,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提供)

图9 上海辰山植物园(2013年摄,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提供)

图10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北京园(2013年5月张小丁摄)

图10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北京园(2013年5月张小丁摄)

3.3 特色园林(绿核、绿心)引领城市新区发展

近10多年来,各地尝试运用城市特色园林绿地(绿核、绿心)带动新城、新区发展,在苏州、深圳、重庆、厦门以及北京海淀等地都取得了预期效果,其中不乏成功案例,城市特色园林绿核已经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此类绿地一般面积大,理念新,品质高,多位于规划开发的城市新区的核心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景区是一个以特色景观规划为核心引领中国新兴开发区城市建设的范例,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城市滨湖景观规划设计手法,以现代简约大气的风格,建成环湖开放式系列景点,并与新城区行政格局、建筑空间和开发时序相结合,成为本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游憩观光之处,新城区的绿色核心和标志景观。金鸡湖李公堤国际风情街则以苏而新的建筑风格,传统庭园空间和现代景观元素相结合的创造手法,成为金鸡湖上的亮点。

重庆中央公园(图11)设计起因是通过公园绿地建设带动重庆两江国家新区建设,其选址借鉴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大体呈长方形,面积达153hm2,位于两江新区中心地带。由于是率先建设公园绿地,而城市尚未形成,所以,按照中央公园设计需要,同时开展了公园周围城市建设协调规划,包括公园周边10km2范围的城市设计和风貌规划、20km2范围的用地规划和竖向规划以及公园周边城市道路统筹规划等,2013年建成后,现代风格公园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机融合,成为两江新区的新标志,深受广大市民的喜欢。

图11 重庆中央公园鸟瞰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图11 重庆中央公园鸟瞰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海淀绿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北部核心地区,规划面积30余km2,其周边规划建设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了提升产业园区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围绕稻香湖湿地和长河水域预留出大面积用地作为海淀区域性城市绿心,绿心规划确定,保留大面积水域湿地、农田果园、平原林地等,对原有村庄进行改造,增加企业文化与交流平台,恢复了著名的“京西稻”生产景观,并引入故宫新馆等文化建设项目。目前已经成为海淀最为美丽城乡建设的最具代表性地区,实现了保留原生的自然、文化与生态资源,构建现代城乡景观空间,带动高科技产业新区发展的规划目标。

3.4 大型园林设计盛宴诱发设计创新

1)永不落幕的园林博览园。1999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园林设计师参加昆明世界园林园艺博览会规划设计工作,突出表现了全国各地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成为一次大型园林设计盛宴,自此拉开了全国园林博览园规划设计的序幕。此后沈阳、西安、青岛、锦州等地相继举办国际园林博览会,国家建设部组织的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更是盛况空前,广东、广西、四川等省随后也开办了省内园博会,大型园博园已经成为全国各地风景园林师们施展才华的重要阵地,在规划设计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求新、求发展、求突破,逐渐形成了中国园博园设计特色。深圳园博园是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举办地,首次摒弃了往届举办园博会临时性的模式,创造性地提出打造“永不谢幕”的园博会概念,成功地开创了建设市政公园与举办园博会合二为一的新模式。2005年4月8日,深圳园博园顺利转型为城市公园,成为可持续园博园。

2)北京2008奥林匹克公园。2008年中国实现了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百年梦想,同时建设总面积超过6km2的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奥林匹克组织委员会对外公开征集到100多个奥林匹克公园方案,在国内外园林、规划、建筑等专家评选中,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通向自然的轴线”方案脱颖而出。设计方案分为南园和北园,通过“龙形水系”将公园与国家体育馆、水立方连接起来。南园以传统山水空间布局,旷奥有致,俯仰相宜;北园设计自然林地,生态和谐,野趣横生;生态廊桥横跨北五环路,连通南园和北园的生物空间;自然园路蜿蜒曲折,山林植被丰富多彩。奥运公园设计融合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和现代园林风格,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建造,向各国运动员传递中国文化信息。赛后,成为北京城市中轴景观线上崭新、最具代表性的“通向自然”的生态轴线,为北京市民留下一份宝贵的奥运遗产。

