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珠三角三级绿道网络规划构建实践

何昉 高阳 锁秀 叶枫

摘要:目前作为景观都市主义集大成者的珠三角绿道网已经实现全面贯通,初步完成了预期的首年任务。而在珠三角绿道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珠三角绿道网生态容量的计算,发现只有进行珠三角三级绿道网络构建,实现城市和社区绿道网的合理规划布局、棕地再利用、不同功能组团转换,才能将珠三角绿道网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道;规划设计

Abstract: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Greenway, a practice of landscape urbanism, has almost realized. The goal for the first year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was achieved. In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Greenway Network, the authors calculated the eco-capacity of the Greenway Network and found out that the reasonable layout, brownfield reuse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fferent groups of different functions can achieve the maximum of the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reenway; Planning and Design

1 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地区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开发建设强度最大的城镇密集区域之一。特别是长期以来,建筑物决定城市的形态,而城市被当作放大的建筑来设计。加之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对城市中自然生态过程的忽视,导致城市绿色空间被大量挤占,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健康危机。因此,现代城市建设尤其是珠三角都市群的规划设计需要从更生态的角度和理论去摸索。代表景观都市主义的“珠三角绿道网”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走到我们这些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面前[1-2]。

珠三角绿道网是在珠三角自然生态格局、历史文化遗产和城乡发展状况等资源本底的基础上,对具有休闲娱乐价值的生态和人文要素进行识别,通过自行车道、步行道等人工走廊进行串联,同时配置完善的设施和多元化的功能,形成供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的开敞空间,是珠三角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途径。经过2010年一年的规划建设工作,珠三角九市已经累计完成2 372km的区域绿道建设工作,珠三角区域绿道网骨架已基本成型。但如何最大化实现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大量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两个重要的深入方向:首先要保障“绿”的实现,即划定足够面积的绿道缓冲区,为珠三角的健康发展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维护珠三角地区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体系;然后在满足生态容量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城市绿道网和社区绿道网,实现珠三角绿道的“三级”网络构建。

2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珠三角绿道网生态容量计算

哈丁(Hardin)在1991年进一步明确定义生态容量,即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可无限持续实现最大资源利用和废物产生率。生态足迹研究者接受了哈丁的思想,并将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总和定义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以表征该地区生态容量。因此,珠三角绿道网的生态容量是指满足珠三角绿道缓冲区的正常功能使用,但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的最大人口容量[3-4]。

2.1 计算方法

生态承载力则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其计算方法为:将生态缓冲区内的现有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等物理空间的面积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就可以得到平均生态承载力,其计算公式为:

BC=N·∑ajrjyj

式中:BC——区域总生态承载力,hm2;N——人口数量,人;aj——人均生物生产面积,hm2/人;rj——均衡因子;yj——产量因子;j——能源用地、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6种类型。

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采用威廉·利斯等的计算结果(表01)。

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利用以上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运用GIS和RS等遥感技术,得出珠三角具有生物生产性的土地面积,即耕地、林地、草地、化石燃料用地以及水域的面积,从而计算珠三角地区的平均生态承载力为1.5403hm2/人,高于全国0.8hm2/人的平均水平。运用2009年珠三角九市常住人口统计数据,乘以珠三角区域个人生态承载力,从而得出珠三角区域生态承载力总量为7 297.171km2,经过遥感统计,珠三角区域绿地总面积为14 847km2,大于珠三角所需的生态空间面积。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设计则是希望通过绿道网的建设维护珠三角所需的适宜生态用地。因此,从生态角度出发,建议珠三角绿道网控制区划定的面积要大于等于珠三角所需适宜生态用地面积,同时,根据绿道本身的定义和特性,需要一定的绿廊系统,即一定的绿色基底,因此,珠三角绿道网控制区划定面积的上线理想状况应与区域绿地面积持平,即7 297.2km2≤珠三角绿道网控制区划定的面积≤14847km2[5-6,10](表02)。

从表02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如果单纯仅修建以6条省立绿道为主的区域绿道网,以生态型区域绿道的控制宽度200m计算,则省立绿道控制区的面积仅为450.8km2,仅占珠三角所需生态用地面积的6%,无法维持珠三角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结构,对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有限。只有6条省立区域绿道的控制范围宽度达到6km左右,才能满足珠三角的生态容量需求。针对珠三角城市发展建设现状,这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除了6条省立绿道,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必须修建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网来进行积极补充。

3 珠三角绿道网的三级网络构建

3.1 由“点”到“面”,打造三级绿道网

珠三角绿道网由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成,有机串联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密切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多层级的绿色网络系统。为确保绿道连通成“网”,前提是要把原有的“绿点”、“绿线”、“绿面”通过非机动化慢行系统衔接起来,形成一张覆盖珠三角整个区域、城乡一体的 “绿网”,充分发挥绿道网的综合功能效益[6-9]。在打造三级珠三角绿道网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以下规划建设指导思想:

