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道到绿色基础设施
蔡瀛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离开的基础,是人类的家园。因此,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所允许的限度内。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但是随着生产、生活对空间的需求不断加大,我们也正在经历最严峻的环境挑战。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的城乡绿化和城乡生态保护,是解决生存与发展“悖论”的综合途径,是一种能够将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效手段。
欧美国家多年的实践证明,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能够为人类带来多方面福祉,一方面维系自然过程,如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土、防风固岸、增强水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改善人居环境,如净化空气、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增加能源利用效率(应对全球变温)、节省市政设施投资、提供休闲场所等。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强调系统、网络,这对于广东积极应对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城乡生态安全威胁愈发严峻、人们对休闲空间和场所的需求日益强烈等多方面挑战,有着系统性和革命性的启示。美国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三州大都市区第三次区域规划将“绿地方略”置于“绿地、区域中心、通达、劳动力、管治”等五大方略的首位,旨在保护区域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森林、流域、海(河)口和农田等,以建立框定未来发展的绿色“基底”。同时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绿色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并由此带来大量公众参与和公众利益,因而在操作层面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绿道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链接其中的生态斑块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美国马里兰州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及规划建设的地区,其起源就是1991年的马里兰州绿道体系规划建设。随着绿道规划建设的不断深入,马里兰州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绿道委员会及县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部门于1995年对绿道及其系统资源进行了详细评估,这在其后成为马里兰州绿色基础设施评估的基础。2001年后,结合对绿色基础设施评估的结论,制定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形成绿图计划、开敞空间计划和乡野遗产计划等,并逐步分级展开实施,对于“当地乡土动植物的长久生存,以及以清洁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始建于2010年的珠三角绿道网,由省立绿道、城市绿道组成。至2013年1月,珠三角共建成绿道7 350km,包括2 372km省立绿道和4 978km城市绿道,并逐步向粤东西北地区延伸,预计到2015年广东省将建成总长8 770km的省立绿道。广东省绿道网已展现出显著的民生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如习近平总局书记视察广东期间所指出的,绿道成绩显著,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今后方方面面都把细节做好,我们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未来可借鉴绿道网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对绿道网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加强、服务覆盖面的扩大、生态功能和效益以及辐射带动作用的提升,构筑起“生态斑块”和“廊道”的联动系统和城乡区域自然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础。具体包括前瞻性地保护自然、林地、农田、湿地等生态斑块,系统地、主动构建由省立公园、城市公园、乡村公园构成的区域公园体系,以及连续的河道走廊、海岸线、绿道,并辅之于建设雨水花园、立体绿化、绿色停车场等工程设施,形成区域核心—链接系统—脚踏石有效衔接、相互协调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为此,要建立省绿色基础设施评价体系、制订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指引,编制省、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创新体制、机制,从组织保障、科技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入手,确保实现绿色基础设施的省域全覆盖。
我们期待着,从绿道网升级而来的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乡区域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不仅仅能够改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洁净的空气和水,还将全方位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和观念,实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
城市森林
让城市更加清洁、健康的“肺”
余新晓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步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时期,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正承受着人类活动强烈的影响,尤其是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污染物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其中PM2.5因其能够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甚至死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PM2.5,也叫可入肺颗粒物,是对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监测指标。2013年2月2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称PM2.5拟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总体来说,城市森林的内涵丰富。从一直以来国内外对城市森林概念的界定来看,它已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树林。狭义上讲,城市地域内以林木为主的各种片林、林带、散生树木等绿地构成了城市森林主体;而广义上看,城市森林作为一种生态系统,是以各种林地为主体,同时也包括城市水域、果园、草地、苗圃等多种成分,与城市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息息相关。因此,城市森林的建设既要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具有一定面积的树木群体的森林涵义,又不能忽视单株树木的作用。
城市森林对于空气中PM2.5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森林可通过覆盖裸露地表来减少PM2.5来源(减尘作用);第二,森林植被叶面捕获并截留PM2.5(滞尘作用);第三,城市森林植物表面可以吸收和转移部分PM2.5(吸尘作用);第四,大片的城市森林降低风速促进PM2.5颗粒沉降(降尘作用);第五,城市森林可以改变空气流动路径以阻拦PM2.5进入局部区域(阻尘作用),通过上述城市森林的五大途径,减少PM2.5在大气中的含量并降低其对人体健康危害。因此,及时开展森林对PM2.5的调控功能的基础性研究,积极探寻利用森林减少PM2.5的调控技术与模式,对于改善当前城市大气环境和促进城市森林恢复和重建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这其中主要涉及城市森林的树种配置,林带结构配置。进行主要是基于提高城市森林调控PM2.5功能的新需求,充分运用通道两侧廊道型、片林、公园等成片斑块型、散生林木等主要绿化方式,结合不同树种、林木结构的滞尘功能差异以及城区、郊区污染特点,结合森林垂直结构调控和森林蒸散耗水研究成果,提出一种优化配置和合理结构模式与综合管理技术,尽快构建健康、节水、高效的滞尘型景观生态林。根据污染源不同,对于不同污染源的不同成分的PM2.5,选择相应PM2.5颗粒物吸附量相对较大的树种进行绿化。
近期随着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更加关注,我国也将逐步加大将加快城市森林建设的步伐,北京、广州等大都市都在进行重大林业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平原地区景观生态林建设和山区森林经营,这有助于控制城市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污染。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力量来达到绿色控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应用生物措施治标又治本的不二选择,当一个城市有了非常丰富的绿地森林生态系统,城市森林必然会发挥其清洁空气的作用,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将必然会有很好的改善。城市森林作为一个重要的清洁器,必将造福于人类,还城市一个更加清洁、健康的“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