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以职业的视角看学科

钟惠城

风景园林,对学者来说更多是一门学科,对从业者来说,更多是一门职业,它们彼此渗透着、影响着。多年来观察、经历着国内风景园林学科教育的飞速发展和实践上的丰产,我仍深刻地感受着学科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分离。通过一个行业的期刊杂志,可以窥见这个行业的发展状态和方向,偶尔翻看国内专业期刊,最大的感触仍然是实践与理论的脱节。一方面,实践项目缺乏基础性数据和评论体系作为基础性支撑,另一方面,有的理论研究牵强地以个例作为定量或定性的标本,有的则悬于空中晦涩难懂。作为年轻的执业者,我更愿意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实践,从职业的视角,分享我所认为的青年设计师和学者在新的行业发展中所具备的能量与潜力,谈谈理论研究者与设计师在未来的互动与切磋。

1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新一代风景园林人应该拥有的一份重要特征。我们用设计的视角去理解学科、市场和社会。我们通过项目的实践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和体系,让设计深深地根植于跨学科合作、工艺、社会和环境责任感中。园艺、材料、光影、地域、艺术,都是我们作品和研究的灵感来源。

设计思维,不仅适用于设计师,还适用于相关行业的教师、学者和研究者。用设计的思维做学术与研究,是一种学术和工作的方法。这样的方法鼓励结果的假设、方法的创新和跨界的尝试,而学术与研究的本质也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设计。设计思维,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沟通工具。当我看见青年研究者使用连他们自己都不适应的晦涩语言阐述他们的研究时,我总感到无奈;当我看见年轻教师使用板书式的PPT向学生讲课时,我总感到沮丧。在我看来,那不仅是呆板和生硬,更是设计思维的缺失。我们应尝试用设计的思考,去引导、教育、说服处于不同水平、背景和立场的人。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和顺序,每一个案例和故事的表述方法,决定着他们是否能理解或认可彼此的想法。

2 头脑风暴

新的时代,以个人为主导的工作方法将被头脑风暴式的团队协作所取代。无论在教学、研究还是实践领域,层级化、明星式的决策方法将难以保证一个项目或课题高水准的完成。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将不再适用于与设计和研究相关的领域,这尤其体现在个性鲜明的小团队里。以设计项目为例,一个项目的建成,应该由合伙人设计师从概念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全程参与完成。当遇到团队无法解决或超越团队知识面的情况时,邀请另一个专业的团队介入,如建筑师或交通工程师。团队协作的同时,风景园林师应强调其对项目的领导权。这样的工作方式,使团队的价值观和设计思维很好地渗透到项目的各方各面,最终促成项目高水准的完成。

以我的实践为例,头脑风暴为设计带来了高效的工作方法。在项目开展的前期,我和几位合伙人会开放式地快速收集意见和草图,然后通过讨论和辩论筛选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向予以深化。在项目推进中的其他阶段,快速的头脑风暴是我们生成高效决策的重要手段。单凭一个人的思考难以保障一个综合性项目的高水平呈现,而每一个人考虑问题都有其独特的视角,这一互补式的工作特点,代表了新一代设计师的工作方法之一。

3 社会责任感

我强烈地感受到,与我年龄相仿的许多设计师与研究者,都有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设计与研究,提升教育与生态,促进反思与审美,改善人们的生活——不管做得怎样,他们勇于担当。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学科,有责任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价值观。
风景园林学科有责任为我们制造公平的执业环境。不管是市政类的项目还是私企开发商的项目,招投标的组织和操作仍有很多阴暗面,我们也吃了不少苦头。我们看到了在一线城市里越来越透明的环境,希望这样的变化可以加快并渗透到次一级的城市系统中。只要环境公平,年轻的执业者对竞争毫不畏惧并享受其中。此外,风景园林学科有责任推进基础调研与基础数据的收集,为我们的设计与规划提供充足、精准的基础资料;风景园林学科还有责任促进景观评论/评价系统的建立,引导业内与业外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

以上几点,是我所认为的我们这一代人所拥有的内在能量:设计思维——以理性的研究方法做设计,以设计的角度做研究;头脑风暴——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合作、切磋,导向更合理的结果;社会责任感——它是一种普世的习惯,而非道德的提倡。把我们的这些潜能激发出来并运用好,我认为,可以为搭接实践与理论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感谢一直支持和关心我的朋友,是我们彼此塑造了彼此。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5第4期导读