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轴线”的嬗变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对古典主义园林的传承与发展

杨鑫 张琦 吴正旺

摘要:法国现代园林景观对古典主义园林优秀设计手法的传承与发展涉及到诸多的层面。以“轴线”这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最典型的设计语言作为主题,从集中性空间、整体性设计以及透视学原理三个层面简要分析古典主义园林轴线景观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详细阐释法国现代园林景观对“轴线”这一设计手法的传承与发展。无论是空间结构的延续、空间拓展的意识转变还是集中性空间的重组,“轴线”仅仅是一种媒介,旨在引出对地域性景观更深层次的精神传承的思索。

关键词:风景园林;古典主义园林;评论;轴线;领土景观

Abstrac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gardens in modern French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vers various aspects. This paper focused on `axis’ which was the most typical design language of classical French gardens 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xis landscape of classical gardens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concentrated space, integrity design and perspective principles. In addition, it also explore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xis’ in modern French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figured out that `axis’ was only a media no matter it was in the extension of space structure, in the space expansion or the reorganization of concentrated space. This article encouraged a deeper thought on the spiritual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landscap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lassical Gardens; Review; Axis; Territorial Landscape

1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轴线景观

1.1 集中式轴线空间

轴线作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典型特征之一,不仅从空间结构上统领全园,景观效果上也是园林精华的集中体现。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代表人物勒 诺特尔在沃 勒 维贡特府邸花园的设计中使用了轴线这一设计语言。花园的轴线景观具有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造园特征,水系景观、花坛景观作为园中的重要元素,强化了轴线的统领作用。轴线从中心将建筑前的刺绣花坛一分为二,直指地平线,控制着整个花园的布局结构(图01)。

维贡特府邸花园从建设初期就紧紧围绕着中心轴线进行系列的造园活动。诺特尔将原有的水池改造为了大运河。运河是中心轴线景观的高潮部分,分隔出了轴线景观的段落。从刺绣花坛到运河,地势逐渐降低,并在运河的沿岸形成了逐级下沉的水岸广场。草坪花坛就布置在这个缓坡地形上。草坪花坛的水池与两排大理石像进一步强化了中心轴线的存在感。在设计之初,大理石像曾是带有喷泉的林荫道,将视线引导向轴线延伸的尽头[1]。花坛区域的末端是一个边长为60多米的矩形水池广场,被称为“水镜面”,是获得轴线透视效果的重要元素。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轴线设计语言不仅是园林重要的控制性骨架,其本身也是丰富多变的。因不同的地形和场地形状、自然条件的差异,轴线的类型也有所不同。在同一个花园中,也会有横轴与纵轴的交叠,长轴与短轴的结合,甚至有正交的轴线和斜交的轴线。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作——索园(Sceaux),就是一个与维贡特府邸花园的轴线景观有所不同的典型例子。

索园的整体布局结构在诺特尔的作品中是唯一的,由于地块近似方形,不利于形成古典主义园林特有的纵深的空间感,诺特尔选择了数条轴线纵横相交的布局手法。花园主要的轴线沿东西向延伸,而两条附属的轴线则是南北向的。索园的各条轴线之间有明显的高差变化,空间变化更加丰富多样。缓缓上升的林荫大道从城市之中一直伸向主体建筑前,形成了东西向的轴线景观。在轴线的两侧种植着高大的锥形紫杉树,强化轴线的序列感,远处是宽阔、平坦的规整形草地。南北向的轴线从最北侧的狄安娜林荫道开始,经过建筑的东立面,延伸至水台阶,到达八边形泉池,远处是平整的绿毯。大运河是另外一条南北向轴线,沿着小运河方向又形成了第四条轴线,一直通向大运河对岸的草地,并以远处的景观建筑作为视觉焦点[1-2]。

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轴线无论以哪种形式被设计,都表现出强烈的集中性,不仅将最精彩的景观要素组织在一起,也通过集中的特性而形成清晰易辨、主次分明的空间骨架。

1.2 无限拓展的整体性设计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尺度巨大,花园的空间常常是层层向外拓展,将天际线作为视觉的边界,进一步扩大了花园的视野,达到了视觉的极端与无法估量的空间尺度。其中,轴线景观是空间拓展的主要途径。首先,郁郁葱葱的森林包围的花园与城市有紧密的联系,古典主义花园中的轴线林荫道往往向外延伸,渗入城市,形成花园到城市空间的过渡与拓展的边界。花园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轴线、林荫道将它与外界的环境紧密编织在一起。在索园和凡尔赛花园中,从建筑延伸而出、融入城镇之中的轴线具有重要的意义。轴线从入口广场放射而出,将花园与城市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更大尺度的、区域范畴的整体性设计概念,对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3]。另外,集中了几乎所有重要景观的轴线空间,控制着全园的结构,往往具有很长的距离,从而形成无尽的视觉画面。从花园到自然,直达天际线,边界被弱化,视野无限开阔(图02)。

