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
摘要: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绿地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和环境承载力分析,针对本区域的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生态功能转型对区域(社区)生态健康的影响,提出农田-农村以及河流是未来生态城市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点和景观纽带的低碳绿地发展思路。并认为对区域绿地的城市化建设应有一种制约机制,而提出低碳概念和建立定性或定量指标也是今后绿地建造的重要标尺。这将有利于城-乡体系的绿地空间的长远生态保护和利用,特别对森林,水源,湿地,农田和村落等生态敏感区尤为重要。
关键词:风景园林;区域绿地;评论
Abstract: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and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green spaces in Pearl-River Delta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a focus on the pattern of regional green spaces and their effects on local ecological system, this article states that farmland-countryside and river corridors are of most strategic value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at they are also the trend of low-carbon green spaces. It argues for establishing a system to restrict the outspread of urban areas into regional greenbelts and puts forward a low-carbon concept and qualitative index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spaces in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provides useful ideas that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ecological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green spaces, especially the local forests, water resource, wetlands and agricultural land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gional Green Space; Review
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30年来,珠江三角洲的土地生态和景观发生了巨变。在城市和工业发展过程中,区域绿地中的部分农田、河岸湿地和山地丘陵林地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发生了生态功能转型。特别是地势平坦的、乡土的绿地空间,先分割破碎化而后逐步被连片城市化。然而,在城建区中的绿地系统与区域中尚存的农田-农村、河流水系-湿地、山林-沟谷构成了城-乡绿地空间。根据自然条件和长期的人文作用的特点,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绿地主要有3大类:(1)生态保护区绿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即村旁风水林)、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2)河道绿地:包括主干河流及其堤围、两岸的湿地、基塘系统和城乡分隔绿带等。(3)特殊绿地:包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风貌地区和地质景观等。可见,区域绿地也是区域生态和景观系统的基本底线。而在今日城市化的影响下,对城乡绿地的保护和建设,提出了以下3方面的思考和期望。
1 土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健康发展
土地是区域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载体。一个地区的发展史,从区域生态学角度就是土地经济学、土地社会学的沉淀。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土地转型就是绿色空间转为灰色空间的生态竞争。城-乡绿地转型的关键是“三农”问题,由于工业与农业的竞争、城市生活方式与乡村生活方式的竞争均是无法达到平衡竞争的两个方面,而在升值周期短快的城市经济驱动下,土地覆盖的硬化、高层化成为土地利用的优势模式。并以城市扩建、公路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等修建切割分化区域绿地,甚至为追求“全球化经济”或称为“全球化生活方式”而挥霍土地资源,忽视土地的长远价值即顾及其农业的和生态的价值利益。仅从区域发展和生态城市概念来看,绿地空间作为地域未来发展的自然保留地而愈显珍贵。特别是区域绿地中的林地、农田和水系,除农业价值外,还具有调节区域环境生态功能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等生态和景观价值,也是生活于城市中的居民享受自然的生态空间。以“生态足迹”概念来分析,据世界自然基金(WWF)联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显示:人类消耗地球自然资源的速度是资源置换速度的1.5倍。2008年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已是土地承载力的2倍,生态赤字还逐年增加。广东占全国生态足迹接近10%。如将珠江三角洲人均生态足迹按3.2hm2计,则是其现在土地承载力水平的7-8倍。特别是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及其生活方式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加强,无论是生态环境、能源、水资源,以及可使用土地等方面,都逐步逼近环境承载力的临界点状态。
