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风景园林创新发展论坛
嘉宾:
- 陈晓丽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总规划师
- 孟兆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 蔡灜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 宋建春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
- 姚宝隆 香港园境师学会会长
- 刘榕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厅厅长
- 杨赉丽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 唐学山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 吴家骅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世界建筑导报》总编
- 周远松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园林与林业处调研员
- 丁少江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园林与林业处原处长
- 李勇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园林与林业处处长、教授级高工、博士
- 梁正阳 深圳市绿化管理处处长、博士
- 朱伟华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主任、教授级高工、博士
- 王晓明 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博士
- 王定跃 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博士后研究员
- 何昉 《风景园林》杂志社社长、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
编者按:深圳风景园林3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现代风景园林改革实践的过程。从继承和发扬近三千年传统的风景园林艺术,到率先尝试完善新时代的中国风景园林体系,深圳风景园林为深圳这座年轻的“设计之都”描就重彩。在上一期的杂志中,我们推出了“深圳特区风景园林30年”专题,追忆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风景园林建设的峥嵘岁月与卓越成就,同时也以前海开发和绿道建设为契机,展示深圳建设宜居城市的决心和信心。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深圳的城市建设及风景园林建设也面临诸多难题,面对未来发展,胡锦涛同志勉励深圳“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深圳任重道远,深圳城市与风景园林亦然。为此,11月27日,《风景园林》杂志社与深圳市城管局精心策划,共同举办“花园深圳、再创未来——深圳城乡风景园林创新发展论坛”,诚邀内地、香港和澳门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怀交流,共同探索深圳未来创新发展之路。每位专家和嘉宾的发言都非常精彩,对深圳满含深情和期望,我们撷取其精华,以飨读者。
何昉(主持人):尊敬的陈晓丽理事长、孟兆祯院士、蔡瀛厅长、宋健春局长,各位专家和来宾,大家下午好! 即将过去的2010年,以及已经过去的30年,对于深圳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深圳,30年后,深圳经济特区迈入而立之年,刚刚举行的国家级别的纪念和庆祝活动,深圳人民高兴地迎来了胡总书记的到来;今晚,广州迎来第16届亚运会“很亚洲的”闭幕式,而8个多月后,深圳又将盛装迎来第26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珠三角绿道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时,10天前温总理来到珠海,骑行绿道,给珠三角和深圳绿道建设以更大的鼓舞。而立之年的深圳,面临着新的起点;走过30年发展历程的深圳园林,也将迎来更具发展和提升的新时期!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包括北京、港澳、广东地区的专家汇聚在一起,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把脉深圳园林,抒发对深圳的特殊感情,出谋划策,意义非常。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
宋建春:改革开放30年,深圳城市园林和绿化事业工作者在探索和发展历程中,坚持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管理、高效能管理”的道路,以敢闯敢干的务实理念,谱写了一曲举世瞩目的绿色乐章。1980年-2010年,深圳的公园数量从2个(东湖公园、中山公园)发展到653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到45%,陆续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