轴线将每一种元素及不同的几何形式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将它们作为具有活力的要素,形成统一、清晰的整体结构。轴线作为统领花园布局的关键元素,利用相互协调的几何形体构建出整体严谨的结构体系。

开阔辽远、平坦无边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典型风格特征,这是与法国本土地形地貌景观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关联的。在开敞的花园中,中心轴线是古典主义园林造园手法上最突出的成就,它不仅影响了法国城市规划布局的形式,甚至对整个欧洲国家的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轴线的处理方式与城市之中的轴线肌理关系密切,这是古典主义园林对领土景观一个重要的呼应与联系。

1.3 隐藏变换的透视学应用

勒 诺特尔将其与造园相结合,在继承之中创新,造就了精致纯美的古典主义园林,也实现了隐藏手法的运用。它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空间塑造的视觉游戏,它使开敞、平坦的大尺度轴线空间变得丰富多样,增加了空间体验的趣味。

从府邸建筑望去,维贡特花园的第一个横轴并没有完全显露它的全貌,只有当水池中的水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呈现出一条850m长、35m宽的水渠。水渠在文艺复兴园林中就有应用,不同的是古典主义园林将水渠与地形紧密结合。水渠虽然并未显露,却是花园中重要的横轴。为了将水渠隐藏,诺特尔改造地形,使建筑到水渠的平台整个坡向河流。在草坪花坛的末端地形下沉,创造出了一个明显的阶梯台地,这就是隐藏水渠的关键所在(图03)。

轴线的透视原理应用与竖向的地形变化相结合,创造出有趣的透视效果。视觉画面不仅仅是二维空间的几何图案,而是一个三维空间内多个透视灭点的景观图像。维贡特府邸花园中,从草坪花坛的尽头回望建筑,建筑清晰地倒映在水镜面之中。而实际上,建筑距离水池约有450m远。水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似乎被缩短了,这里运用了倾斜视线与反射的视觉法则。而观赏者所看到的水镜面对岸的洞穴紧邻水池,却没有倒影。通过对地形等高线的精准处理,视觉的变化与望远镜产生的效果是一致的[1]。

在1630年代,很多法国花园的设计都运用了透视学原理。景物的尺度由观者的眼睛来判断,所有的形式都端庄稳重,比例协调。莫莱在《le jardin de plaisir》一书中建议造园者:“最远处的花坛一定要比近处的大,以便获得更加合理的、比例恰当的观赏画面。”玛格丽特 沙拉雅(Marguerite charageat)在分析凡尔赛宫苑时曾提到“歪像的组成”,在1630-1640年代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关注。所谓歪像是指物体平面上的扭曲,当这些分解的画面在一个精准的角度来欣赏时,能够得到正确的比例画面(图04)[1]。

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视觉与真实之间的不同。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中心轴线的视觉效果胜过一切,这些花园被强有力的圆和方的几何形体控制,具有精确的尺度和恰当的比例。然而,画面重于体验的设计原则,在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却出现完全性的反转。

2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对“轴线”的传承与嬗变

2.1 清晰空间结构的延续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清晰的空间结构来源于轴线的统领作用,并通过控制地形、组织视线,来实现空间的集中性和画面感。在古典主义园林中,轴线是空间结构的关键性元素,直接控制着清晰空间结构的骨架。在法国现代园林景观中,直接的或隐晦的轴线是存在的,所有独立的空间总会有一个主导性的元素控制,使得整个空间结构主次分明,结构框架清晰可辨。

在一个园林景观体系中,某个或某些起到控制性作用的元素对于空间结构的清晰程度是至关重要的。法国现代园林景观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加直白,具有很强的空间易读性。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代表作品雪铁龙公园建于1992年,是巴黎市塞纳河左岸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雪铁龙公园是继承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典型空间特征的代表作,是古典主义空间形式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的典型案例之一(图05)。