(1)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生态化措施建立长效持久、结构完整、关系协调、功能高效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强化对绿道及其周边水源、土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建立集合生态、游憩与景观为一体的综合绿道网络。结合城市环境景观改造和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提倡立体绿化模式,推广乔、灌、草复合绿化;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服务设施,推广生态化建设技术,实现绿色、低碳绿道建设(图01)。

(2)全面校核城市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配置绿道选线资源,强调棕地的恢复利用:加强绿道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应制定全市绿道网总体规划和详细的年度建设规划,将绿道网络融入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绿道网选线坚持因地制宜、少征地、少租地、少拆迁,不改变原有土地权属和性质,尽可能串联城市自然人文资源成环成网布局。充分利用和提升改造珠三角绿道网中遗留下来的旧工业区,旧商业区、加油站、港口、码头,机场等棕地,利用景观措施对工业化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已不再使用的设备、建筑、工厂或整个地区进行改造,使棕地变为绿地,使其成为珠三角绿道网中的串串闪光点(图02-05)。

(3)合理组织绿道网络各级体系,加强城市、社区绿道与区域绿道的对接:城市绿道、社区绿道在绿道网络的框架层面上,可弥补区域绿道网络服务的不足,在完善区域绿道系统的同时,实现城市、社区在绿廊系统、慢行系统、服务系统的连贯与同一。依据区域绿道与城市的位置关系,设定不同形式的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分布。

(4)体现地方人文景观特色,与城市旅游游憩系统充分结合:通过充分保护和发掘历史文化资源,高标准建设配套服务和相关产业设施,精心营造以人为本、特色鲜明的景观风貌和视觉空间,做好绿道线路策划并使之融入城市旅游系统,将城市绿道网建设成为安全、舒适、富有地方特色与魅力的文明示范工程,充分发挥绿道带动城市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作用。

3.2 由“家”到“厂”,城市绿道打造快乐工作之旅

城市绿道连接区域绿道与社区绿道,联系城市主要功能组团,串联城市中重要的公园、广场、水岸等公共开敞空间与公共设施,并承担城市组团间的游览联系、绿化隔离、慢行交通等功能。相对于区域和社区绿道,城市绿道承担了更多城市居民快乐工作出行的需求,实现了城市居民从生活地到工作地和不同工作地转换之间的交通链接。

城市绿道规划应在区域绿道基础上,结合城市的空间形态,选取城市内最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园、文化遗迹、传统街区、滨水空间等自然、人文节点以及城市功能组团进行有机串联,并与城市慢行系统、相邻城市的区域及城市绿道同步对接,形成疏密有致、布局均衡的城市绿道网络布局。

3.3 由“家”到“绿”,社区绿道实现居民生态行

社区绿道网的规划建设应与城市、分区游憩系统结合设置,连接城市主要社区片区的绿地、广场、水岸等公共开敞空间与公共设施,承担社区居民近距离游憩休闲的服务功能、绿化隔离功能和社区慢行交通等功能,使社区居民与游人能够就近进入绿道,同时便捷地接驳上层次绿道与外部交通体系和游憩体系。实现步行5-10分钟进入社区级绿道的规划目标[6]。

社区绿道网规划布局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1)连接社区城际轨道、地铁、BRT(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等交通换乘点,以15分钟的步行范围为服务半径;(2)人流活动集中,应有利于促进人们交往与融合;(3)连接社区内公共开敞空间,体现社区的个性和特色;(4)串联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便捷的休闲和服务需求;(5)承担社区内的主要慢行交通出行;(6)与城市绿道和区域绿道便捷联系(图06)。

社区绿道网在建设中应选择避开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具有快捷的慢行交通功能。针对其使用人群多样性的特点,设计可用于进行长跑、轮滑、骑自行车运动等社区间康体锻炼活动的路径,培育安全、宜人、舒适、充满活力的社区绿道示范区,倡导“以人为本、慢行优先”的低碳出行,带动珠三角各市社区绿道网的全面建设。

3.4 由“旧”到“新”,实现绿道中原有村落的提升改造

崭新的成排乡村别墅,绿色成荫、鸟语花香的绿道,自得其乐在道边下棋的白发老人,拿着风车,牙牙学语的小童……理想绿道网中的自然村落呈现给我们的应是这样的场景。

但由于历史发展问题,目前,珠三角绿道网所经过的城市中心区和郊区,存留很多脏乱破旧的城中村,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现象和景观风貌,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潜在威胁。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很多郊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也十分欠缺,而这些问题均可以通过绿道网,特别是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加以解决。