经过30年的跨越式发展,深圳的园林与绿化建设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坚持按规划建园,开创性地提出了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公园之城轮廓初现;第二、坚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势明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绿地养护管理、监督管理和养护作业的分离,通过公开招标,实现了公园绿地管理养护的社会化、专业化。实行了“五星级公园”评选,不断促进公园质量的提升;第三、 坚持“为人民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公园全面免费向市民开放,创办了“公园文化节”,不断丰富公园文化内涵;第四、坚持生态优先,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30年来,深圳园林与绿化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也面临诸多难题。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瞄准深圳建设国际性城市的高端形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找准结合点,选好切入点,积极推进深圳市打造“最美丽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从建设世界级宜居城市的高度审视深圳市公园的发展建设。今天到会的各位都是帮助和支持过深圳发展的专家,我们恳请各位专家、领导对深圳城市管理以及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批评、指导意见,帮助深圳的城市建设事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孟兆祯:深圳30年的建设是有所创造的建设,是创新的。这一点首先要感谢中央的领导,最感谢的就是邓小平的领导。其次是地方领导兢兢业业、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将中央的感召、政策变成现实。比如在仙湖植物园的定性上,孙筱祥先生认为应该是一个风景植物园,最初的选址不适合,当时园林局的冯良才科长对深圳的自然资源和文脉是如数家珍,了如指掌,带我们到梧桐山下找到一块风水宝地,有山、有水。
深圳的城市建设或者风景园林建设兼顾到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深圳的城市规划吸取了已建城市的经典,可以说是后发制人,但是作为特区来讲它又是先发制人。绿地系统从无到有,绿地的指标相对比较高,分布比较均衡合理,宏观上很有规模、很有条理。在微观层面上,深圳风景园林建设把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螺旋上升的提高,《风景园林》杂志总结了深圳建设的一些具体经验。
如何再创辉煌,首先要有科学的宇宙观,最重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协调。 “以人为本”,我个人认为是一个社会观,不是宇宙观,人和自然来比,自然是主,人是从,人要尊重自然,要主动的协调自然。城市化和城市的自然化都是分不开的,在我们统筹国民经济前进的时候,要同步与环境协调,一起前进,相得益彰。
深圳未来还不能仅仅用美丽来形容,我觉得要加上两条,那就是安全、和谐。深圳是一个海岸线很长的城市,在发生地震和海啸的时候,红树林在减少破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深圳恢复红树林要提高到安全的角度,要居安思危,要有计划地恢复、繁衍和种植红树林。
第二,我们要治山治水,保护山、保护水。从某个角度上看,深圳市区范围内被破坏的山是比较多的,山水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尊重自然,具体就要尊重山水。
第三,要风度也要温度。过去有一个观点是要风度不要温度,只要反映亚热带的风光,热一点不要紧,大量种植棕榈科大乔木,荫很少,降温效果也非常有限。深圳的夏天是非常炎热的,应该提倡以树大浓荫的常绿阔叶乔木为主;道路中间地带,可以种植花卉树木,为车行道庇荫;道路断面上可以学习国外,在建筑前面有一个建筑前庭,对街道的绿化也起很大作用。
中国的园林特色是以文学为基础的,深圳未来要把园林的文化进一步升华,根据地方文脉,承前启后、与时俱进。比如说深圳的市树荔枝,在世界的分布范围是很少的,就在珠江口岸,我们的南山一带。我们要珍惜上天赐予的条件,不仅从物质上,更从文化上、精神上去发展这个特色。现在深圳基本上已经绿化了,还需要在绿的基础上逐渐的彩化,注意彩化比例。
总的来讲,深圳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也值得我们高兴,但是不意味着我们有成就而就此停滞了,我们要更加努力,发挥我们的优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深圳地方风格的风景园林。从深化发展上来讲,我们深圳的潜力很大,我希望深圳有很美好的未来。