公园具有强烈的形式特征和构图关系,普罗沃斯特曾经提到“设计受到场地周边现存建筑的影响,因此不再需要增加场地的多样性,而是要刻画出一个容易识别的场地。”[4]雪铁龙公园的整体空间结构就是一个具有强烈个性与创造性的典型。该公园的空间结构严谨规整,两个玻璃温室及中间的喷泉水景,大草坪及草坪南侧的大台阶,白色拱桥共同形成了一条隐晦的中心线,它是通过不同景观要素规整化的组合方式来展现其中心性的。温室高约15m,长45m,成为控制大草坪的重要建筑元素。温室之间的喷泉整体倾斜向大草坪,进一步增强了空间的关联性和中心线的整体趋势(图06)。公园的中心大草坪长约300m,宽约100m,以极小的倾斜坡度整体趋向于塞纳河岸,自然的河流成为轴线的结点。

在《法国花园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历史新篇章》(Traditional and innovation in french garden art: chapters of a new history)一书中,分析了雪铁龙公园的空间构图与路易十四(louis XIV)的玛丽花园(Marly)有相似之处。公园北部的两座温室和前面的旱喷泉广场代替了玛丽花园的宾客厅和路易十四的中心府邸。在玛丽花园中确实能够看到与雪铁龙公园极其相似的轴线空间结构。从建筑望向花园,一系列的水景形成明显的中心景观,两侧的植物、构筑物和圆形水池以对称的形式语言强化了轴线的结构,并以壮观的跌水作为轴线段落的结点[5-6](图07-08)。

虽然空间布局严谨规整,但却给使用者留下了极大的自由空间。穿越公园的斜路叠加于中心轴线景观之上,道路长约850m,与公园外围的城市道路Rue Balard相互平行[7]。斜路不仅是公园内部空间体系的控制性元素,也是公园与城市空间关联的主要媒介。无论是平面的构图还是真实空间的体验,这条斜向的道路都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空间分隔的暗示作用。为保留公园这条斜向道路的延续性,凡是其穿越的区域内,景观要素都被分割开来,其空间的意向是简洁、直白而强势的。走过这条斜路,从黑色园到林荫广场,再到大草坪和系列花园,叠加的空间感受完全不同于古典主义花园壮丽的中心轴线。与斜向的道路相比,轴线空间的控制感是居次的。有趣的是,这两种控制性元素转变角度的叠合使得雪铁龙公园并不像古典园林那般严肃拘谨、等级森严,更多地表现出现代景观的艺术美感与创造性思维,古典与现代和谐地交汇共融。

雪铁龙公园中两个控制性元素的不同表达方式是常见的,在法国现代园林景观中,清晰的空间结构常常表现为不同要素之间形成的控制性空间框架。雪铁龙公园设计者普罗沃斯特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作狄德罗公园,就是一个有着清晰空间布局框架的公园。迪德罗公园位于巴黎西北部拉德芳斯新区内,占地1hm2,于1993年建成。公园分为3个部分:孚日(Vosges)广场、狄德罗步行道和花园。夏德海尔(Chadhar)瀑布就位于公园之中,并形成了公园的主景(图09)[8-9]。

狄德罗公园的主体景观区是一个均衡划分的方格网空间框架,从狄德罗步行道直接导向花园主体,并继续衍生形成南北向的中心轴线,以上层花园、夏德海尔瀑布、林荫花园构成轴线景观的主体,两侧的4个下沉小花园和波浪形绿篱以对称的形式强化了中心轴线结构。然而,狄德罗公园的空间骨架并不是简单均衡的二维平面,由于巨大的高差变化创造了完全不同的三维空间结构(图10-11)。公园的中心轴线处于一个将近15m高差的陡坡上,在上层花园和林荫花园之间,夏德海尔瀑布的水流缓缓流下,两侧对称布置的波浪形绿篱如抽象的水体,强化出急剧下降地形强烈的空间动势。狄德罗公园竖向高差的陡然变化与规整简单的平面空间网格相互结合,紧密联系,形成了特殊的空间框架结构,既清晰简洁又独具冲击力。这样的空间框架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典型空间结构有着强烈的内在关联。由于现状地形的限制,狄德罗公园中心竖向空间界面就像是古典主义园林建筑前平坦的模纹花坛或水池被抬升为斜面,形成三维空间中的轴线景观。

2.2 空间拓展的领土景观意识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无论面积的大小,都会有与外界环境紧密对话,并通过轴线的延伸,将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渗透进入城市之中。凡尔赛宫苑的林荫道直接伸向外围的城镇之中,宫苑东西向主要的轴线加上伸向外围及城镇的林荫道,总长近14km[3]。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轴线空间无限拓展,融于外围环境的设计手法对现代园林景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整体性设计理念将各类要素紧密编织进花园的空间结构体系中,并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层层拓展开来。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受到这一理念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领土景观意识。