(1)结合“三旧”改造,通过拆违拆旧,建设老城区及城中村绿道

珠三角城中村低矮拥挤的违章建筑、脏乱的环境、混杂的人流、混乱的治安、不配套的基础设施给和谐社会的良性发展提出了难题。而通过绿道网的建设可以清除对绿道脏乱的违章建筑,改善城中村的环境,并通过绿色旅游、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腾飞,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绿道本身的服务配套设置也将极大地改善城中村的基础设施缺失现状。因此,珠三角各市均利用绿道网兴建,结合城市的“三旧”改造,完成城市的美丽转身(图07-08)。

深圳福田社区绿道的兴建就与市中心公园的规划统一考虑,通过社区绿道的兴建,使其成为公园的有效组成部分。具体措施包括:①对城中村有价值的建筑进行完全或局部保留,对影响绿道通行的建筑和结构予以拆除,争取最大化利用原有构筑物,最大化降低城中村改造费用,保留当代城中村的历史痕迹,成为反映深圳历史发展的博物馆。②将局部的街巷改造景观绿化,社区绿道采用廊道的形式,在空中实现链接,形成集合式花园性组团,将通行、休闲娱乐从地面引向屋面并相互联系,形成城市立体、文化、娱乐公园,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的人文和自然结合(图09-10)。

(2)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兴建绿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绿道网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通过把村道翻修、公厕建设、卫生保洁、河涌整治与绿道建设结合,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绿道沿线的村民还主动翻修房屋,积极配合绿道沿线的环境整治[10-11]。以珠海西湾村为例,绿道建设将原村道改建为3m左右的硬质铺地,道边栽种行道树,极大地改善了村内的绿化环境;沿绿道边,在原空旷地带修建了休憩石桌石椅,增加绿道空间的复杂性与趣味性;打通了村内一些断头路,村庄连通性得到增强;整合了村内一些废弃空间,使得村内空间更加开敞;保留了村内原有的大片的不同植物,使每段绿道更具有可识别性[12]。

4 三级绿道网搭建城市新生活模式

珠三角绿道网的特色实践就是以东方的“和谐”哲学观念为依据,实现人类向往已久的“天人合一”的绿色梦想。在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等生态规划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在基本生态控制线等生态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要尽早、尽快落实珠三角绿道网后期的经营管理、绿道生态效益的实现以及构建“三级”绿道网络的搭建、连通等关键问题,将生态学的原则渗透到绿道网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所涉及的全部活动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利用绿色材料和生态科技尽可能地实现节能减排,构建自然和谐、民生幸福的生态文明型区域绿道网,积极研究珠三角绿道网与促进居民低碳生态新生活方式转变,催化珠三角九市的低碳城市基因,给力幸福广东创建,由此实现广东地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共生共荣。

注释:
图01引资参考文献[9],图02引自宝安区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研究报告,图04-05,07-08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供,图06引自参考文献[9],其余图片均由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提供。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2]广东省建设厅.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9]24号)[Z].广州:广东省建设厅,2009.

[3]唐金利, 匡耀求, 黄宁生, 朱照宇, 刘宇, 肖慧娟.广东省2003年的生态踩占与生态承载力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 2006, 27(1):22-27.

[4]琚鸿.广州市花都区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分析[J].广州环境科学,2007, 22(1):25-27.

[5]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等.珠三角绿道网络规划纲要[Z],2010.

[6]广东省人民政府.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Z].2005.

[7]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珠三角绿道网网络化专题研究[Z].2011.

[8]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深圳市宝安区绿道规划设计[Z].2010.

[9] 深圳市盐田区城管局,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深圳市盐田区社区绿道网规划设计[Z].2010.

[10]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等.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Z].2011.

[11]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珠三角绿道网生态建设与保护专题研究[Z].2011.

[12]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等.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Z].2010.

作者简介:

何昉/1962年生/男/江苏人/教授/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总景园师/总规划师(深圳 518045)

高阳/1982年生/女/辽宁人/工学博士/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水生态研究室主任(深圳 518045)

锁秀/1980年生/女/回族/河北人/理学硕士/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办公室主任/策划总监(深圳 518045)

叶枫/1975年生/男/湖北人/高级工程师/硕士/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副总景园师(深圳 518045)

Biographies:

HE Fang, born in 1962, a native of Jiangsu, is the President, Chief Landscape Architect and Chief Planner of Shenzhen BLY Landscape & Architectur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He is also a professor. (Shenzhen 518045)

GAO Yang, born in 1982, a native of Liaoning, who holds a Doctorate Degree of Engineering, is the Director of the Aquatic Ecology Research Office at Shenzhen BLY Landscape & Architectur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Shenzhen 518045)

SUO Xiu, born in 1980, a native of Hebei, who holds a Master of Science, is the Director of the President’s Office and Planning Director at Shenzhen BLY Landscape & Architectur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Shenzhen 518045)

YE Feng, born in 1975, a native of Hubei, who holds a master degree and is a senior engineer, is the Vice President and Deputy Chief Landscape Architect of Shenzhen BLY Landscape & Architectur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Shenzhen 518045)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1第1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