蔡灜: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广东省城市绿道网的建设和绿道改善的情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大家最近如果关注广东的新闻媒体,可能都知道绿道的上镜率、上报率是很高的,现在是我们广东省的汪洋书记说的要实现科学发展观,改善道路的民生工程。省级绿道有2200多公里,今年按照要求已经完成了90%,到明年要巩固到位,后年就要实施完善。
关于下一步的重点,可能是要通过省级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连成网,把原来的绿点、绿线、绿面通过非机动化慢行系统衔接起来,形成覆盖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城乡一体的“绿网”,充分发挥绿道的综合功能效应,这方面深圳做得非常好。深圳有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在市域范围内和珠三角的绿道网有一个很好的衔接,5到10分钟,我就可以进入社区绿道,15分钟到20分钟,我就可以进入城市绿道,半个小时之内,我就可以进入省级绿道。以后每平方公里就有不小于1km的绿道,整个实现生产、生活的绿道低碳出行。
在好几个方面,深圳绿道是做得不错的,“带型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塑造了深圳“四横八环十六纵”的“组团-网络”式绿道网络化结构,丰富了深圳人文、生态特色空间,链接了深圳全市主要的生态人文资源;深圳的城市和社区绿道也有很多,弥补了我们区域绿道网服务的不足,完善了区域绿道网的实现。 社区绿道主要结合现有的景观绿化道路和公园道路,连接社区中的公园和绿地,并结合城市的山地改造工作,加快推进周边环境的改进,不断优化整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怎样通过绿道来实现原有村落的景观改造呢?在有些地方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一方面结合“三旧”改造,通过拆除违章建筑物和破旧建筑,建设城中村的绿道;另一方面还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新建绿道来改善人居环境。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的规划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积极思考、大胆求证,有什么好的建议、思路、做法,请不吝赐教,建言献策,为我们深圳的规划和城乡建设工作提出宝贵意见,我也建议深圳市更好地发挥自己先锋城市、窗口城市的特色作用,先行先试,为全省的生态文明发展、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做出新的贡献。
姚宝隆:香港园境师学会的发展跟深圳市的历史差不多,大概也有30年。学会成立于1988年,在此之前,我们是一群从不同地方及国家在香港从事园境设计的专家所成立的一个英国园境学会的海外分会。1997年,我们因成立 “园境师注册管理局”而成为了一个法定团体,为在香港工作的园境师提供专业的注册制度,以确保在香港工作的专业人员达到应有的水平。现在香港约有200多位专业园境师,并包括来自不同国籍、在香港注册的专家。
现在,香港园境师跟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和测量师等均称为建筑设计专业界,而跟其它的专业,如律师、大律师、牙医、医生、会计师等,都属于专业的群体。经过20多年来的努力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地位。以下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学会的宗旨。
第一,推动园境设计专业在香港及其它地方的发展;第二,把园境设计发展成一个建筑设计的专业服务,并为特区政府及公众提供一些专业的意见;第三,作为专业界与公众和特区政府的对口单位,如关于园境设计、造园方面应注意的事情,提出专业建议,以使公共工程能得到最好的效果。例如现在香港会经常举办公共咨询会,学会将不时参与这些活动;第五,为建筑行业及工程提供一些园境设计的专业意见;第六,推动学术的发展,学会和香港大学的园境学课程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第七,设立专业考试及评审制度,确保会员的专业水平,以提供一个专业的服务给社会和公众;第八,推动会员之间及与外界的专业经验交流;第九,跟其它的专业团体,包括本地和海外的专业团体,保持联系和合作;第十,在香港不同的专业工作人员,均有法律监管和保障,园境师亦为其中一份子,学会需确保专业及名称得到保障及会员操守受到监察;第十一,确保园境师的专业工作符合公众的利益,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要顾及公众的利益,不能含有危险的设计和工作;第十二,要求每一个会员遵守学会所订立的专业守则和宪章。