《现代汉语辞海》中将“领土”解释为,“在一国主权管辖下的区域,包括陆地,领水、领海、领空。”可见,领土是与国家、本土的概念与边界相关的,同时含有某一区域范围的概念。领土景观的概念是依托于地域性景观而提出的。作为地域性景观的一个理解层面,领土景观的含义远远超越“国家”的边界限制,意指在某一地域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地域性景观[10]。场地是领土景观的片断,领土景观是场地依次相连最终形成,因此表现出一定的逻辑关联。场地与领土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现代园林景观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一种领土景观观念的建立,对于城市的发展,甚至区域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11]。

位于巴黎拉德芳斯新区(La Defense)西北部的杜舍曼公园(Chemin de I’lle Park)整体规划是法国现代园林关注领土景观设计的典型案例之一(图12)。杜舍曼公园是巴黎城市轴线由拉德芳斯新区向西北郊区延伸的重要节点,场地原有的工业生产厂与造纸厂的搬迁为塞纳河岸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机会与视角,在河岸和顺流而下的平原上创造了巨大的公共空间用于公园建设,第一个阶段总建设面积约为14.5hm2。

杜舍曼公园设计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更大尺度的城市意义与更宏观的领土景观特质。当巴黎城市轴线建设延伸至拉德芳斯新区时,其标志性构筑物——德芳斯门,成为了轴线暂时的停顿点。正如德芳斯门的设计者斯普雷 卡尔森(Spray Karlsson)评论自己的作品时所说的:“它是巴黎城市轴线在瞻看未来时的暂时休止。”事实情况确实如此。从德芳斯门向西,巴黎城市西部郊区建设方兴未艾,并在不断开辟着新的风景线。1990年8月,法国设备部长宣布:“政府决定继续从德芳斯门延长城市主要轴线”[12]。杜舍曼公园便是巴黎城市轴线发展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同时,杜舍曼公园处在巴黎城市与郊区交接的边缘地区,在巴黎周边的环形绿带的规划建设中,公园承担着控制城市进一步蔓延侵蚀绿地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公园建设的重要挑战——城市与自然的过渡、协调(图13)。

杜舍曼公园所处场地的最重要领土景观特质就是巴黎这个轴线交织而成的大都市。笔直的城市轴线和蜿蜒的塞纳河形成了活泼而有秩的城市肌理。巴黎城市的肌理主要奠定于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III)时期。当时,著名建筑师奥莱 勒 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和巴黎市长欧仁 奥斯曼(Eugene Haussmann)在拿破仑三世的授意下,对巴黎城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建、重修和各功能区的全面规划。经过严格规划的城市布局形式,风格统一、功能完善、形式规整,颇有法国古典主义的意韵[13]。巴黎城市有两条主要的轴线,一条是南北向的,一条是东西向的。杜舍曼公园即是南北向轴线延伸向郊区的重要节点。

在法国古典主义花园中,空间拓展是以花园为主体,以外部环境为辅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花园为掌控绝对权利的少数人建造,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城市的问题或其他人的使用需求。相应地,花园空间拓展的外部环境是以花园主体需求为目标的衍生体。当时过境迁之后,现代公园的规划设计却需要将思路与意识反转,场地所处的领土景观才是占主体地位的空间要素之一,而公园本身要以谦卑的态度融于领土景观,这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协调一致,更需要历史、文化、传统或习俗上的传承。这将是杜舍曼公园建设面临的关键性切入点之一。

有趣的是,现代园林景观与古典主义园林在空间拓展上完全相反的设计思路,却仍然有不可剪断的联系,这也正是传承与发展之间复杂关系的真实写照。对杜舍曼公园建设将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巴黎城市轴线恰恰是法国古典主义艺术魅力的真切体现——和谐、庄严并存于规律与秩序之中。

