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世界品味 中国韵味

Global Taste, Chinese Charm

2010上海世博园区世博公园创作
Design of Expo Park,EXPO 2010 Shanghai

戴军 方盛 李文艳 孙旭
DAI Jun, FANG Sheng, LI Wen-yan, SUN Xu

摘要:以2010上海世博园区世博公园为对象,分析了世博公园设计的主题内涵,着重研究了世博公园“滩与扇”总体结构,并对多系统交织的格局进行了阐述,综述了世博公园的总体特征。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esign theme of the Expo Park in EXPO 2010 Shanghai.It focuses on the main landscape framework, which is called “River and Fan”,and explores the multi-system of landscape structure. It aims to present the features of Expo Park in Shanghai.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上海世博会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Public Park;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EXPO 2010 Shanghai

2010上海世博会的理念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立足于展示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多样化的绿色城市空间,因此在世博园区的规划中,世博公园和江南公园成为场地的核心,并且成为缝合浦江两岸的核心要素。

1 主题演绎

世博公园应该是一个涵盖自然与城市、空间与文化、地景与活动的复合概念,即它不仅是纯自然的生态系统,还应该与城市的功能、交通系统紧密结合,成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世博会期间的外部空间核心,还应该在会展结束以后成为浓缩世博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标;它不仅具有景观的价值,丰富城市的景观内涵,同时还要能够成为城市的客厅,促进城市生活内涵的提升。Green City——“绿色城市”理念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园林、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原理是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利用先进的各种处理方法和手段,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性,强调城市整个周期内要减少资源 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强调减弱人对自然的互相冲突,利用环境的和谐增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

世博会的魅力在于可以展示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多元性,所以世博会的外部空间设计是主办国凸显自身特色的重要载体;怎样发掘自身的特色和以何种方式来传达自身的特色无疑是上海2010世博会公园设计的课题。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形式能够呈现的,可能途径是追求内在的精神,将形的东西抽象,将神的内涵进行吸收,将传统的文化潜移默化的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上海世博公园的设计和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世博会期间大规模的人流量、黄浦江防洪与场地亲水性的矛盾、工业遗产保留与人性空间尺度的矛盾等问题。依据上海市总体规划和世博会规划,世博公园的设计要体现“中心城区的绿地、世博的绿地、滨水的绿地”的要求,统筹组织会期内的具体使用功能和会期后的城市公园绿地功能。世博公园的功能定位可以梳理为以下几点:(1)具有生态风景、科教文化、户外观演等功能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2)具有安全疏散、游憩等候、会间会后展示与纪念等功能的世博的绿地;要在地块中利用滩的概念将自然生态与城市人类活动完美的融合。

每一个景观的塑造就是创造一个美丽的画面,在该地块中如何创造富有特性的沿江画面。我们首先对基地的特征进行研究,基地两端东西约60~100m,中间南北向宽度约为310m,基地整个呈扇面展开,由于防洪设计的要求,基地需要按防洪标高要求从江面开始逐步朝浦明路进行抬高。试想将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将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将整个滩的景观构成比拟为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整个扇面缓缓从江面升起并展开,如同中国传统折扇优雅的在轻舞的微风中打开,在雅致的扇骨下呈现出立体山水的长卷。

3 实现之道

在所有的规划设计中设计理念的落实和传达都会遇到一堆纷繁复杂的问题,在这些矛盾间寻找“空隙”实现“平衡”是设计成败的关键。世博公园设计主要着力于处理了以下的几个关系:

3.1“市”“野”之间

尽量多的用人工技能去创造一个自然平衡,然后让其自身能维持这种平衡。创造多种形式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河谷、小溪、水池、湿地、山林、坡地、树林等。让其多样化的生态环境自动调节,旨在恢复自然生态系统,认真的对活动区域进行划分与界定,合理的让人为活动尽量少的影响这个生态系统。并尽量多的让人能感受到自然的生态系统。

3.2“山”“水”之间

山与水的关系用古代中国园林的说法就是“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山水构架是世博公园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山环水、水绕山,让其互相交融。

3.3“动”“静”之间

中国造园史上就提出过“园有静观、动观之分”,何谓静观,就是园中游览者以驻足观赏为主;动观指有较长的游览路线。小景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而大景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动观妙在移步换影,静观意在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因该绿地同时肩负着世博会间高容量人群密度,所以利用滩的走向设置湾、岛、岸等多种空间将人活动的路线及区域进行科学的划分。将停留等候的人与穿越的人有机的组织