现在学会主要的工作包括有对一些大型的公众项目,比如有些朋友比较了解的西九龙发展以及启德发展等公共项目和设计,还有其它大量的保育工程等公众项目,均会给政府提供一些专业意见。第二,和国外及内地相关专业和园林专业加强联系。第三,探讨园境设计的新方向,比如现在我们的设计有很多环境保护、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以推动我们在园境设计方面的工作。最后,是和大学教育加强紧密的联系,以培训出一批配合未来发展所需求的人才以解决香港的现有问题——没有足够的工作人员、专业人员去做园境方面的设计。这大概是我们香港园境师学会在香港的一些工作,希望未来能够和内地风景园林学会多一点交流,多一点工作,互相帮助。
刘榕:经过30年改革开放,深圳在经济上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这是一个奇迹,也对环境造成了一些破坏。当然,深圳市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出台了各种各样的专项规划,最重要的就是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管理规定,将深圳市一半的土地控起来了,给未来再创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子孙留下了很大空间。
目前广东省提出在整个珠三角做绿道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绿道建设里面,除了自然这一部分,也把我们的社会、人文方面放进去了。特别是深圳在落实绿道网的建设过程中,推出了一些具体实施方案,非常清晰,有魄力,我想有效管理让深圳的绿道建设可以按时、按量、按质,甚至更高品质的建设完成。深圳市绿道建设的经验,对于整个珠三角,包括我作为澳门特区的一个公务员,我觉得都很有借鉴意义。
澳门和广东省建设厅、香港规划署方面有非常多的合作,现在我们在做粤港澳三地共建优质生活圈的专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细化落实到环珠江口河湾区内地的5个市,加上港澳两个特区,以期在河湾区里打造一个优质、宜居的生活空间,让居民享受优质生活。
回归10年之后,去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澳门一个填海工程,面积为3.5km2,扩大了我们行政辖区的1/10,增加了2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遵照国务院包括海洋局的一些指示,我们采用跳跃式的填海,优化和补偿生态空间。从景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综合等方面,如何把它做好,是我们目前正在考虑研究的一部分。澳门在开发以及建设过程里面,如何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在制度上、规划上、技术上,我们一方面学习广东省,特别是深圳在长期工作以来积累的很多经验,另外希望香港方面也给我们一些实践经验。
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对我们来讲有很好的借鉴,在我们的新城规划里面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珠三角、香港、澳门的绿道对接起来。以前政府土地开发,经常是房屋和交通放在前面,现在我们给市民讲解,除了房子,外面的公共空间更重要,这次我们收回来了大概1800多条意见,绿道设施放在了前面,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
杨赉丽: 园林建设创新就是从深圳开始的。以前很多时候规划都是图上画画,墙上挂挂,而到深圳我第一次感觉到规划要落实了,比如绿地系统规划、各种类型的公园绿地指标,一步步走过来,完全是按照规划的路子发展的,走到了全国的领先位置。
今年春天,听到何昉说深圳在做绿道,我就发现深圳真是先进,而且打破了各个乡镇之间的交叉。珠江三角洲太密集了,绿道非常重要,广东又走在了全国前沿。深圳的成就不仅是停留在一些表面上,而且是实质性地给大众造福。这次来,我看到,深圳很多地方都有绿色的屋顶了,屋顶花园也做得不错。
深圳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管理制度,非常细致,已经提升到理性的层面,并且与政策结合起来,内地好多地方都做不到。比如很早以前,深圳就不许低价中标,要求实事求是,算出你的指标。 如何着眼于未来?怎么样打造一个美丽的城市,现在很多城市往往借一个大会来提升,但有些城市为了打造一个会,把老百姓基本的条件都给取消了,这是不可以的。要创造一个城市长久的生命力,还是要细水长流,要根据它的特色,它的传统产品为基础打造。
深圳的早期规划比较好,留出了很多绿地面积,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整块绿地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也很好,当时领导有决策、有水平,关心城市规划,能够听从专家的意见,也是很不容易的,才有了将来海滨公园、城中公园的不断改造提高。
创新之路在深圳走得也很好,在低碳、环保方面,我建议深圳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些风能能源方面的东西,做一些风电厂的建设。我们不仅是美丽的,在高科技方面也要做一些事情,比如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外引种草本花卉因不适应气候而无法开花和繁殖,我们对此是有深刻教训的。深圳可不可以利用地域的优势,培育与研发一些适合华南地带的草本宿根花卉供全国特定场合使用呢?