在这样一个无论是历史意义还是空间形式都如此突出又个性鲜明的领土景观之中,杜舍曼公园以一种谦虚的姿态来实现园林景观设计影响的最大化。作为巴黎城市轴线重要的组成部分,杜舍曼公园的整体形态具有强有力的可视性:场地中所有主要形式都与塞纳河有所关联——无论是平行于它还是垂直于它。与塞纳河平行的形态与河流的走向相一致,与其垂直的形态与巴黎城市的轴线相联系。贯穿整个公园的是平行于塞纳河的道路,它象征着对自然的改造和河流的开放,是人们观赏自然景观、河流景观的重要公共空间;城市轴线以高架桥的形式穿越公园,两侧自然化的处理方式提供了绿色的屏障和郊野化的环境,避免了其不利影响;公园西侧规整的人工环境服务于周边居住区,并与之形成紧密联系。公园的基本形态中对轴线延长线的衍射与片断化,隐喻了塞纳河孕育的古老而自然的文明与德芳斯门展现的现代与人工之间紧张的关系、矛盾的冲突。不仅仅是形态,公园还组织了视觉与空间上的联系,在公园中可以远眺德芳斯门,强化它们之间的对话关系。两个互相冲突的矛盾形态在道德与感知上似乎无法共存,在这里却不期而遇,并相辅相融[14]。

领土景观是设计场地的拓展,是文化和自然景观特质的概括表达。法国现代园林景观中领土景观的关注源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轴线空间的拓展,更是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2.3 被打散的集中空间轴线重组

法国现代园林与古典主义园林具有根本性的差异。古典主义园林体现皇权至上的设计理念,决定了其庞大的尺度感与集中式的空间流线。轴线作为古典主义园林中的代表性要素,是园林中最为重要的游览路径与景观视廊,所有最精致的设计元素全部集中在轴线的两侧。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继承了古典主义园林这一典型的特征,但轴线的设计却具有明显的差别,由集中式的空间结构向分散式的转变。轴线被打散,布局更加灵活多变,不仅满足大尺度的空间划分,同时也成为更小尺度上的空间控制要素,以使得现代园林景观更多地满足公共空间使用的需求,而不再是统治者的个人享受。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的轴线设计直接影响了法国城市发展规划的模式,城市之中的公共空间不可能具有巨大的尺度和规模。无论是公园、居住花园、城市广场、郊野花园,常常能够看到空间布局中轴线的存在。它们被打散、分解,消融于景观之中,进而形成分散式的空间流线和清晰的空间布局。轴线既成为城市绿地连接城市空间的纽带,也成为公园空间等级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讲,这是与古典主义园林轴线的空间功能相似的,只是表现的形式由集中变为分散,由大尺度变为小规模(图14)。

巴黎近郊的高迈耶公园(Cormailles Park)位于巴黎市区东南部的“大门”——伊夫林镇,是巴黎近郊的一处绿色城市开放空间。公园与周边城市紧紧相连,融于其中,轴线在其间横纵交叉,划分了清晰的空间格局。这些轴线就如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控制性轴线的分解与打散,将公园划分为更多的空间尺度,进而形成多元化的功能性场所,以满足现代人的使用需求[15]。

高迈耶公园整体布局结构清晰、规整,与周边的城镇道路相互呼应,公园中的林荫道仿佛是城市道路的插入,让经过城市的人们穿越公园。公园的空间布局很好的融入到了城市之中。法国古典主义花园与现代公园尺度规模上的巨大差异使两者本质上的不同再次凸显出来。古典主义园林同样考虑与城市之间的融合关系,然而巨大的尺度往往会统领或影响一个城镇的基本结构。其中,轴线、林荫道等线性要素成为控制这种空间结构的基础,集中的空间轴线体现着唯我独尊的磅礴气势。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公园绿地往往渗入城市之中,展现另一种公众平等的大众文化。正如高迈耶公园清晰的结构框架,既是与城市的融合,又是对周边居民使用便利的考虑。这样的结构展现出古典主义空间轴线的影子,却又是一种被打散的、均衡分布的具有深层次内涵的结构体系。点、线、面的空间组合形成公园的基本构架。“水”线、“林荫道”线、“系列小花园”线将草坪分割成多个矩形面,花园岛点缀在草坪之上(图15)。

高迈耶公园分散式的空间布局因轴线的存在而紧密联系,无论是公园与城市之间,还是公园的内部空间分区,轴线起到的依然是古典主义园林中“统领”的作用,只是不再具有唯一性和强烈的等级关系。这样一个法国21世纪的现代公园,以分散式的空间布局形式实现了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强化了作为郊区公园存在的重要意义。高迈耶公园以数条轴线划分出多个空间单元,它们符合现状条件建设要求,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空间明确,联系紧凑,既向着城市分散,又向着内部聚合,这是分散式多中心空间的典型特征。高迈耶公园这样的结构体系直接表现为多尺度、多功能的活动空间,以及场地弹性化的建设发展。线与面可以无限延伸,点可以逐个增加。分散式的多中心结构为公园面积的扩展提供了基础,并为后续的演进创造了可能,同时展现出现代社会“人本主义”与“人文关怀”的设计精神(图16)。