3.5 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规划长足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以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自然遗产、文化景观、自然与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和历史景观地区等为代表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得到了长足进展。到2015年为止,我国现有世界遗产48处,其中2/3以上属风景名胜区、公园等风景园林地区等,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规划也已成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规划的一项内容。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规划并无特别限定,国内的风景名胜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均与之类似或可以代替,随着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规划提出了规范性要求,目前国内的此类规划已经与国际上同步,重点强调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保护、遗产价值和风险评估、展示和解说系统、环境整治、公共参与和社区发展、环境整治和配套设施等主要规划内容。

我国风景名胜区从建立伊始就注重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理念和制度,在设立目的、性质定位、资源构成、建设标准、审批程序、规划体系、管理制度等方面与国际上国家公园具有众多共性,风景名胜区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既有保护地体系中最规范、最成熟的一种。现代风景名胜区规划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黄山、峨眉山、泰山等为代表的早期风景名胜区规划借鉴了海外国家公园的规划理念和方法,比国内其他相类似规划早10多或20多年。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经历了早期模仿吸收国家公园规划时段,中期直面风景名胜区复杂状况、系统解决风景名胜区综合问题时段,近期依据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标准编制规范性规划的阶段等3个典型时段。

2000年1月1日,由国家建设部和技术质量监督局联合公布的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正式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开始了有技术标准可依的新时期,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科学发展,对于提高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园林设计中也延续了一贯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宗旨,而且融入了新的设计手法。例如:中山市岐江公园是在著名的粤中造船厂厂址上改造而成,以工业化为主题,不仅焕发出自然生态的园林之美,更展现出现代工业之美。杭州全面实行的西湖、西溪、运河三大综合保护工程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杭州白塔公园(图12)成为西湖文化遗产保护的例证。南京、上海等地对于历史名园瞻园(图13)、胡家花园、总统府东花园,常熟静园、虚廓园,上海古漪园等修复和扩建,已经成为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传统造园技艺的优秀作品。

图12 杭州白塔公园(2014年5月赵毅恒摄)

图12 杭州白塔公园(2014年5月赵毅恒摄)

图13 南京瞻园(2010年8月李晶摄)

图13 南京瞻园(2010年8月李晶摄)

3.6 城市聚集发展催生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居城市而享山林之乐”是人们一直以来对理想城市环境的美好追求。2000年以后,深圳借鉴香港郊野公园的建设模式,在深圳划定21个郊野公园,并且陆续开始建设。其中马峦山郊野公园作为最早由政府批复的郊野公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鉴于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郊野公园建设,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深圳编制《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同时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践行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础上,先行推进广东省城镇聚集地的郊野公园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

进入21世纪,全国各城市均开始建设郊野公园,除深圳外,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成都、重庆、厦门等城市以及广东地区其他城市,积累了大量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经验,根据各自的城市特点和需求,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如上海的顾村郊野公园,在三环路“绿色项链”上闪闪发光,其设计运用近自然、节约型、低碳、低维护等设计原理,在对原址的苗圃及郊区村庄环境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植物和地貌环境,营造出一个深得居民喜爱的城市郊野公园。北京市的郊野公园与城市发展结构密切结合,在四环、五环等城市绿色隔离地区大量植入郊野公园,其设计崇尚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原有条件,以朴素的乡土自然林地为基地,园内仅配置游路、坐凳、导引标示等简单的使用设施,各个郊野公园和其他隔离绿地组合构成了北京城市结构绿地组团。

3.7 城乡一体化的绿道系统规划设计

广东省绿道建设走在国内城市的前列,开展城乡绿道规划与设计,意在城市密集的珠三角城市群地区内部构建有活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密不透风的城市混凝土森林中打通驿动的生态通廊,为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提供积极保障。2009年《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广东绿道”(图14)的建设,2010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工作,2011年1月珠三角2372km的省立绿道全线贯通,成为珠三角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广东省绿道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到2015年,全省建成总长约8 770km、功能形式多样的省立绿道,实现46处城际交界面互联互通,统筹绿道网络与城市交通体系布局。建成包括增城绿道、佛山绿道、云浮绿道等最美绿道,以绿意浓郁的开敞空间和百姓游憩活动空间串联各城市,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图14 省域绿道深圳集装箱驿站(2010年刘伯良摄)