唐学山: 温家宝总理把我们园林绿地列入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我认为这是战略性的,是中国园林绿地未来建设的一个决策性的意见。我觉得任何一个城市园林的建设,规划是龙头,规划做不好,后患无穷。深圳为什么被列为中国第一个生态园林城市呢?就是因为当时的市长梁湘高屋建瓴,一个决策性的规划意见已经在深圳城市规划中体现出魅力和作用。
深圳改革开放30年,未来该怎么办,我谈点不成熟的意见。第一,如何充实完善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深圳执行的结果、经验,还有哪些需要研究的地方?2007年,《城市绿地设计规范》提出了城市园林绿地的7个基本要求:适用、经济、安全、健康、环保、美观、防护。深圳城市园林绿化已经30年了,也该回过头来理性考虑是不是达到这7个基本。我认为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人命关天。在避灾防灾方面,深圳应该给全国做出一个榜样,做一个龙头。
第二,建议充实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真正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我觉得城市中动物景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动物自然保护区能不能成为深圳园林景观中间的一个亮点?在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上,深圳也应给全国做出一个榜样。
第三重视城市绿荫的建设,既要风度,又要温度。具体的建议是道路系统的绿荫廊道建设,还有垂直绿化,提倡使用绿被,建设绿荫停车场等等。深圳并不是最完美的,老城区、棚户区在城市规划建设上也需要补课,希望深圳5年以后,能够在垂直绿化上下大力气,召开一个全国垂直绿化现场会,如何在最热的城市低碳、减排、节能,深圳也可以给全国做一个榜样。
第四,作为生态园林城市的深圳,花卉的选择要尽可能选择宿根花卉,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入,而且宿根花卉也体现野味、体现生态。还有尽可能让地被和草坪取得一个合适比例,减少浇水,减少修剪。
第五,深圳在未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要提高美学水平,重视城市色彩。像美国的白宫,除了绿色,就是白色建筑。我们的城市色彩如何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设计?作为一个课题,作为一个追求,要达到高雅,在美学方面要有所要求。
最后,岭南园林能不能给后代留下一个世界遗产级的园林?我认为该到思考的时候了。深圳能不能留出一个空间,该快的快,该慢的慢,深思熟虑,规划两到三年,做出来的作品像颐和园一样留下遗产,像挪威奥斯陆人身雕塑公园一样,给人类留下一个痕迹。
吴家骅:首先希望以后不要“最”字,不要追求第一,不要追求最美丽,要强调深圳的特点。我们有特色就行了,不用攀比,做得好自然有公论。我每次回深圳都有回家的感觉,原因很简单:干净一点,树多,规划好,路宽一点,堵而不塞。我觉得我是深圳人,在深圳纳税、做事情,我们不用“最”,应该尊重每一个劳动人民在这个城市的感受,觉得在深圳是不是值得骄傲。另外,深圳的楼台和社区园林设计已经成为全中国抄袭的一个基本教材,全国的房地产商都在向特区学。深圳的景观设计已成了生产内的一部分,变成了生产力。深圳不仅仅有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力量也非常强大,管理非常好。
第二,我们一直讲绿化,其实没有风,只有绿是不行的,风对我们亚热带地区的人民很重要,因此我希望主管单位不仅要给老百姓创造绿色环境,也要创造风环境。第三,深圳在创作上应该解决民生问题,针对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应该做一个科研,设计要立体,要顾好人群,要做好垃圾回收,不要产生不同人群的冲突。 第四,深圳人应该自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第五,谈到大运会问题,我觉得不要攀比,应该理性一点、合理一点,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使用公园的习惯。第六,我建议少用几个词,比如“打造”、“以人为本”等等,人本身是抽象的,还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 最后,我觉得目前风景园林学术界是复杂的,希望大家团结起来把这个平台搭好,扩大学术研究的范围,相互衔接,并且承认历史,把风景园林杂志办好。
梁正阳:今天我主要就“如何加强引导,积极推进立体绿化”等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的重要方式。大力发展立体绿化,不但能丰富城市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吸尘、减少噪音、减少热岛效应,改善生态环境。德国有专家进行了实测,临街两侧的建筑经过立体绿化的处理后使得街上的尘埃比绿化前减少了3-4倍。合理的立体绿化可以有效的调节室内的温度与湿度,减少室外空间与围护面之间的热交换。中国建筑科学院物理所在上海夏天测得垂直绿化过的墙面温度比无立体绿化的墙面温度约低5℃。
