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奥多摩森林疗法之路

Forest Therapy of Fragrance Toke Trail

撰文 (日本)三谷徹
Text by Toru MITANI (Japan)

翻译 高杰
Translation by GAO Jie

摘要:在日本,森林疗法的相关研究已近30年,在近些年的研究分析中,森林疗法的疗效已经得到科学证实。由此,日本社会引发了对人工林活用的重新审视。通过介绍位于日本东京都西多摩郡奥多摩町的奥多摩森林疗法之路的建设项目,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项目设计过程的整体思路以及思考重点。探讨了如何充分利用自然原始条件,创造可供人们康复治疗的人工林设施的构建。
关键词:风景园林;森林疗法;规划设计;人工林

Abstract: The study of forest therapy has a history of nearly 30 years in Japan and its therapeutic effect has been approved in recent studies. Therefore, the new use of man-made forest is rediscovered in Japa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Forest Therapy of Fragrance Toke Trail in Japan and analyzes the design process and explore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natural conditions to create a therapeutic man-made forest for human being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est Therapy; Planning and Design; Man-made Forest

“登计疗法之路”位于2008年被认定为森林疗法基地的东京都奥多摩町,是作为“森林疗法”之用的登山路而规划设计的一个景观项目。由于是对医疗专用设施的首次尝试,从初期构想到基本设计的两年间内,对疗法在环境当中应当如何应用、采用何种设计手法较为适当等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了充分论证。“登计小路”的空间概念,一言以概之,就是将山林与山路作为“森林客厅”来组合构建的一种理念表达。

本案规划设计为全长1.3km的疗法之路,是综合森林土木、建筑、景观、设备等构造与施工方法展开的项目。以此为试点,希望带给全日本甚至是海外的人工林以更多的启示及思考(图01-02)。

在这里与其说是考虑登山行走,不如说我们更着眼于对休憩的重视。置身于千姿百态的森林之中,可以侧耳倾听树梢的细语,还可以在凝眸空中云朵的流动中亲身感受自然的旋律,正是为了能够这样渡过时光,才规划设计了一系列隐藏于森林之中的大自然康复治疗设施。

1 三大主题

在具体的设计推敲过程中,本案主要明晰了以下三大主题。

其一为,人工林的再生活用。虽然用地范围内人工林在林相上比较单调,以杉与柏为主,但在这条疗法之路修成后,经过森林综合研究所最新的测量数据显示,疗法之路的森林环境具有提高抗氧化、降低血压等多重医疗功效。这一例证告诉我们,全国那些被闲置的人工林,其实都有再次开发利用的机会。

主题二,在于山林中的老年健康设施。如果能利用疗法之路中较为平坦宽阔的空间,就可以引入医院或健康保健类组织来此开发,建设以区域性老年康复、预防医疗等为目的的健康保健设施,这也是一种新的思路。本案所建造的设施如果被证明可以为当地老年人有效利用的话,也可以说是项目本身最大的意义所在。

主题三则是设计本身所引发的课题。充分利用森林土木构筑物施工规范,将施工标准和工法在设计思路中得到重新解读。特别是对于出现的多种较陡坡面的挡土墙,作为空间构成的要素,进行了更为多样的灵活运用、并对简易的地基设施可以赋予怎样的新功能等进行了尝试,以力求将施工工艺与构筑物在设计上完美地统一起来,这些成功例子在本案中可谓随处可见。

2 基于现状的设计手法

奥多摩地区的群山相连,且其山体斜度大多为45°以上的陡坡。因此在设计处理上,必然会为了赢得更多的平面空间,而使用挡土墙以及悬挑等方式进行处理,这也成为我们最大的课题(图03)。空间处理上,我们将山体环境总体考虑为一个“大自然客厅”,“客厅”的“墙裙”,即挡土墙,我们采用了木质材料来“装修”,然而这一倾斜的“墙裙”拥有各式各样的角度,为“客厅”增添了不少情趣。一些“客厅的沙发”也采用了可以挪动的长凳,让使用者可以自由的选择欣赏山林和天空的位置及角度。有些垂直部分的挡土墙高度约为1m左右,为了缓和其体量上的压迫感,在人视高度上设计了能够感受绿色气息的花坛等设施。