以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主席I.S 宗纳维尔教授的灾难公式(1989)分析:
(式中:M是世界灾难;N是人口总数:b是人为对环境不负责任的行为;C是土地承载力,如抗性、恢复力;S是可供使用的空间)。假如人口数量仍在增加,要想避免灾难,就要纠正或减少b,保持或增加C。就地球而言,S是无法改变的[1]。而就某一行政区而言,其保持可供使用的空间和土地承载力越大,其区域的生态安全性就越大。这也取决于人类的行为b。
在此,就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乡绿地保护和建设即“三农”问题提出一些想法和观点:由以上灾难因子可见,要发展一个生态健康的珠三角洲城乡环境,就要调整城市和工业用地扩张、转移的发展战略,保全区域的绿地空间已是迫在眉睫。在新的5年计划期间,应放慢GDP增长,筹谋绿色增长的环境发展战略。这也是一种放慢城市化的策略。在此期间,以控制城市规模和保护土地资源为重点,而基本耕地及其所依托的农村、农业安全、森林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区域生态绿地恢复更是重中之重。土地流转的政策应坚持倾向维护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没有农村或农业,耕地和林地难保,随之的一些信仰、乡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珠三角的水乡景观也会消失。鉴于珠三角人口密度大和农业条件优越,城市发展的模式应有自己的特点,建造的城乡体系不但应有多中心的城市群,其间还要保有大面积的耕地、林地和文明水乡生态景观绿带。保护和发展新农业、新农村生态绿带,就是保护和发展了一种既传统又时尚的生活方式,也是为原居民和新移民提供了一个有珠江三角洲特色的“荣城、绿乡和蓝水”的生活空间。
2 城-乡绿地低碳建造指标体系的探讨
建造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的理想是:在城市的生活也拥有乡土环境的活力空间。其结构是将城市的部分公园和道路绿地系统与区域绿地以低碳的单车通道进行串联整合,形成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廊)——山地(森林公园、风景区等)——河道(河岸绿地、湿地公园)——田园乡镇的绿地风光带和生活网。这些城乡绿道除为大众提供了便捷的健康休闲景观通道,还将导引地方文化景观保护和郊野环境生活圈的发展(图01)。
而在区域绿道建设中,城市公园的建造理念也乘习惯思维和景观模式入侵到区域的乡土景观中,甚至有些水源林或森林保护区也转型为城郊的风景林,把城市园林景观搬到野外的河道、湿地、乡村等,本文称之为“绿地的城市化建设”。绿地建造的“高碳建造-低效生态”现象有以下特点:建筑量大,广场多,在水边或山林沟谷滥建木质栈道,乡土大树搬到城市;林地少,种类单调无特色,外来种占优;扩大游人进入自然保护核心区的通道甚至还设计汽车道等。对绿地建设存在的“重景观,轻生态”,“高投入高维护”或“没有维护预算和经营规划的快速绿地建造”等现象尚未引起足够的反思(图02)。因此,对区域绿地的城市化建设应有一种制约机制,而提出低碳概念和建立定性或定量指标亦是今后绿地建造的重要标尺。这将有利于城-乡体系的绿地空间的长远生态保护和利用,特别是对森林、水源、湿地、农田和村落等生态乡土绿地尤为重要。
关于绿地低碳建造概念,主要包括3个层面:一是配置植物的高固碳效率,又称碳汇或碳氧平衡作用;二是绿地建造和维护的低耗能,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少(绿地的可持续有赖于经营维护);三是绿地的强生态效应,如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有利于增强降温、水土保持、减噪音、野生动物栖息等生态功能。而以此概念构建绿地低碳建造指标体系或评价标准,还应对绿地的植被组成和结构的生态效应差别有所认知,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取得量化评价依据。
以下列举一些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的通识。阔叶林约是草坪3倍的固碳量和释氧量,从理论上讲,需要10m2森林绿地或25m2草坪才可以达到人均呼吸的碳氧平衡。草坪的耗水量要比林地大,而树荫下湿润草坪比阳光下草坪气温低18%左右[2]。植物固碳量与种类、叶面积指数(叶单面面积与单位土地面积之比)等有关,树干越高大,叶片层次越多,叶面积指数越大则吸碳放氧能力越大。可推出吸碳放氧能力依次为:高大阔叶树木>针叶树>灌木>草。在此,还要强调表土层是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生态层,它具有蓄水、有机物分解、肥力、食物链等功能。此外,绿地低碳建造应制约园内的汽车交通设计等。
综上所述,可初步架构城-乡区域绿地低碳建造指标体系,提出绿地低碳建造指标(GI低碳)的概念式:
式中:Si固碳量和Sj耗能量表示的量纲、结构、关系及其合理性还需深化探索,这也是本概念式能转为应用的主要难点;Pi,Pj分别表示各种固碳建造因子和耗能建管因子的量值参数(或取该类景观面积比例或权重等,也是生态效益量化的表征值);
针对城市公园、水域岸线(湿地)、森林公园等绿地建造提出Si固碳量的指标和定义可有:Si1林地与灌草恰当比例配置的偏差值;Si2生物多样性指标可与国家园林城市的综合物种指数≥0.5 ;本地植物指数≥0.7等指标含接标定;Si3土壤呼吸率(表土保有率以森林的原表土最高,可考虑林区原土的固碳量量值应加倍,硬化覆土和动土则减倍)。Si4水域的软岸线比例(种植岸线,自然的、林地的岸线为最高);Sj耗能量 指标可有:Sj1建造用材的耗能量(石材、木材、金属、塑料等);Sj2工程固废处理的耗能量(工程动力、运输等);Sj3维护耗能量(如灌溉用水耗能量,市政水,天然水)等。
3 区域绿地空间在生态城市发展的作用和畅想
珠江三角洲区域绿地系统中的乡村土地,其河流水网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转型和变迁,在前一轮的城市和工业经济的土地开发中成长的城市经济和生活方式,现又向本区域中经济滞后发展的生态绿地空间——“后花园”扩进,使之面临被生态功能转型的威胁。发展珠江三角洲的生态目标和城市模式是什么?