立体绿化包括立交桥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绿化、坡面绿化、屋顶绿化等多种绿化形式。立体绿化虽然好处多,但一直以来都不能得到有效推进。虽然近年来已有部分建筑、立交桥进行了立体绿化。如在上海,屋顶绿化面积仅占可绿化屋顶的1%,与发达国家城市15%-30%的屋顶绿化率相差甚远。虽然很多城市都有立体绿化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对屋顶绿化中的植物选择、荷重、施工操作程序、养护管理技术等各方面,进行了较详尽的技术规范,深圳市也颁布了深圳市农业地方标准DB440300/T37-2009《屋顶绿化设计规范》。但立体绿化的推进难度还是很大。
立体绿化也是公共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立体绿化建设,要靠政府的引导,靠政策的支持。为进一步推动深圳市建筑物立体绿化(含立面、屋顶绿化)的建设,增加城市的整体绿量,提高广大业主自主建设建筑物立体绿化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的建设管理机制,深圳市绿化管理处起草了《深圳市城市建筑物立体绿化补贴暂行办法》(《补贴暂行办法》对立体绿化的要求、补贴标准、考核办法等进行了规定),现正在征求意见中 。
朱伟华:我们长期从事的是基层工作,今天谈一些比较具体的想法。深圳发展到今天,下一步怎么走,也是我们在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大家反复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一,我总感觉绿化和环境建设,除了有实用性功能外,还是城市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牌和战略资源。我们可以直接借鉴新加坡,新加坡的花园城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品牌,有战略意义的,绿化和环境建设,是城市的生命力和活力的源泉。
第二,我对深圳公园创新发展实现途径的思考有几个方面:(1)生态用地公园化,要继续打造公园之城。从前面这10年的经验来观察,凡是列作公园的,生态用地都管理得很好,很多没有列进来的,陆续地会被踩死。所以剩下的这些生态用地,要把它继续管好,实行公园化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2)公园绿地要特色化,目前应该说精品不多,特色不多。我们前一段时间做规划的时候,提出来打造1+16个特色公园的计划,“1”是莲花山——深圳最中心的一个公园,还有16个其他的特色公园。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推进整个公园向更规范、更有特色、更多精品的方面发展。(3)植物配置的美化、彩化和香化 。(4)公园文化的多元化。深圳市从2006年底开始举办第一届公园文化节,到现在为止已经举办了5届,累计近1500万市民参与。 在文化方面主要有4个结合:园林文化与其他各类文化艺术的结合;高雅文化与大众的结合;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结合;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结合。(5)公园的服务要人性化、信息化和标准化:1)实施网上公园,提供充分、足够的信息,而且是正确的信息给市民;2)有必要在公园里面推行电子公告系统,实施及时的、全面的、非常直观的电子公告;3)安装电子监控和灵活监控的系统;4)在公园里逐步推行WIFI无线上网;5)公园管理的信息系统以及公园服务的标准化,必须是给游客提供一个稳定的、高质量的、同质化的服务;6)园林技术的低碳化,包括节能、节水、废弃物循环使用、无公害防治、节材等等很多方面。
王晓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以来,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城市环境建设和园林绿化事业,成绩斐然,这方面,之前发言的领导和专家都说得很多了。作为园林绿化事业的一名工作者,我觉得我们在为取得成绩自豪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们做得不够的地方。无论是为了迎接明年的大运会,营造靓丽城市环境出点子,还是为了深圳市城管局提出的打造“最美丽、最干净城市”的战略目标出谋划策,都需要一些思考,一些建议。今天我主要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关于在特区内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抓机遇,着力提高原特区外园林绿化水平的问题。