联系在一起,较大场地中设置较有特点的主题场所,以人的活动聚集为尺度,设置较多人参与的趣味性设施,达到可停留,可休憩的目的。

3.4“林”“木”之间

“单株为木,千株为林”,在植栽的群落总体设计中,需要做到“疏不失旷,密不嫌繁”。该项目中因世博会间高容量人群密度的关系必须考虑其较大的乔木覆盖遮阴率。在具体组织中,做到疏密有序,在大面积的林木种植中,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形成的规律。

3.5 “传统”“现代”之间

舍弃传统造园的形式,将中国园林的精神及内涵重新表达,是我们最终的选择,吸收传统文化的路线组织,视线组织及空间组织。运用现代的形式、材料,满足功能所需要的规模、尺度、塑造出具有独特风格个性的中国世博的滨水绿地。处理好“文化”与功能使用的具体需求之间的关系,展现基地后工业时代的特色。

4 景观格局

世博公园基本结构以滩的形成及扇骨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地形的山脊形成的步道为主要交通主框架,贯穿水、林、丘、桥等主要景观元素,在其沿线组织出不同的生态景观,在水与林的相互交叉、丘与桥的相互交织中,形成了世博公园的整体格局。

4.1 人工水体与公园基地的契合

公园中的人工水体通过“水冲刷”状的流线自然打破各个几何构图单元,以“引水入林”的手法将水系以仿自然的现代构图引入林地,整个水系呈树枝状沿江延展于整个基地,与公园大的基底背景完全地契合到一起。

水系分为两大部分,西段为自然的湿地水系,朝东部延伸时逐渐转变为硬底人工浅水景观,其水面积在会间利用特 殊的设计手法减少水面,可满足功能上的灌溉、降温、戏水等,并将水滩作为其重要的景观亮点处理,在水渠与游路交叉处,点睛地做出特色景点设计及大面积的活动停留空间,沿水的走向利用人工造雾的方法还设置了迷离的雾景。

4.2 线性林地与江面风景的渗透

在乔木的骨架设计中,我们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创造较为现代的栽植艺术,以折扇骨架为创作原型,均匀的在基地中布置整齐的南北向条状林地。这样处理可以在创造沿江序列性植物景观的同时有利于江面视线的渗透,起到引导视线,将江面之景引入园内的作用。

4.3 山丘地形与公园气氛的营造

在引入人工水体的同时,在综合分析基地的视线、日照、风向等的因素后,从基地 的东西两端向中部堆土造山,在中部进行扭转造成高潮,结合公共演艺中心缩小土方量,使公园地型有丘陵起伏之势。强调山环水、水绕山,让其互相交融、依存,同时水体的引入能部分解决世博会间的降温散热功能。

4.4 构筑形体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对建筑布局进行了大胆的特色化处理,将建筑进行“隐藏”。建筑体形尽量选用曲面柔和地造型,利用与地形的连接及屋顶覆土将建筑的体量弱化,利用上人覆土屋顶的起伏设置屋顶花园,将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

5 结语

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设计与实施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创意的过程,通过对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系统演绎,引入绿色城市的设计理念,探索了一种园林与现代城市发展命题结合的方式;将场地的自然特征(气候、地理)和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归纳和文化演绎,创造了独特的景观结构,实现了世界品味和中国韵味的结合,世博公园的地域文化特征获得了准确的表达;公园设计很好的与世博会的功能需求以及城市对场地的功能定位衔接,形成了具有世博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景观格局,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与业主单位紧密合作,综合解决了诸多重大问题。

世博公园设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给园林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诸多跨域传统领域的复杂性问题,园林设计必须积极的面对这些挑战,以不断创新的理念和拓展的视野,才能因应这种变化和挑战。

作者简介:

戴军/1964年生/男/荷中花卉促进会副会长/荷兰尼塔(NITA)设计集团亚洲总代表/东南大学客座教授(上海 200040)
方盛/1974年生/男/荷兰尼塔(NITA)设计集团中国总部总经理(上海 200040)
李文艳/1975年生/女/荷兰尼塔(NITA)设计集团分部副总经理(上海 200040)
孙旭/1980年生/男/荷兰尼塔(NITA)设计集团项目经理(上海200040)

Biographies:

DAI Jun, born in 1964, is the Vice Chairman of the Holland China Flower Promotion Association and the General Representative of NITA Group (Asia). He is also the visiting professor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FANG Sheng, born in 1974, is the General Manager of NITA Group China. (Shanghai 200040)
LI Wen-yan, born in 1975, is the Vice General Manager of NITA Group branch. (Shanghai 200040)
SUN Xu, born in 1980, is a Project Manager of NITA Group.(Shanghai 200040)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0第2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