3 总结

无论是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对古典主义园林的延续,还是在此基础上的转变,深层的原因都归结为人们生活方式和使用需求的不断发展。从精神层面的深层次剖析,能够清晰地看到法国现代园林景观与古典主义园林巨大的差异,但继续深究这样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展现出来的则是对时代的顺应,对社会的反馈。这正是地域性景观典型的“指示剂”功能,它是当时当地的表达,也是此时此地的展现,更是两个不同时代连续的历史进程最重要的佐证。

“轴线”仅仅是一种传承的媒介,外在的表象值得我们学习探讨,内在的精神却是更值得关注的本质(表01)。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到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存在着精神的生长,正因如此,现代园林景观才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发展时期,花园集建筑、园林、工程、装饰艺术于一体,供部分人享用;在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时期,它同样是艺术的集合体,但提供城市之中所有人的使用,园林景观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近300年的时间里,社会的发展天翻地覆,文化的变革接踵而来,法国本土的地域性园林景观记载了这样的演变历程,无论是设计要素的延续,还是形式的转变,景观空间承载的生活方式是与社会同步的、鲜活生动的精神所在。

就像雪铁龙公园、高迈耶公园一样,无论是传承还是嬗变,归根结底的缘由即是迎合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人们的感知之中,总是会有对他们生活空间的共识,地域性的园林景观便是这种共识产生的重要载体,并伴随着自然的演变和生活的变迁逐渐形成,是根植于场地与领土的。这种千百年的积淀并不是随着物质的瞬息万变而改变或消失的,它们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同时,也是动态的,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而不断开拓。

 

注释:

图01引自:Michael Brix. The Baroque landscape : André Le N?tre & Vaux le Vicomte[M]. New York : Rizzoli, 2004;图03引自:Michael Brix. The Baroque landscape : André Le N?tre & Vaux le Vicomte[M]. New York : Rizzoli, 2004;图04引自:Michael Brix. The Baroque landscape : André Le N?tre & Vaux le Vicomte[M]. New York : Rizzoli, 2004;其他图片为作者拍摄和绘制

参考文献:

[1]Michael Brix. The Baroque landscape : André Le N?tre & Vaux le Vicomte[M]. New York : Rizzoli, 2004:21-160.

[2]林箐. 法国勒 诺特尔式园林的艺术成就及其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5.

[3]Ian Thompson. The Sun King’s garden: Louis XIV, Andre le Not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Gardens of Versailles[M]. London : Bloomsbury, 2006:56-82.

[4]Alan Tate. Great city parks[M]. New York: Spon Press,2001:39-46.

[5]ohn Dixon Hunt,Michel Cona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French garden art : chapters of a new history[M]. Philadelphia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2:80-210.

[6]MONUM. gardens by le notre in ile-de-france[M]. Paris:Editions du patrimoine, 2004:2-56.

[7].Marielle Hucliez. Contemporary parks and gardens in France[M]. Paris : VILO Publishing, 2000:87-93.

[8]Racine Michel. Allain Provost- Paysages Inventes [M]. Paris:Stichting Kunstboek, 2004:86-103.

[9]吴爽,丁绍刚. 解读阿兰 普罗沃斯风格——法国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大师阿兰 普罗沃斯的设计思想和作品简介[J].中国园林,2007(12):60-65.

[10]朱建宁. 立足自我、因地制宜,营造地域性园林景观[J]. 风景园林,2004(12):52-55.

[11]朱建宁. 做一个神圣的风景园林师[J]. 中国园林,2008(01):

38-42.

[12]陈一新. 巴黎德方斯新区规划及43年发展历程[J].国外城市规划,2003(01):38-46.

[13]钟纪纲. 巴黎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94-206.

[14]杨鑫,张琦. 基于领土景观肌理的城郊边缘空间整合——解读巴黎杜舍曼公园[J].新建筑,2010(06):109-112.

[15]杨鑫,张琦. 多尺度、多功能的城市开放空间——巴黎近郊高迈耶公园解读[J]. 国际城市规划,2011(01):123-127.

作者简介:

杨鑫/1983年生/女/黑龙江人/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方向)博士(北京 100144)

张琦1980年生/男/北京人/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工作室/景观设计师/中国人民大学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北京 100120)

吴正旺/1972年生/男/福建人/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城市设计工学博士/清华大学绿色建筑与生态规划博士后(北京 100144)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2第2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