图14 省域绿道深圳集装箱驿站(2010年刘伯良摄)

杭州淳安千岛湖的绿道规划以建设“最美风景绿道”为目标,强调资源和产业、景观与功能、品质与效益的高度结合。并集中反映在宏观的系统规划、中观的选线点规划以及具体的节点景观设计、驿站设计、沿线植物设计中。建成150km环湖绿道以及10km城市绿道,成为浙江省的品牌绿道和淳安千岛湖新景观,在2014年就接待了50万人次骑行客。

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先后开展了本地区的绿道系统(或体系)规划,进行了绿道设计,建设了各城市之间或城市内部的绿道。绿道设计类型逐渐增多,如:健身型、教育型、文化型、运动型、远足型、郊野型、混合型等,风景园林师在设计绿道时强调崇尚自然和因地制宜的理念,研究了绿道布局原理及其服务设施配置机制,成功探索了滨海、滨河(湖)、山地、森林、生态、湿地、田野等不同条件下的绿道设计技术方法和工艺手段,绿道体验正在成为城乡居民出行活动的新时尚。

4 结论

回顾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近3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其规划设计思想始终立足于尊崇自然、传承文化、以人为本等基本理念,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重大建设发展机遇,创造出了众多符合当代中国发展主旋律和国际影响力的优秀规划设计作品。尊崇自然,在于设计服从自然,规划顺应自然,建设维护自然,进而保护自然、文化与景观生态资源;传承文化,在于发扬传统园林设计优势,与吸收消化外来各种园林理论并存,中外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以人为本,在于规划设计工作坚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把孟兆祯先生倡导的“人与天调”“天人合一”作为行动的根本目标,为人类创造文明、和谐、宜居、舒适的生存环境。

5 展望

自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提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同样高度以来,持续提出一系列发展要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合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等。国家高层一系列、连续的战略举措,注定要引领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和新途径。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带来了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新常态,风景园林正在成为生态文明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协同推进国家“五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事业也将进入稳定增量、创新做优、传承文明、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常态。

未来,在规划设计中,继续注重体现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突出历史文脉特征,完善风景园林多样功能,彰显地域园林景观风貌特色;在传承中国传统造园技艺同时,兼收并蓄,古为今用;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大力推行低碳园林、节约型园林、近自然园林、文化园林、大地景观、美丽中国等规划设计新理念;研究探讨生态园林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生态修复以及滨水生态缓冲绿地、防灾减灾绿地、功能性湿地、生态绿地、产业用地生态恢复等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关注国家生态保护战略,探讨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大地景物及其他类型保护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的规划与保护研究;关注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展,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构建支撑区域生态安全的市域绿地系统,积极研究和完善对于城乡总体规划有技术支撑作用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技术方法、理论基础和操作机制;重视新常态下村镇园林绿化发展,重点关注村镇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镇及中心村公园、建制镇绿地系统规划、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园区等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绿地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固氮释氧、减少大气污染等生态功效,规划设计城市组团及其周围的结构性绿带、城乡绿道网络、郊野公园、楔形绿地及各种生态廊道,完善城乡绿地生态网络,等等。

新常态下,风景园林师将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包容不同园林设计艺术流派、融合各种创作理论与理念,繁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市场,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具科学技术含量,更加丰富多彩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成果。由于时间仓促,本文难于更加周全,遗错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致谢:李浩年、朱祥明、何韦、吴雪萍、让余敏、刘守芳、廖聪全、刘辉、胡洁等同仁为本文提供了详实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

贾建中/1958年生/男/河北保定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本刊编委(北京 100044)

端木歧/1958年生/男/北京人/北京山水心源景观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本刊编委(北京 100098)

贺凤春/1965年生/女/宁夏银川人/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苏州 215002)

何 昉/1962年生/男/江苏人/教授/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首席规划设计师/《风景园林》杂志社社长(深圳 518038)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中国园林》2015第10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