区域的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应以人与环境和谐为本,不能超越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承受力这一底线。城乡带的河流、湿地、森林(水库)和基本农田,特别是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有价值的生态和景观,都是珠江三角洲的重点保护资源和基本生态底线。还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些生态绿地的表土是本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且为不可逆的,是生态的绿肺!其中农田农村和河流绿廊在未来生态城市具有区域生态安全重要战略地位,是城乡景观纽带的低碳绿地。区域绿地的生态转型和开发以不削弱其生态环境功能为前提,可在生态、生产和生活中开发利用(生态旅游)。
区域绿地生态功能协调的管理也是重要的,是上源地区的人们为下游的经济和城市发展守护着的水源绿地。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的发展都依赖跨区调水,合理在上游区输出与跨区调用生物承载力与水资源,要有效实施生态补偿政策等,其中也应加大农田(农村)和农业的政府扶持和补贴,同时加强对城市中的绿地推行低碳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对城市的河流、海岸复绿重塑,应是自然与人文相和谐的。
在沉重的土地利用、绿地保护、低碳和经济发展等话题之余,也想讲一下对珠江三角洲的城-乡绿地空间发展的理想。在此先介绍英格兰西北海岸的湖区(Lake District)国家公园(1951年被划归,面积约2300km2),它是英国最美、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其美与生命力是自然和人文的融和与细水长流。湖区国家公园以“湖光山色+观光农牧业+人物故事+休闲小镇”的模式保留着青山蓝水和农业时期的生活景观,诗人、作家和庄园的故事在此继续演绎,小城镇的B&B家庭客栈和周到的旅业服务使人有回到家乡的感觉,其居民与其拥有的绿地一样,都是富足的(图03-05)。
以此为借鉴的“珠江三角洲城乡公园”能否出现?利用城-乡土地资源(山、水、河、田、村镇)打造珠三角城-乡景观和文化融合的生态城,资源并不缺乏,只是需要决策者与规划者的责任思考和在土地生态危机中的把握。珠三角区域绿地具有的生态和人文景观亮点(图06)如加以区域间整合,以及主城区与乡村生态绿地带(后花园)搭配的结构,也不乏为一种模式。但“后花园”是生态绿地(耕地、林地、水源地、水库、河流湿地等)的“避城地”,是观光农业和后工业生活方式的资本,而非房地产开发的预留地。即应是有法律保护意义的特创词“greenbelts”,而非是随说随改的“绿带”。对于流域生态廊而言,欧洲的莱茵河(Rhine River)就是一条不以野性见长,而是流淌在人文繁盛、历史悠久的西欧河流,是以“水系+乡土景观+城市群”共生共荣的生态河流。又如,在从法国流来的摩泽尔河(Moselle River)和莱茵河的汇合处,是德国最著名的葡萄酒产区之一,构成了一条“葡萄园+葡萄酒+城市群”的生态景观廊道。那么,我们的河流畅想就是:找回和创建既有“桑基鱼塘”、“新荔枝湾”、“海豚戏水珠江口”等低碳生活(家乡)田园,又有现代文明城市共生存共繁荣的生态珠江。
唯有加快行动,守护好今天的区域生态绿地,才会有珠江三角洲生态城市的明天。
注释:
廖若雯制作了图01和提供了图03-05,其他照片均为李贞所摄。
参考文献:
[1](荷兰)I.S 宗纳维尔著.李秀珍译.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9-120.
[2]日本建筑学会.蔡于胜译.建筑与城市空间绿化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6-39.
作者简介:
李贞/1955年生/女/广东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生物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和区域生态规划(广州 510275)
Biography:
LI Zhen, born in 1955, a native of Guangdo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s and Planning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She is specialized in Biogeography, Ecology, Regional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Planning. (Guangzhou 510275)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