为了避免强大的土层压力,减少剖切巨大山体的工程,建筑与甲板平面的位置大多采取了由斜面引出的悬挑设计。地基部分尽量避免使用混凝土,而是采用简易的桁架结构,更适于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山地中施工。在没有施工建材搬运通道的条件下,采用了较易于搬运的小型混凝土方块堆砌方式,既可以迎合多样的山体斜面,同时也能给予建筑物等坚实的承载力。考虑到从斜面引出的甲板路还会用于材料搬运等,同时追求构造的耐久性能,我们采用了坚实的金属梁架。为了提高自下而上的景观视觉效果,在桁架的构造处理上,我们尽量减少纵向支座的数量。同时,为了力求达到设计上的统一效果,在甲板式地面和遮蔽构筑物等材质处理上,采用了与挡土墙相同的木材以及分割尺度。

根据杉树林的所处位置不同,例如山脊、谷地、溪边、山崖等不同地形处,充分发挥和利用了各个空间的不同潜质。根据每一处场所的不同条件来组织思考相应的设计,同时可以横向活用较为成熟的施工手法。譬如利用溪水,设置倾听滴水声音的装置;在山脊上将砍伐后的空地,活用为体验杉树林空间的自然广场。利用比较平坦的地势,灵活布置可供休憩的具有内外贯通性质的构筑物或建筑物。这些思路不仅能够活用于林业设施,同时能够发掘与地域自成一体的大自然体验场。

3 森中驿站

治疗驿站,不仅仅是单独的建筑,同时作为疗法之路上的一部分,被设置在参加者自然行走的必经之路上。将疗法之路稍作扩展,建以墙壁,并盖上屋顶,人们就可以稍作停留。这些都是为营造让人能感受自然的场所而设置的。 因此,必须重视建筑和景观之间的关系,使其外部和内部相互贯通,创造出一体化的流动空间(图04-06)。

同时,治疗驿站也承担了在山间小路上供人片刻休憩的功能。为提高治疗效果,建造与人密切接触的良好氛围、同时又具有安心感的内部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三个驿站都覆盖了相同结构的屋顶,给予使用者强烈的内部空间感受。

驿站A径直面向疗法之路,山间小路蜿蜒地穿行其中。这一设计希望尽可能弱化支撑屋顶的垂直要素,使得内部空间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驿站K则被设置到了疗法之路的一侧,面向由垒石组成的墙体,内部空间得到了充分的视觉扩展。小屋顶上制作了巨大的挑檐,使得内外部得以一体化。

驿站F则是选在山路中段附近。将这里作为治疗的一个部分,参加者不仅可以在此享受烹饪的“小厨”乐趣,同时还能边听瀑布传来的水声,边安静的眺望森林,使这里成为可以欣赏瀑布声的“水声屋”。在坡度突然增大的斜面上建造的“食堂小厨”,可以体味悬浮于树端的奇妙感觉。“水声屋”则可从较低位置倾斜眺望森林,将森林全貌都纳入视野。

4 “森林大客厅”

作为项目的总体环境,奥多摩地区所特有的倾斜地形,使得山体南北两侧表现的自然风貌明显不同。在日照匮乏的北面,并没有山间小路上多见的阔叶林类森林,而是稀稀落落的分布了一些针叶林。因此,在选址上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利因素,如何扬长避短,或者变颓势为优势,首先成为大家思考的重点。

重要的是在“根本不是路”的地方,需要通过阶梯做出非常明确的识别。必须考虑到的是,来森林中的人不仅包括那些喜好户外运动的健常者,也就是所谓的“强者”,也有初来此地的“弱者”。因此,不是特定为运动而设计的道路,而是以“停留”为主的休憩设施,这才是本案中主要场所的设计主题。如此一来,山间小路这种为了空间移动而存在的线形,如何赋予其大客厅的功能呢?作为这种“为空间形态提供设计方案”的景观设计者,必须将这一点谨记心头,对此我们进行了无数次的讨论(图07-08)。

5 线路是关键

景观设计,如果是对建筑物周边小规模的设计,那么只要按照建筑设计的方法将图面延伸就可以实现。但是这次是类似于同“大地斗争”的大尺度设计,只能到现场去展开设计工作。如果是有详尽测绘图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研究探讨。然而本案并没有测绘图,虽然有一些航空测绘图,但是在实际步测的过程中,总会发现5m到10m左右的误差。因此本案中,是通过实地在树上做标记,在较陡的斜面草地上实地步等“土方法”来确认等高线的。通过这种方式将山间小路的线形确定下来,无疑进行了大量持续的艰苦作业。

