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难以磨灭的圆明园情结

An Unforgettable Memory of the Gardens of Perfect Brightness

口述 白日新
Oral Account by BAI Ri-xin

整理 王东歌
Text by WANG Dong-ge

秋高枫红红胜火,怎解心中冰底寒?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余烬早已随风散去,然而国人心中那个被深深烧灼的疮痂仍无法痊愈,揭之犹尚鲜血淋淋。

童年我曾随父亲游览圆明园遗址,那一次是父亲的刻意安排,并一路为我引导讲述。从闹市中的狭小空间来到如此开阔的郊野,在曲折幽致的树丛草坪之间奔跑,叠石斑斓、清流环绕之间,高低参差的残垣断壁依稀可见,偶尔一两声鸟鸣,让人完全置身于一个别样的时空。虽然短短的大半日的流连,却像是在那里生活了几辈子。这一次游园的体验成了我永久的记忆,也成为我心中挥之不去的谜团,时时会浮现出来,尤其在日后反差巨大的困境里,心中愈加清晰地不断重复着这一次梦幻之旅。

圆明园复原图

圆明园平面图

大学期间,学习古建和园林设计时,我曾读到一部Fretcher写的《世界建筑史》,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西方建筑,并配有许多精美的西方已消失古建筑复原图,却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的古代建筑划归为非历史类建筑(Un-historic),着实令人气愤不已。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中国古代的精美园林建筑也绘出复原图来,呈现给全世界,让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美与博大,在西方列强的野蛮烈火中重生。

从那时起,我便更加留心收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后来我又得到父亲白隆平、先师黄念祖老居士以及夏莲居老居士的鼓励与指导,将绘制圆明园复原图作为我的一项主要任务。其间特别感谢包头的刘国香老师,他于1960年前后,曾积极地为我提供获取圆明园文献资料的线索。发掘整理资料、绘制复原图的过程是一个深入研究古代园林艺术和极大提高表现技法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梦、圆梦的过程,虽然艰难辛苦,却是兴致勃勃、乐在其中。从1964年到1978年间,我断断续续地从绘制小图到逐渐放大图形,最后于1979年秋天终于绘成第三稿全图,然而由于当时画室即将被拆除,尽管图中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也不得不匆忙收笔了。历经16载,《圆明园复原图》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几年前在美国一家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中发现了一张圆明园焚毁当天上午拍摄的照片,极为珍贵难得,照片中为一座二层楼阁,造型精美,令人瞩目难忘,一时却无法确定为哪一栋建筑,更无法确知它坐落于何处。我经过考察与搜索资料,最终发现在1933年北平市工务局实测圆明园遗址图中,安佑宫西南侧有一座梭形八角地基,为魁星楼遗址,我与白实一起反复推敲,认为照片中的二层楼阁极有可能便是魁星楼。然而问题是照片中楼阁为六角形,似乎与八角形地基不符。后经白实做出几种三维图像与地基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只有梭形六角开面的楼阁与地基完全相符。其八角形地基正是为了解决南北交角问题而设。台明呈凹面八角形,角柱下台明呈光芒形锐角,楼身平面六角,楼阁一、二层立面也呈内凹折曲线,檐下不设斗拱而用垂花柱帘栊板挑托,三重檐加平座栏杆,整个设计突显了“星与光芒”的理念,极为精巧华丽。回过头来,再参校照片中光照与拍摄角度及视角高度,以及魁星楼周边地形、地势,发现照片正是在魁星楼东南矮坡上所摄。

揭开了照片之谜,更不禁感叹,此魁星楼在《日下旧闻考》中并未加以注录,或为嘉道以后增建,然而如此名不见经传的小楼尚且设计建筑得如此精巧,园内其他景区中卓越独到之处可窥一斑。

另有一座同样并不著名的多宝塔,也已被我绘制成复原立面图,从它身上也可看出清代盛时设计和建造精微细腻、变化丰富的特点,以及圆明三园建筑的高水准。此塔与颐和园中的多宝塔相比,明显更为优美,建造水平更为高超。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增强,许多仁人志士不断从海外将被掠走的圆明园文物购买、归返祖国。钦佩欣喜之余,亦不禁想到,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传承不绝如缕,或许我们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物与建筑,然而我们从未失去远比这些有形之物珍贵千万倍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思想、理念与方法,以及一个文明中真实而永恒的地基——精神。

圆明园的设计建筑者早已湮没无闻,他也未能留下专著为这绝世之作做一注解,然而我们仍能从对圆明园的研究中追寻脉络,发现它的精髓与真谛,因为它仍然遵循了自古以来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因、借、正、变。从圆明园本身的设计来看,由于为帝王所建,乃采用九州大地西北高而东南低之地势,既因人而设,更因地而施。园中景区建筑既有正南正北、中轴对称、四四方方之“正”,亦有诸多丰富灵活之“变”。园区“借”西山为屏,借玉泉山大股泉水为渠流湖泊,所妙者,竟从西南较低处引水入园,至西北而流向东南,不可不谓之“变之巧者”。

……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0第5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