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刊首语

这10多年,我所任职的学校的环境变化很大。校园道路由原来的混凝土换成了花岗岩石板,两侧立起了道牙石,所有的树池也新砌了砖或石的封边;学校原来的沙土地足球场和篮球场变成了人工草坪和塑胶球场,火山灰面层跑道换成了塑胶跑道,而在这些漂亮的表面下面是3hm2的混凝土硬化地坪。学校周边的城市道路拓宽了许多,道路两侧原来长满紫穗槐的排水明沟换成了粗大的市政管网,隐藏到了道路的下面。这些变化使得学校和周边的区域更像一座干净、整齐的现代化城市的一部分,曾经的地名“肖庄”也早已被多数人遗忘。可是随着环境更美观,一些以前不曾有的问题也出现了:夏季的操场蒸发着热浪并散发着刺鼻的塑胶异味;每逢大雨,多条校园道路需要淌水而过,低洼处则是大面积的积水,而学校北门外的城市道路由于地势低,学校内无法排走的雨水就会浩浩荡荡向北门奔流而去,周围几个大院同样如此,于是这条路便一片汪洋,汽车都无法通行。

为什么我们怀着美好愿望改造建设我们的校园和城市,却并不能获得真正美好的环境呢?如果我们在校园整治这项有益的工作中,保留原有绿地的吸收雨水、汇集地表径流、减少辐射等功能,那么我们在得到清洁美丽的校园和城市的同时,也会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

校园和周边区域也是整个北京市的缩影。如果北京市的每个校园和大院的绿地都能成为一个绿色的基础设施,校园或大院中所有的雨水都被滞留吸附在绿地里,下渗地下,那么我们不仅会有更清新的空气、更湿润的土壤,城市雨季水涝的问题也会缓解,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建造和承载压力也会减轻。

我每天在早高峰到来之前开车去学校上班,路上要12分钟,如果是在早高峰期间,开车就要30分钟以上。如果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无论是否在交通高峰时期,分别需要20和40分钟。开车并没有节省多少时间,而骑车或步行既锻炼了身体,又节省了费用,还保护了环境,然而我却不得不开车上班,因为我不敢在高速运行的汽车洪流中骑车穿行,也不愿在弥漫着尾气和尘土的便道上行走。

如果我们有完善的、与机动车分离的自行车和人行系统,在上下班这段路程中我一定是首选自行车和步行。从我办公室的楼上,我清楚地看到了这个系统存在的可能性,只要我们重新规划设计现有的绿地,特别是道路两侧、铁路两侧的绿地,这个系统就能实现。

我也是普通市民的缩影,许多短程出行的市民并不一定要开车,但前提是要有绿色出行系统。如果我们的绿地能成为一个生态的网络,也成为绿色出行的网络,取代某些灰色基础设施的功能,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放弃机动车出行,随之,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压力会减小,北京雾霾的问题也会减轻,毕竟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引起雾霾的罪魁祸首之一。

最近看到一张民国时期北京的鸟瞰地图,城市的西部和北部是连绵的山峦,山上和山前地带是寺庙群、园林群和一些村庄,山上汇水和泉水穿城而过,经颐和园、紫竹院、动物园、什刹海、北海、中海和南海到南护城河。城市的南北有永定河和清河,城中的四合院里都是大树,鸟瞰图里的北京城掩映在绿色之中,这是一个人工和自然完美融合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中,没有听说有水涝、也没有听说有雾霾。再从谷歌地图上看今天的北京,老北京那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格局已荡然无存。日益扩大的城市吞噬了许多水系湖泊,如太平湖、部分护城河、泡子河、金鱼池⋯⋯也吞噬了城市周围的原野和湿地。

面对中国高速城市化带来的复杂城市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建立起一个支撑城市生命健康的系统,使得人工环境与自然重新构筑起和谐与平衡,这个系统就是绿色基础设施。

北京也是中国的缩影。中国的城市正处在迅速扩张和大规模改造的过程中,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人类建造史上从来没有的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的机会。如果这样一个系统得以建立,它将支撑起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

王向荣
2013.04.18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3第2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