目前,宝安、龙岗两区,以及从宝安、龙岗分离出来,近几年刚刚成立的光明、坪山两个新区的园林绿化整体水平比起原特区内的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相对是比较落后的,在园林绿化的理念、模式、风景园林景区景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造园艺术以及公园建设中的规范、标准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实现全市一体化的要求,还有大量的工作要我们去做,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所能取得的成效也会是十分突显的。(2)关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在宏观层面上的保护问题。2005年,深圳率先提出了“生态控制线”的概念,并对其规划进行了立法,对深圳宏观层次的景观保护和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还有2个方面应该引起重视:一是,山体林地的残蚀破坏现象严重,通过挖山填海,来促进城市发展的理念是十分危险的;二是,深圳建市初期,大量柠檬桉、马占相思等外来树种的应用,以及近几年来如薇苷菊等外来有害植物的入侵,对深圳地带性植物区系的维持和植物景观造成了很大影响。(3)关于在我市风景园林行业和人材培养的问题。这些年来深圳城市风景园林行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有水平、有成就的规划设计单位屈指可数,像孟院士、陈总这样在全国或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规划大师、景园大师和设计大师更是严重匮乏,所做的规划设计成果多数是“图纸设计法”完成的,规划能够按实落地,设计能够很好赋予实施的非常有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政府政策层面的引导,人材培养的机制和氛围是重要的因素。同时,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职员中可以考虑设立总规划师、总园林师或总工程师等岗位,这对深圳培养高水平、有影响力的风景园林专业类公务人员是有益的;对我市园林绿化和风景园林事业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4)关于深圳公园规划建设中,强化特色化和文化内涵的问题。深圳公园建设的成就是显著的,但文化内涵和特色化还非常不足,国内同行将深圳的公园只看成是“城市大绿地”。深圳还是有许多方面可以挖掘的,如滨海特色、渔民蚝乡、移民城市、生态文明、改革窗口等都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非常具有地域特色,有的更是特有的。目前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正在筹划的公园“花事月历”也是公园特色化、差异化的一种很好办法。(5)关于园林施工中强调工匠工艺水平的问题。一个好的园林作品,三分设计,七分工匠。前些年“最低价中标法”所带来的园林绿化工程偷工减料,追求最大利润的“后遗症”和“惯性”思维还在影响着园林的工匠工艺水平,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园林建设的管理部门要强化工匠水平,精品意识,不宜将公园建设和园林项目作为突击工程或献礼工程,要精雕细作。(6)关于立交桥、天桥悬挂绿化和屋项绿化问题。目前我们经常采用攀援植物、或者悬挂方式绿化立交桥桥墩和侧面,大大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和城市景观,但多少也存在一些交通及安全方面的问题,建议以后在新建立交桥和天桥时,将植物种植槽和供排水系统一起考虑进去,既可以克服安全问题,又可以便于日后管理。屋顶绿化也大有潜力可挖,既可美化环境,又能增加城市绿量,还可以保持室内温度。市政府应该以法律文件形式,要求建设立交桥、天桥和办公楼宇、地产房屋时,同步设计建设悬挂绿化的植物种植槽和屋顶绿化,有关职能部门把好审批关,使立交桥、天桥的悬挂绿化和屋顶绿化成为我市的规范性行为和自觉行动。
王定跃: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努力将深圳打造成中国最干净、最美丽、最有序城市的目标。城市中小区及公园绿化、道路绿化主要解决点与线的问题,而山体绿化,尤其是城市主干道两侧的视线内山体及各类公园山体的主要观赏面则是解决面的问题,对打造最美丽城市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城市背景森林景观水平的提升又必须依靠风景林理论的创新与实践,今天,我结合PPT,为大家介绍一下“生态景观林理论的提出及其在梧桐山的实践”。