森林地形中的景观设计,最初在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将空间形态覆盖在实际的地形上,但实际上不一定都那么吻合。必须根据各种各样的实际条件灵机应变,分析、解读出符合地形的空间形态。景观设计是非常“设身处地”的设计行为,这也是我最初对景观设计的切身体验(图09)。

6 森林浴与森林疗法

迄今为止,我们通过森林浴或是山间漫步,享受到了森林带给我们的“治愈”效果。但是,这些效果大多是从心灵感觉上谈及的。其中,森林浴的效果通过科学分析,对人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积极效果,这就是森林治疗。到今天,森林疗法与森林浴或是山间漫步的不同之处在于,森林疗法所确立的是以维持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内科治疗项目。实际上,在这种疗法中,治疗学专家是要与参加者共同探访森林,在现场进行各种各样的治疗。欧洲,特别是德国及其周边国家,一直在推进着这方面的研究。

而在日本,也在森林风景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并通过生理、心理、物理的实证研究,对具有治疗效果的森林开始推行“森林治疗基地”或“森林治疗之路”的认证制度。

这次所作的奥多摩町治疗之路,当地为了获得治疗基地认证,整个街镇都非常热心地参与到项目之中。可以说,从设计最初阶段我们就考虑到现有道路的认证问题,因此在道路选择上,我们选入了当地已有的四条道路,并按照认证要求征集了大量的修改意见。同时,通过相关分析,加深了如何将当地治疗道路加以有机活用,建立基地的议论。最后一致认为:“就新造一条日本第一的治疗专用道路吧!”于是开始了进一步的讨论。

作为设计要点,要考虑到道路可以提供给利用者们一边交谈一边并排走路的功能。以路面宽幅最低1.5m作为设计的基本要求;而倾斜度最好控制在5%以下。此外,需要完善治疗时作为基地的休息驿站。从设计选址到施工工艺力求精益求精。

7 景观设计的原点所在

从2005年开始该项目企划,经过了五年,终于迎来了日本首例“森林疗法专用道路”登计之路的竣工。不过在植被方面,直到竣工还有几处没有完成的地方留下来了。特别是在瀑布驿站附近,紫阳花周围土坡还有待恢复,尾根广场种植的阔叶树苗木的繁茂还需加以时日。然而,由木质材料制作的挡土墙上种植的苗木,却超出人们的预想,快速成长起来,未来的长势也很让人期待。当然森林植被在未来会怎样发展,比如日本竹芋或者藤蔓植物会以怎样的程度侵入,相应管理和维护,都是今后的课题。

所谓景观设计,就是人们从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中会有意无意地发现形形色色的事物,为创造这些发现的机会而提供帮助的一种事业。

在今后的使用中,并不限于项目最初的目的,即将这里变为提供医疗行为的空间,而是要特别以当地的老年人为中心,加上在城市居住的一般来访者,为他们经常走访这里提供更广阔的利用空间(图10)。

在本案设计过程中,曾得到森林综合研究所香川隆英先生和国立千叶大学环境健康学岩崎宽教授的宝贵意见,同时还得到了奥多摩町观光产业科的大力配合,最终才提炼出了今天的设计方案。“登计之路”全程刚刚投入使用,得到了奥多摩当地相关组织的热心企划,对于今后利用率的提高以及多样的利用模式,我们都很期待。

项目位置:日本东京都西多摩郡奥多摩町

设计单位:Studio On Site (オンサイト計画設計事務所)

主创设计师:三谷徹

项目团队:三谷徹、铃木裕治、高桥宏宗、松尾刚志、中野纱绫

图片来源:Studio On Site (オンサイト計画設計事務所)

作者简介:

三谷徹/1960年生/男/日本国立千叶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 271-8510)

Biography:

Toru MITANI, born in 1960, is a Professor and PhD Supervisor of the Chiba University.(Japan 271-8510)

译者简介:

高杰/1979年生/男/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后(北京 100084)

About the Translator:

GAO jie, born in 1979, who holds a Doctorate Degree from Chiba University in Japan, is a postdoctoral fellow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Architecture Schoo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1第4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