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成
LIU Zhi-cheng
摘要:引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环境偏好矩阵为分析手段,建立传统园林空间构成与环境心理的对应关系。认为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建构在多变而复杂的特征背后蕴含着清晰的认知逻辑,体现在“易读性”与“神秘性”的辩证脉络之中,两个因子相对相生,互为补充,建立了有序基础之上的丰富与多样,形成了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发展的空间秩序。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感知;视觉评价;环境偏好矩阵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资助项目:中国园林博物馆展陈系统和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 (No.Z121100000312043)
Abstract: Using the study results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spac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matrix.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at basing on the complicated features of the space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convey the clear cognitive logic, which are embodied in dialectical contexts of “legibility” and “mystique”. The two elements operate in the way of inter-acting, creating the diversity of spaces on a organized foundation, establishing an open space that could be developed endlessly.
Key words: Suzhou Classical Gardens and Landscape; Landscape Perception; Visual Assessment; Environment Preference Matrix
Foundation item: Project (No.Z121100000312043) supported by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Project: the Museum of Chinese Garden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System and Relate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我们所塑造的环境不仅体现为具体的物质特征,也必须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这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特点,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出发点。以环境心理学视角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无论在理解与把握空间的建构逻辑方面,还是在认识与掌握中国和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环境心理学家卡普兰夫妇(S.Kaplan & R.Kaplan)认为人们在环境中有着强烈的理解(make sense)环境特征、参与(involving)其中的愿望,并以环境特征对应人们的心理感受,建立了环境偏好矩阵,阐释环境特征与环境心理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易于分析与阐释环境心里偏好的框架。环境偏好矩阵简单而易于理解,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他们以此为基础,在探索如何使环境即易于理解又能够令人喜爱的途径,寻求使人们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中的方式,以及评估环境的实效性与良好状态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多学者也以环境偏好矩阵为依据,对自然环境感知与环境偏好、环境偏好与心理康复、居住环境的心理偏好等相关问题,在不同领域对环境偏好的意义与作用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就本学科而言,同济大学刘滨谊、唐真翻译,(美)帕特里克 米勒撰写的《从视觉偏好研究:一种理解景观感知的方法》,以阐释研究人员如何研究景观偏爱的类型以及对景观的基本反映,揭示人类在环境中潜在的感知为内容,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 环境偏好矩阵
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包含3个阶段:知觉、认知和评估[1]。知觉是人直接通过感观接受环境刺激,获得环境信息。认知是人通过知识、经验期望及文化背景,将环境信息加以处理、组织,使得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因素上升为概念、推理、意义等理性认识因素,对空间环境做出诠释把握与了解环境特征。评估是人通过个人需要与经验、期待及心理状态,对环境品质做出价值判断,形成对环境的评价,产生环境偏好。
人们对于环境的偏好,首先是对环境的适应。人们借助各种感知手段认知环境,从身边的各种事物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与脉络,把握环境的总体特征,确定自身的位置,并对环境的品质做出评判。然而,并非一切环境都易于把握,都是“易读 ”的,只有那些具备特定秩序的环境才可能被认知,被喜爱。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性总是试图为自己形成关于周遭世界的简单扼要的图示。”[2]这种图示是人们对环境结构化的认知,是对环境的总体意向,而不是完全地的显示周边的一切。
(未完待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