首先我介绍一下生态景观林理论的提出。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使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许多昔日的乡野山林猛然变成城区背景的山地森林,欣赏与游憩的需求自然成为现实要求。生态风景林的理念是率先在深圳提出的,1998年,深圳开始营造示范林;2002年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作为深圳市重大项目正式启动,至2006年就已经完成造林面积8460多公顷,2006-2008年进一步建设12369.8公顷。但生态风景林是以生态功能为主,适当考虑景观的一类森林,2008年我提出了另一类风景林——生态景观林的概念,即生态景观林是具有突出的美学观赏价值,重点考虑欣赏功能,兼顾生态功效的一类森林。它是风景林的一个新二级林种,构建公式为:生态景观林=景观树种+本底植被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梧桐山风景区生态景观林构建实践。梧桐山是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外貌色彩比较一致,远远望去一片深绿,而且终年绿色,四季色彩没有很大变化,改善与丰富森林景观的季相变化,尤其是色彩变化,是摆在南亚热带地区风景林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2006-2008年我们对梧桐山风景区开展了全面的风景林资源调查,在此基础上完成植物景观与生态提升规划,提出打造梧桐茶海、风铃报春、十里杜鹃、梧桐春晓、凤栖梧桐等十大原生态景观。通过山林抚育、增种补植与林分改造等手段,经过几年努力,以杜鹃、山茶及黄花风铃木等树种为主题的生态景观林初具雏形,梧桐山森林景观出现可喜的变化,欢迎大家来到梧桐山国家风景区,欣赏生态景观林的壮美景色。
陈晓丽:30年来,深圳也不是说一点问题没有,但总的来讲,做得还是很不错的,特点非常明朗。比如滨海大道的修建,占用了部分红树林,但红树林确实是保护下来了,并有了发展,现在是免费开放的公园,到处是飞着白色的候鸟,鸟类很多。
我对深圳今后的建议首先是多一点树荫,多一点园林文化,在园林文化方面有一点深入的发展,做点文章,不仅仅是种树栽花。 中国的哲学是很有意思的,大即是小,小即是大,我赞成深圳不需要争什么第一,你只要做好了,老百姓会说你这个政府好,老百姓会给你打好分,各地来旅游的人会给你打好分。
中国的园林有一个特点是耐看、有品位。深圳是改革开放后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城市,但现代化城市也是有品位、有文化的。深圳的风景园林可以是中国现代的园林。同时希望深圳可以慢一点,能够在继承岭南园林的基础上有创新,创造中国的、岭南的现代化的风景园林。一个城市的文化需要一段时间历史的积累和总结,慢慢形成,深圳人的精神本身就是深圳的文化,是深圳的特点。我希望深圳的岭南风格是全新的,新要有新风,要区别于其他城市。
第二,深圳要做创新型城市,这个创新有很多的内容,希望深圳风景园林在技术、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上都有所创新,出一些科研成果、创新成果,希望将来在深圳能够看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具,或者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
我们要把风景园林当成一个很有科研成份的行业,增强风景园林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在新技术的应用上,要根据需求,加强与科研单位联合做科研,更好地吸收相关专业和其他领域如生态、生物多样性、建筑、城市规划、滴灌工具等方面的一些新技术、新成果。我们的科技人员取得的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和应用成果,要好好总结,注意推广和宣传,这将有利于风景园林得到社会得到进一步的认可,也使我们的年轻人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
最后,希望我们园林部门一定要和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加强合作。只有各个部门有效沟通,通力合作,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现在在做的绿道不仅仅是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交通问题,一个民生问题。我深信在省厅的指导之下,深圳一定能做得很好。
何昉:感谢陈总。感谢各位专家、嘉宾的精彩演讲,大家饱含对深圳的深情和希望,我们也将在这些启迪和鼓舞下变成动力。再次感谢大家在百忙当中来到深圳,聚会在特区风景园林创新发展论坛上,感谢大家,谢谢!
(以上发言摘要根据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李翠筠/文字整理,陈永清/摄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